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研究的新收获

//m.zimplifyit.com 2014年09月24日07:28 袁国兴

  研究惟一健在的“九叶”诗人、诗歌理论家和翻译家郑敏的创作思想,对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礼红的新著《郑敏创作思想研究——兼及1940年代以降中国新诗发展动向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对新诗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也为新诗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路径。

  一、研究视角独特。作者将郑敏诗歌作品及其诗学理论作为一个典型个案进行全方位考察,通过分析郑敏创作思想如何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程,折射出20世纪新诗发展的历程,试图为当代新诗的建设寻找一种有价值的启示。著作中以新诗的发展为主线,将郑敏的人生、诗歌、诗论和翻译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郑敏1986年以前的创作思想基本是现代主义的,而1986年以后基本转向后现代主义;郑敏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先是受美国的当代诗歌和解构主义的影响,其后在郑敏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郑敏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提出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倡导当代女性诗歌应是超性别写作,主张新诗应是心灵的书写;郑敏创作思想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新诗从学习西方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二、结构新颖。该著采用明线和暗线双线并进的结构,明线是微观的、具体的,暗线是宏观的、概括的,明线是写郑敏的创作思想如何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暗线是揭示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接受中西诗学的影响。

  从明线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论证独到之处:其一,对郑敏创作思想梳理清晰。作者认为郑敏在1986年以前属于现代主义的创作,主要受里尔克的影响;1986年后基本转向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德里达的影响。这一梳理是清晰完整的。在讨论郑敏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形成中,从郑敏所受美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和解构主义影响入手,并结合1986年以后郑敏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持之有据、论述周密。其二,作者对郑敏诗歌前后期创作进行对比研究,并运用西方现代诗学理论去概括总结其不同的审美倾向与社会影响,这是具有较大理论难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因为时间跨越几十年,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对其影响差别极大,这需要研究者具有历史原场敏感度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悟性。作者充分考察郑敏后期诗歌对前期的超越,这是需要学理支撑的学术判语。其三,论文充分论证郑敏诗歌受德国诗人里尔克影响,而不是其他论者所说的是受英国诗人燕卜生的影响,其论断较为妥帖。郑敏学哲学出身,她对里尔克式诗歌有着深刻的哲学感悟,其许多诗作都深深包含着诗人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度体验。论著在这一方面的学术论述,颇有深意和学术价值。

  从暗线我们可以看出三点启示:其一,中国新诗百年的发展,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看似中断的现象,但总体上看是与西方诗歌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其二,中国百年诗歌潮流的发展大致和西方发展趋于一致,但中国诗歌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既体现了中国诗歌的民族特征,也体现了中外诗学的互补功能。第三,新诗的发展在当代文化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上勇于创新。该著作并不是一般的论述郑敏的诗歌创作,而是以中国新诗的发展为主线,将郑敏的生活、诗歌创作、诗论、翻译结合在一起,并放在20世纪整个新诗的发展背景下,以郑敏为核心,折射20世纪整个新诗发展的历程。这种研究既不同于一般的诗歌作品研究,也不是一般的诗论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颇具代表性。作者吸收了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成果,从而使论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偏颇。作者要处理的问题涉及中国古典文论、新文学、西方的法国文论、德国文论、美国文论和俄国文论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术界不乏处理这些复杂的经验,从该书来看,作者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现状和历史是了解的,因而处理起来比较允妥。

  四、材料丰富详实。一般说来,当下人们在做某种研究时,“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通过三种途径获取的。首先就是网上检索,它方便、快捷、便于统计,其缺点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是,这里的所谓资料几乎都来自于“二手”,往往都是别人研究成果的一种显示,即使是纯资料性质的整理文本,也都经过了别人眼睛的筛选和认定,在这个基础上做的一些研究,可以被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但一般说来对主要原创性观点的提炼,起不了太大作用。第二种资料收集的方式比较原始,也比较费力,那就是蹲图书馆、翻旧书和旧杂志。它方向清楚,但目的模糊,往往几天下来,收获不大,甚至还不知所收集的材料是否会对自己有用。可是一旦发现了某种有用的资料,就不仅仅是资料问题,与资料发现的同时也 “发现”了观点,这是研究者最企盼的,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料收集的最后一种方式,是实地考察。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种行路方式还不是现在人们所能够理解和体会得到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现在的学术考察是坐飞机的报团旅行,而传统的“行路”方式是“驴友”的“自由行”,但不管是哪种行路方式,到过了和没有到过大不一样。当我们离开了书本,与现实中的人和事实际接触时,其所得所感,往往不能在论文中直接“引用”,但它有时会左右我们的情感倾向和思维路线,在意识底层强化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程度。据我所知,本书的作者在具体研究中,这三种资料收集方式都用到了,而我尤其赞赏他在第二种和第三种资料收集中所下的功夫,如果说这本书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的话,第一手材料的发掘功不可没。当然做到什么程度,是见仁见智的事情。重要的是作者在坚持这样做。

  五、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首先,该著肯定了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指出郑敏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提出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倡导当代女性诗歌应是超性别写作、主张新诗应是心灵的书写的正确性。同时,作者对郑敏的新保守主义诗学观也持赞同态度。但是,作者也指出郑敏诗歌理论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对待西方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言学理论的关系。将西方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重新解读和阐释,的确有创见。可是,这种运用如果不能与现代汉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其阐释成果多大程度上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所吸收和转化,仍然是存在疑问的。二是对待二元对立结构模式的态度。二元对立结构是后现代性对现代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理论发现;没有这一发现作研究参照,后现代性的无中心论、多元结构论无从显现。然而,二元对立结构既是现代性思维方式的痼疾(在后现代性看来),也应当视为现代性思想资源的重要部分,是现代性对古典性思想特征的有意识的继承,一味地贬斥它不是历史研究的正确态度。

  近百年来对新诗的发展研究,可谓众说纷纭,有些则是截然对立的。这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常态。我以为不同见解的充分表达和自由碰撞,只会有利于学术的发展。青年学人在这一点上,尤其扮演了前卫的角色,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本书阐发的上述问题,一定会激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