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树要先长根

//m.zimplifyit.com 2014年09月24日07:15 刘永平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茅草,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地下超过28米,这28米算不算它的身高呢?

  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截儿,是出头露脸,越高越好,长在地下的部分“隐姓埋名”了,长也白长。就像人们喜欢花的花朵,没人喜欢花的根茎,更不会喜欢包裹根茎的泥土。

  当今的人们巴不得自己就是花圃里的玫瑰,我哪天怒放,你哪天就是情人节。借助园丁的勤劳早开花,借力名人的助推早上市,借用市场的效应早成交,一举成功,一夜成名。小到个人,大到一座城市,莫不求快求大。

  可这样闹哄哄的“成长”到底能长多高呢?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都不能只要地面以上的高度,而忘了扎根地下的28米。如今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大省,也学会了炒星、造星的“公司化手法”,以为创意大手笔,资金大投入,运作大师搞,就能打造出文化大品牌了,就是文化巨人了。

  这恰恰是没文化的人干的文化事。文化的形成不是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产业是用来赚钱的,文化是用来“养成”我们价值观念的。就像泰山是文化,孔子也是文化,泰山虽说有58座寺庙,128处古遗址,1239块碑碣,1277处摩崖石刻,可却永远也高不过半部《论语》;万里长城的文化价值再大,却没大过一个“孟姜女”的传说。因为孔子把根扎在了民族的伦理与道德的“主线”上了,孟姜女把根扎在了人民的“人性的土壤”中。泰山、长城如今更大的作用是卖门票挣钱。《论语》与“孟姜女的故事”才是我们的民族永久不垮塌的文化。

  文化的高度不是投资300亿元建设的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再打造一个“盛唐”,不是黄河边上的三门峡孔子大殿,不是秦始皇的祭天广场,不是黄帝故里景区的扩建,不是18米高的女娲雕像……

  文化越软的越有利,越无形的越永恒,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上的“奥林匹克”,比如“五四”前后那一段时期形成的文化多元化格局,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思想解放”,这些才是真正的“大文化”,是植根地下“28米深”的民族文化,有了这样的根,我们的文化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