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班(公安作家班)近日展开关于公安文学创作的研讨。本次研讨认真探讨了当下公安文学创作的现状、公安作家自身的创作定位和公安创作突破既有藩篱的途径等。“公安”最初含义可以理解为社会公共安全,“公”字代表公众,“安”字指向安全、安宁之意,可以说“公安”一词在使用之初就和现代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相关联。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始终以“群众路线”为公安核心工作,体现“人民公安”的根本属性。公安文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和特征,但是无不彰显了警察和平年代的英雄本色,突出“人民公安”的时代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新时期以来,公安文学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公安作家和一批重要的公安文学作品,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和人的精神情感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质变,公安与警察无论作为执法主体和个体人都发生了时代性的变革,由此,时代对于公安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安文学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创作资源和文化空间。当下公安文学创作题材丰富,既观照现实又回溯历史,有世情百态的摹写,也有人性层面的刻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故事流畅、可读性强,但叙事深度缺失,艺术感染力不够;人物形象鲜明却存在脸谱化倾向,从而产生人物塑造的平面化与情感向度的单一性;作为普通人的“警察”形象很难获得写作上的突破,如何通过揭示警察的人性弱点来表现和平年代更为多元的警察形象?警察故事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情怀如何水乳交融,在法、理、情三者之间摹写个体人的命运感;公安文学写作是否能够与当前的法治建设产生一定的关联,从而让公安文学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以作家身份而不是业余作者来定位公安文学创作身份,以文学性写作为创作标准,以经典杰作为文学追求,从而使当下公安创作超越既有公安文学,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公安文学传统。
——主持人 郭 艳
谢沁立 公安题材既是热门题材,也是敏感题材。公安作品既要有刀光剑影,也应该有脉脉温情。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应该向人性深处开掘,写负有使命、穿着制服的人群身上所具备的人性的光辉和正义的力量。公安题材应该是文学创作的富矿。目前鲜见的是从天使到魔鬼一念之间、一线之间的动因、表征、忏悔等等具有共性和警醒意义的力作。比如贪官的忏悔、激情犯罪、警界败类的堕落轨迹、卧底的悲欢离合,新型高智能犯罪(信用卡诈骗等)、新生活方式导致的吸毒等等。更需要出现如马天明、任长霞这样能够让人铭记于心的公安形象。我们要做的是深度探求这一独特领域的个性化魅力,尽快为文学画廊增添有广泛影响力的典型人物。
胡 杰 犯罪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常常会把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出来,让人们从中看到最真实的社会和人性。守着这样的题材,公安文学理所当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可是,我们的作品中却常常见案不见人,案件写得扣人心弦、充满悬疑,而警察却只是一些符号、概念,缺乏个性和张力。为什么呢?放不开手脚,不能面对警察作为普通人的弱点,把他们的人性写深、写透。可是在公安题材作品中,警察才是主角。主角形象苍白,别的人物形象又能好到哪儿去?这一点,两部获奖电影《老无所依》和《白日焰火》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老无所依》里,和杀手奇古相比,警察汤姆就是个普通人。因为怕和轮椅上的同事一样老无所依,他甚至在发现奇古后也假装没看见。《白日焰火》里,男主角张自力更是一身的毛病。有人会说,汤姆式的中国警察在主流的语境里,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老无所依》在中国也和美国同样上映了,说明社会还是有一定宽容度的;而《白日焰火》的成功,还从技巧上给我们上了一课。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表达的时候再想想策略呢?不怕写出来发不了,怕就怕思想被禁锢住,根本不敢去面对警察的人性,写他们作为普通人内心软弱的一面。
聂 耶 公安文学想要跳出既有藩篱,就要跳出讲故事的类型,而去挖掘另一种发声的方法。例如莫言小说的背景是他的故乡高密,他熟悉那里的风俗民情、历史变迁、人物故事,最初写的是真实的“原乡”类型小说;后来他的小说写的是想象中的高密,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上虚构、放大、变形、荒诞,创造出另一个新鲜的高密世界,这是一种高明的突破藩篱。公安文学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很受读者欢迎,以小说而论,其藩篱表现在作者太过于依赖精彩的案件本身,而忽略了去深挖故事背后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变成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当下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讲出故事,而是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地域的特色,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展现时代的变迁,甚至能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思考。即如何把以故事为主体的小说,变成具有文化意味的小说,使故事与文化相得益彰。公安战线除了安保、破案题材外,还有广阔的与社会相联结的层面,如社区民警、交警、矛盾调解员、信访办等等,他们与各种各样的人物亲密接触,这一题材的延伸度很广,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小说基因,完全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叙说。
刘庆玉 公安文学必须要有英雄主义情结。中国文人自古有“文以载道”、“剑胆琴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经典文学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人物身上,这些无疑是公安文学可以溯源而上的宝贵文学资源。当下将这种民间侠义精神转换成为公安文学的英雄情结,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面对“泛娱乐时代”盛行的庸俗、低俗乃至恶俗写作之风,公安文学写作要以呈现人民警察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真心为民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光辉为主体。勇于担当,传播正能量,颂扬真善美,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这是公安文学与生俱来的天然特质,也是公安文学的性质及其使命所决定的,更是公安文学独特魅力之所在。
旷胡兰 公安文学应该面对更为广泛的读者,让好作品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公安机关不缺一流的故事,但缺一流的表达。这就需要作家们充分挖掘和展现这些题材,并努力研究民众的需要,创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追求雅俗共赏。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所以警察的生活与内心一定更丰富、更多样,人性的表现也更鲜活。那么,作品既要有情节的可读性、人物形象的展现,又要有深刻的思想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还有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强对公安作家的培养。
刘晓霞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塑造公安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公安题材作品不好写,大多数作品中警察人物形象不丰满,人物作为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太少,而作为一个英雄的冲天豪气太浓。这样的作品中公安人物的塑造太简单,过于脸谱化,很多流于形式的描写根本无法在人心里留下印记。但是也有一部分好的作品,可以深入地挖掘出或者说合情合理地虚构出很好的细节,通过成功的细节刻画人物,让人物形象活起来,有血有肉起来。只要拥有这样的细节,公安人物形象就能立得住,作品就能深入人心。这需要作者细致地观察身边的警察,看他们怎样与老百姓打交道,怎样与犯罪分子打交道,注意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和对不同事情的处理方法。可以整体运用,把真人真事直接拿到作品中来,也可以移花接木,将相关联的细节运用到类似的场景中去,还可以合理地虚构和想象,有根据地创造出一个细节为作品服务。精彩、合理、经得住考验的细节对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丰满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公安题材作品也有非常成功的范例,比如《警察李“酒瓶”》和《营盘镇警事》就有很多经典的细节描写。我们要注意学习借鉴,注意找到这样的细节,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孙可智 公安文学要写出公安民警的人性的一面,不要把公安民警写成干巴巴的人物形象,所以公安作家要做的是既要让作品贴着扣人心弦的案件,又要让作品飞到理想的高处;既要写到警察的艰辛与执著、离别与团聚、委屈与清贫、付出与收获,也不能回避警察作为人的那种性格的缺陷与屈服于生活的无奈;既要有能力写案件侦破的血雨腥风,也要有能力深入到人性深处去进行挖掘。就这点来说,公安题材的作品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正在此,因为在人性方面做的文章过多,那么在塑造警察的正面意义时,总觉得这倒成了一种拖累。公安作家对公安题材的创作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自己的跨越与突围,既能写出警察真实的生存状态,也能写出警察更接近人性的一面。不能顾此失彼,仅仅强调侦破案件,而忽视了对于人物和人性的描写。要多描写真实的普通的公安,写苦恼和困惑的同时不放弃理想主义的观照。
周孟杰 目前公安文学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创作队伍,在现有公安体制内,没有专业的公安作家,大多数公安作家都担任着非常具体且繁重的工作。创作是业余的自发行为,一旦工作任务紧张繁重,就挤压了有限的创作空间和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作家如果不能够保证充足的读书、学习、交流、采风和思考的时间,想写好作品是很困难的。建议公安文学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作家队伍。公安作家应该跳出固有身份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从更加宽阔的视域来反观自己的职业和创作。同时公安作家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创作浅显化、模式化倾向明显。当下公安文学的创作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自我化的特点。短平快的小作品多,高精尖的好作品少。公安文学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公安文学作家要有广阔的、开放的写作视角,追求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三者统一。要向大师学习,精心研读经典作品,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境界。多读,去领略文学经典的风景;多写,去尝尽板凳坐的十年冷的寂寞;多思,去像芦苇一样低下思考的头颅。一个公安作家需要投身于复杂而平淡的公安工作中,以一个作家的慧眼来发现与思考,用自己的写作经验、敏锐感觉、思想深度来感知时代变革与民生民情,以更深层次的挖掘来展现复杂的人性与内心世界。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打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贾新城 要在作品中增加文学含量。许多作品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刚性一面展现得多,对人民警察作为人的个体特征柔软一面展现不足,亦即对作为一种职业属性的人民警察剑胆一面展现有余,对琴心展现不足,重情节,轻人物塑造。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公安作家本身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跳开自身职业的限制。我们必须让作品中的人物穿上警服,但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必须脱下警服,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作家,增加作品特别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文学性。要用社会的眼光审视作品中的人民警察,在大力弘扬人民警察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注意在挖掘人民警察人性柔软方面下功夫,向柔性写作方向努力,让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文学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石天祥 公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门类,成绩可圈可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所有行业文学的共同弱点。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过分地拘泥于真实,没有将公安工作放在当今社会背景里来考察,没有将公安工作当成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来表现,从而使作品变成一种行业内的文学。二是因为写作者大多是公安系统中的人,往往局限于表现公安工作范围的事情,对于人民警察丰富的内心世界挖掘不够,塑造出来的人物多英模色彩而少烟火气息。因此不得不承认,和专业作家相比,应该承认我们公安作家的创作观念是落后的,或者说是有局限性的。作为业余作者,我们习惯于主题先行,把我们认为的那些拥有正能量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英雄,并且通过我们的行为向读者输出一种价值观,在这种创作观念下诞生的主人公是没有体温的。公安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不是展示犯罪的过程,而是要塑造人物形象,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警察形象,也要塑造有血有肉的的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同时,写出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弱点和误区,把社会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只有这样,公安文学才能突破既有的藩篱,从而达到纯文学的高度,这也正是公安文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孙星峰 公安文学与纯文学不能简单对立,从创作上来说,公安文学具有特殊的优势。警察是社会民生的观察员,对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对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相关案列在实践工作中有相对全面的获知度,这是公安作家在公安文学中的创作优势。要想利用这一优势写出好作品,首先应力戒文学作品中警察形象假大空的宣传格调,笔下应依托公安作家熟知社会生态这一优势,辅以人文维度,还原警察作为社会个体鲜活、接地气的一面,精准分寸地展示警察在社会转型期迷惘中的追求、困顿中的进取,平衡好“不为恶”的法律制约与“使人向善”文学操守之间的关系,在创作中寻找正面主流的美学支撑,努力创作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佳作。
王 娟 公安题材是富矿,一个一线民警一年所见的悲欢离合比一个普通公民一辈子见的都多。但是,近年令人叫绝的公安题材作品却并不多。其原因,除了因为公安作家普遍工作忙,难有精力专心创作以外,公安身份对于写作的影响还是不应忽视的。公安文学的正能量书写是必要的,依然要坚持。但讲故事不能是好人好事、宣读颁奖词,要情节生动真实,能够打动人。有血有肉的公安文学作品,必须接地气、讲真话、合乎常理、尊重生活。只有真的触及读者和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陈庆思 公安题材文学人性化与法治化分离是目前公安文学创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人性呈现出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复杂性,公安文学在书写现实生活中的犯罪现象和犯罪分子的同时,要以惩恶劝善为目的,让迷失在功利主义中的人重新回归“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德伦理常识。同时,人性化与法治化是动态统一的,公安文学写作需要紧跟时代人心的变化,从法治与文学融合的角度去观察变动中的中国人和中国现象,从而为当代文学提供更多鲜活的公安文学人物形象。
张运雁 公安作家们生活在警营,有着较优越的条件多方位地观察警察和警察的生活。他们笔下厚重的文本更多的是反映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为新时期公安形象的塑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公安形象的认识还停留在“马天民”、“便衣警察”时代。我来鲁迅文学院学习后,更加清晰地看到公安题材作品里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故事性强,人物形象较弱;二是情节性强,好的细节少;三是反映客观环境的多,反映世道人心的少。公安题材作品靠情节推动的多,情节一个比一个精彩,情节也能吸引观众,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好的细节少,公安人物形象塑造存在太正、太过、拔得太高等问题,缺少人文情怀,读者看过就忘了。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向西方作家学习,创作优缺点并存的人物。如《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式“失败的英雄”。二是要向文学大家们学习,将公安人物放到社会环境中去描写,如麦家在《暗算》中写一个有缺陷的安全人员,命运跳出了个体,与整个社会都有关联,成为真正的“英雄”。方方在《埋伏》里写一个保卫人员,没有正面写他怎样勇敢,而是写他执行命令守候。我们应该从这些小说家写作技巧中学习人物创作。公安作家应该摆脱职业的束缚,重新调整对警察的价值认知,尝试将公安人物,还原成社会中的人。也许这样,公安题材中公安人物形象才会立起来,实现真正的“升华”。
张 弛 在公安文学创作中,我们不乏公安情怀,比如歌颂英雄主义情结、对正义的不懈追求、颂扬战友情兄弟情,表现他们与犯罪分子艰苦卓绝的斗争等等。公安文学创作核心围绕着警察的职业荣誉感,同时这也使得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呼唤人性回归的写作中,人文情怀显得尤其重要。在呼唤善良、真诚、温暖的写作过程中,带着浓厚人文情怀的文学能够有所作为,而且文学理当有所作为。公安情怀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职业荣誉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公安情怀的写作往往也围绕着这些方面,以公安民警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某种职业特征为主要书写和表现的对象。在打击犯罪的时候,更多强调法律刚性的一面。而以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怀而论,面对犯罪,文学更要追问,一个人为什么犯罪?一个初生时的赤子,为什么会沦为罪犯?是哪些因素导致他成为罪犯,这里面有多少是个人的责任,有多少是社会的责任?应当怎样引起疗救的注意?公安情怀与人文情怀完全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容的关系。人文情怀包容着公安情怀,反过来讲,公安情怀也受到人文情怀的引领和滋养,从而不断得到提升。公安作家应该把培养人文情怀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写作中将人文情怀融于公安情怀中,公安文学在人文情怀的滋养下会得到更为深刻丰富的呈现。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公安作家应该开拓文学的视野与胸怀,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吸纳新的人文内容和精神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大作品。
邢 瑜 唯美向善依然是作家应该毕生追求的。公安人物不是孤立的人物,是社会的人物,公安人物要成为文学中的人物,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应该发现人性中更为复杂的方面。放在环境中去写,并不是“贬值”地去写。“贬值”是人性的“贬值”,“失败”未必是“贬值”,一个失败的英雄也是英雄,他的人文价值并不贬值。要把人物放到环境中去写,复杂性也要具有复杂的合理性。刚刚提到所谓“爱情”的描写,海岩《玉观音》中的女主人公和毒贩子的一夜情,是特定的环境和情绪,可以被理解和接受,是揭示主人公命运和必然结果的一个特定情节和铺垫。张策小说《命运之魅》中女法医和她的战友的那种深情倒让人更感动,有爱情,但绝不滥情,因为节制而凸显伟大,并且毫不做作。杨绛《洗澡》中,许彦成和姚宓的爱情无比纯洁,更让人感动和难忘。这样的爱情通过特定的角度,充分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化,就像刚刚张弛在发言中说:“文学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