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生旅程中,总会有一些记忆碎片或生活亮点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最近一些时日,蒙古黄榆就成了这样的碎片或亮点,被我一次次想起,一次次惦念。那一棵棵沧桑的古树,就像一曲曲优美的古典乐曲,时断时续地在我耳边萦来绕去。
其实蒙古黄榆这个名字,我很小的时候就曾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观赏。这样一个神奇树种,始终以一个名字的方式,封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2014年初秋,天有些微凉。我有幸随省作协采访团队到白城地区去采访,在行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恰好路过一处蒙古黄榆生长地,这样的巧遇,这样的机缘,对于我这样一个喜爱植物的人,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采访团一行12人,我们随着当地朋友吴珍,走进了一大片疏密错落的林地。这里的树木长得并不茂盛,但那一簇簇生长的姿态,却显得特别超凡脱俗。吴珍说,这些就是具有多种传说、被誉为世界珍贵树种的蒙古黄榆。
这些树,个子都不很高,一簇簇地围拢在一起,像一个个家庭似的平静而恬淡地生活着。那些弯曲的树干,有的手腕般粗细,有的碗口般粗细,还有一些更粗的,像家长一样呵护着身边的小树。每一簇都有好几棵,每一棵都是先从地面旁逸斜出一段后,才起身直立向上伸展。虬曲苍劲的姿态,布满了岁月的皱纹,黑黢黢的皮肤略显干燥,好似隐藏着无数的沧桑。而就是这般憔悴的树干顶端,却生出了难以想象的、鲜活而奔放的枝枝桠桠。枝桠之上,是油绿光亮的树叶,树叶小巧而别致,摇曳之间让整个树冠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细看叶片,干净得不夹一丝浑浊。
一簇簇一丛丛的珍稀树种,站立在这样平缓起伏的坡地之上,阳光洒下,神态怡然,微风吹过,树影婆娑。如此古朴尊贵的树型,以及这样从容淡定的生长方式,几乎令脚下松软的草地、头顶的蓝天白云、远处的向海水域,以及百鸟园旁边盛开的荷花,都成了轻描淡写的陪衬。
吴珍说,这里稍粗一些的蒙古黄榆都超过了百年树龄,像手腕般粗细的也有三五十岁年纪,虽然生长缓慢,但木质却十分坚硬。她的一席话让我有些震惊,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前这些古树的身姿,很快便在我的视线里伸展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造型。这个神奇的树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千万次地经历风吹雨打,不畏沙尘干旱,几百年如一日地屹立着,可见,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样的生命力,又是多么令人敬佩!
关于蒙古黄榆的传说有很多,我只对南极仙翁为治理风沙扔出拐杖长出蒙古黄榆的传说比较感兴趣。当然,如此传说很明显地表达了当地人们对治理风沙的美好夙愿,也对蒙古黄榆耐旱防沙的功效进行了褒奖。其实,蒙古黄榆的斜向生长、扎堆生存,以及个头不高的特点,都成了减缓风速、分散风力的优势,再加上木质坚硬,当然就成了一簇簇坚不可摧的防风固沙的堡垒。
曾经查阅过一些资料,上面说蒙古黄榆成簇生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根系萌芽功能较强,在萌芽环境成熟时,就会有新芽陆续破土而出;二是年幼时根部以上部分受到严重摧残至枯,然后形成多芽同时萌发。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秋冬时候把一株一年生的蒙古黄榆幼苗用大火烧成灰烬,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就会从根部生出许多株幼苗。也许正是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品质受到了大自然的偏爱,令其得到了英雄树种的美誉。
置身于这样一片树林中,除了观赏之外,还有发自心底的啧啧赞叹。
面对这样的古树,我的心率平缓了下来,每一次眨眼,都有一些重量植入心间。枝干的伸展犹如舒眉,平抚着一段段疲倦的旅程。
都说古树是有灵性的,那么蒙古黄榆的灵性究竟在哪里?
——也许就在不畏艰辛的英雄气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