希拉里·曼特尔:痴迷于历史题材的女作家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25日06:58 宋 玲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2009年布克奖小说《狼厅》的续篇《提堂》再度摘得2012年布克奖,创造了布克奖历史上的多个“史无前例”——她是第一位两度获布克奖的英国作家,也是第一位凭借一部作品的续集再添殊荣的女性作家。

  《提堂》除获得布克奖外,还令曼特尔获得科斯塔文学奖、大卫·科恩奖、Specsaver 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2012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等奖项。曼特尔的作品更受到出版界以外的关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已将《狼厅》和《提堂》两部作品改编为舞台剧,于今年1月公演;BBC2套也正加紧筹拍两部作品的电视剧,预计在2015年推出一部长达6小时的迷你剧。

  布克奖的评委们称,曼特尔的小说糅合了细腻的散文风格以及惊心动魄的笔触,“这本书里你能同时看到考利昂(《教父》主人公)和D.H。劳伦斯的影子”。评委会主席、《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编辑彼得·斯托瑟德评价说:“这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故事。但希拉里·曼特尔是一个能透过血腥思考的作家。她用艺术、文字的力量,创造了道德的两难局面。”

  出生于英国德比郡的希拉里·曼特尔是家中长女,双亲出生于英格兰,但都是爱尔兰后裔。幼年时,她的伯祖父、伯祖母都对爱尔兰有着深厚情结,在她10岁时,这些长辈去世,她的爱尔兰情结也渐渐淡去。11岁后,父母离婚,希拉里继承了母亲情人杰克·曼特尔的姓氏。在回忆录《气绝》中,她曾解释过贯穿自己小说的原动力——她的家庭背景。12岁时,她放弃了宗教信仰,这在她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记:“真的是老生常谈:罪恶感。你从小相信自己是错误的,是邪恶的。对我来说,因为我对别人说的话很当真,于是就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内省和自我审视的习惯,对自己异常严厉。”

  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开始写作生涯,创作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大部头,即直到1992年才出版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小说以历史般精确的视角,讲述了法国大革命中三个传奇革命家的一生——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从他们的童年追溯到1794年恐怖统治时期,直到三人英年早逝。1977年,曼特尔与身为地质学家的丈夫前往博茨瓦纳生活,后来又在沙特阿拉伯生活过一段时间,她正是在博茨瓦纳创作了小说的大部分章节。不过,当曼特尔带着心血之作返回伦敦时,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同时,曼特尔还经受着病痛折磨,始终无法确诊,她查阅医书,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返回伦敦后经医生确诊。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手术后她再也无法生育,之后持续的类固醇治疗导致她体重激增,外貌也发生了巨变。

  曼特尔曾表示“当时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危机”,她说,“得知自己以后无法生育,健康状况也不明朗,甚至无法治愈,书又被出版社拒绝,我那时只想回家,回到那个在非洲的家”。但在谈到如何度过艰难岁月时,她这么说:“我头脑很清楚,强烈地感觉自己必须要迎难而上,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试试别的题材。于是,我创作了一部篇幅略短、标准的现代小说。”这部“标准的现代小说”就是1985年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一年后她又出版了续集《空白财产》。至今曼特尔已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及一部自传。

  《每天都是母亲节》发表之后,曼特尔开始涉足不同文类的创作,作品的题材跨度极大。小说《盖宰大街上的八个月》直接取材于她在沙特阿拉伯的生活经历,以城市公寓邻里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表现伊斯兰国家和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弗拉德》曾获得温尼弗雷德·霍尔比纪念奖,故事发生在1956年一个杜撰的北方小村的修道院与罗马天主教教堂,神秘的陌生人给受压迫、遭鄙视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炼金术般的转变。1994年的《变温》则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诺福克的乡下,探索了拉尔夫和安娜·埃尔德雷德夫妇的生活,他们抚育4个孩子,将毕生贡献于慈善事业。他们早年在南非做传教士时,曾身陷囹圄,被驱逐至贝专纳(即后来的博茨瓦纳),悲剧就是从那里开始的。《爱的考验》获得霍桑登奖,故事发生在1970年,记录了3个女孩离家去伦敦读大学的过程,撒切尔夫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有惊鸿一现。小说主要探讨女性的欲望和理想,暗示她们经常受到打击和阻碍。

  尽管创作题材多种多样,但曼特尔始终对历史题材青睐有加。1998年,她再度挑战历史小说题材,根据18世纪末真实历史人物查尔斯·奥布莱恩的故事,创作了《巨人奥布莱恩》。小说没有将奥布莱恩及其对手、苏格兰医生约翰·亨特当作历史人物来写,而是把他们写成一个黑暗暴力童话中的虚构主人公,也是启蒙时代的必然受害者。2005年,小说《黑暗深处》获2006年橘子奖提名。故事发生在千禧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莉森·哈特的专业灵媒,她冷静快乐的外表下隐藏着古怪扭曲的心灵。她周围隐形的“朋友”,时时都可能化为人形。小说以幽默睿智的视角揭示了超自然世界也可能与普通人的世界一样庸俗平凡。

  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在1979年就出版,曼特尔是否还会保持历史小说家的身份,抑或是坚定地皈依其他文学类型。2009年《狼厅》获奖是对曼特尔多年来研究和创作历史题材的最高回报。刚入围布克奖短名单时,《狼厅》的销量就已经与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打成平手,在英国亚马逊网排名紧随其后。获布克奖后,《狼厅》在2010年3月又捧得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对于一本历史小说来说,同时包揽英美文坛两项权威的文学奖项实属不易。

  都铎王朝和亨利八世的传奇数百年来给历史学家和民众带来无穷尽的史料研究和八卦谈资。狄更斯评价亨利八世:“真相是,他是一个混账至极的恶棍,是人性的耻辱,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抹血污。”亨利八世一生换了6个王后,其中两个离婚,两个被处决,一个死亡。为了离婚迎娶安妮·博林,亨利八世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大力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王室的权力达到巅峰。这些都离不开托马斯·克伦威尔。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读完《提堂》后称,“克伦威尔之于亨利八世犹如贝利亚之于斯大林”,可见亨利八世与克伦威尔的君臣关系远比正史记录的要复杂。

  在曼特尔对托马斯·克伦威尔产生兴趣之前,各类文艺作品——剧本、小说、电影、电视剧无一遗漏过他的身影,大部分作品中他都是反面人物或配角。正史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亨利八世的亲信,担任过首席国务大臣,被封为埃塞克斯伯爵,辅佐亨利八世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对抗罗马教廷,解散修道院,为英国向近代化国家过渡打下良好基础。他还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案,最重要的就是《至尊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狼厅》中,著有《乌托邦》的圣人托马斯·莫尔就因为拒绝宣誓拥护《至尊法案》而被处死。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埃尔顿将克伦威尔视作建立官僚体系和议会构架之人。

  在曼特尔笔下,托马斯·克伦威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狼厅》中,克伦威尔先后做过雇佣兵、听差、厨工、会计师、商人、律师,掌握多种语言,少年时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能够通篇背诵《新约》,积聚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权谋之术,最后担任亨利八世的首席国务大臣,成为权倾一时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通过克伦威尔的眼睛,读者见证了安妮·博林苦心经营博取皇后宝座,见证了来势汹汹的宗教改革,见证了红衣大主教沃尔西的失宠,见证了圣人托马斯·莫尔的火刑……曼特尔笔下,克伦威尔是串起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核心人物。

  当被《纽约客》问及如何发现克伦威尔这个人物时。曼特尔说:“幼年接受罗马天主教教育时,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克伦威尔是所有事件的中心,然而在大多数小说和戏剧中,他却居于次要地位,我想把他置于舞台中心,把众人的注意力聚焦于此人。”优秀的历史小说家,并非要让读者对一段历史有全面了解,而更希望读者从全新角度深刻地了解历史,并意识到自己所触摸的只是历史的一角。

  在外人眼里,克伦威尔阴鸷冷酷,正如小汉斯·霍尔拜因在1534年为克伦威尔所绘的肖像画,《狼厅》中这样描述:“他看到了画中自己的手,放在面前的书桌上,微握的拳头里有一张纸。看着自己的各个部位,一根一根的手指,仿佛自己被拆散了一般,真是不可思议。汉斯把他的皮肤画得像交际花的皮肤一样细腻,但是他所捕捉的那个动作,那合拢手指的动作,却像屠夫拿起屠宰刀时一样坚定。他戴着红衣主教的绿松石戒指。”他深谙“人对人是狼”之真理,但曼特尔并没有将他塑造成冷血之人,面对爱妻和幼女的离世,克伦威尔同样展示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深情一面。书评人科林·布罗曾评价《狼厅》说,“这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一本平行历史小说,它们构建了克伦威尔的内心生活,它们与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和图景相平行。”

  除了成功的人物描摹,小说的写作手法也大胆前卫,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大相径庭。小说中运用了大面积的心理独白、人物对话,还有大量闪回、倒叙。曼特尔则将王朝的兴衰起伏浓缩于精心设计的对话中,小说写作时态是现在时,而非一般历史小说的过去时,明显有悖于语法规则,可以揣测作者打算将这段历史描绘得仿佛发生在眼前一般。

  曼特尔原本打算用两部小说完成克伦威尔命运的起承转合,并将续集命名为《镜与光》。不过,随着创作的推进,曼特尔决定将写作计划拉长成三部曲,于是2012年5月三部曲之中的第二部《提堂》问世。

  《狼厅》的故事从1500年克伦威尔少年时期,直到1535年7月托马斯·莫尔被处死那天终止,同时,克伦威尔在日程表上记下了亨利八世即将造访“狼厅”,那正是亨利第三任王后简·西摩家的房子。而《提堂》的故事则集中发生在亨利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遭拘禁、审判以及处决的三周时间里。故事节奏更快、情节更紧凑。克伦威尔与安妮的命运交织得愈发紧密。尽管亨利耗时8年才娶到安妮,但安妮没有如愿诞下男性子嗣,成了众矢之的。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生命,克伦威尔只能不择手段地将安妮·博林及其家族拉下马。只是安妮及其家族势力必定拼死一搏,克伦威尔和亨利八世也将付出惨重代价。当安妮·博林因通奸罪和叛国罪而被处死刑时,全书的紧张气氛达到高潮。

  曼特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正在创作的都铎三部曲完结篇《镜与光》之外,她还打算写一部关于波兰女作家普日贝谢夫斯基的非虚构作品,名为《因罗伯斯庇尔而死的女人》。一望而知,已到花甲之年的曼特尔对法国大革命题材尤其是罗伯斯庇尔这个悲剧领袖仍然念念不忘,余情未了。

  从1974年初试写作,到最近5年之内两度布克折桂,希拉里·曼特尔在38年中经历了病痛折磨、感情失意、事业挫折,到如今依然从容地继续历史文学创作之路。读者很期待都铎王朝三部曲的终结篇《镜与光》,看克伦威尔是如何失宠于亨利八世、从权力巅峰骤然跌落,最终命丧伦敦塔。如果布克奖能回归传统,鼓励以严肃态度对待写作的作家,也许让一位作家上演“帽子戏法”也未尝不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