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居深圳,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多篇小说,部分作品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及各类选本、排行榜。出版有《我们不是一个人类》《不要爱我》《有为年代》《天越冷越好》《亲爱的深圳》《二区到六区》等,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被改编为电影,曾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第十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
我的写作并无特别之处,喜欢阅读,便有了尝试,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把深圳这座让我又爱又恨的城市写进了小说,并一直没有停止。当然,在我看来,这么做无比明智,因为它们正不断发酵、分解、变化,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无法阻挡,这座城市在我的心里快要承载不下。当然,这期间我有过迷茫、浮躁和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些不良的情绪让我纠结了太久太久,据守或是远离一直在拷问着我这个居住在经济特区却要偏执于文学、天姿平平的业余选手,要不要频繁地出没于各式各样的活动,以此证明自己的才华没有枯竭,机会没有错过,要不要用出书的数量去稳固在线的形象都是我的焦虑所在。
直到有次翻看《北京文学》,和以往不同,我被封二吸引了。那是一个大腕云集的笔会,有几个还是我喜欢的作家。此刻,他们不再年轻的容貌吸引着我。看过合影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原来这个社会没有因为你是作家就给你开了另一扇大门,也没有更多的便利和捷径等着身为女性的写作之人,走到塔尖上的人,绝不可能只靠巴结、讨好。它需要你更加勤奋、用功,更加心无旁骛。文学看似感性,实则枯燥无比,绝非装饰品,任何时候都可以戴在头上招摇。它既是一件妙处难与君说的美事,更是一份痛也无人分担的苦差,没有生活和知识的储备,不会走太远。匆忙上路,没有经济做保障,定会产生焦虑,从而影响一个作家的正常发挥。和所有手艺人一样,不断磨砺自己的内心和写作技术,同时还要和其他人一样,面对生活给我们出的一道道难题。只有拥有了成熟和健康的身心,才不至于在这漫长的征途中退出。即便是那些当红而实力派的作家大多已是中年,也绝非美女。之前他们写了10年,甚至是几十年。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也不是一时运气,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点灯熬油,漫漫长夜。原来,每个人都不得不俯首向生活做出各种妥协,直至不再年轻,不再激情,老天才把成功的秘籍交给你。
比起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这个外省人,不仅入侵,让他们的男女比例更加失调,还要改写、臆想出太多个深圳故事。主人公有的埋首于流水线,有的沉迷于歌舞酒色,有的在家中寂寞,有的在路上徘徊,形形色色,他们何尝不是我,我又何尝不在体会他们的人生。瓦解本地人的津津乐道,质疑他们虚构的美景,不断用盲人的方法触摸自己心中的大象,并重新建构出一个更新、更多元、更加瑰丽也更加另类的城市,是我追求的境遇。于是,我顺从并服务于内心,如反映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深圳的农民工,最后却与幸福失之交臂的《亲爱的深圳》《菊花香》《扑热息痛》《陈俊生大道》《深圳西北角》;男女比例失调错位的《十二条》《红尘》《有为年代》;比如贫富分化的《十七英里》《这世界》,再比如,二元对立仇视情绪不再但深藏个人立场的《复方穿心莲》《恋上你的床》《关外》《百花二路》,反映深港双城生活的《皇后大道》《东门故事》……
深圳,它牵动过太多人心,改变过太多命运,照亮过许多人的夜空,是开放的前沿、实验田、理想者的圣地,也是世界的加工厂,暴发户、偷渡仔、寻租客们的乐土。这30年,它源源不断向社会学家贡献各种有效的话题,同时为作家提供了最丰富最极端的创作资源。由此而创作的深圳系列,既是我内心进化或后退的斑驳历程,更是这沧海桑田中的一个微观景区。安静下来,体味这些貌似日常却又惊心动魄百味杂陈的生活,多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判断,而不仅仅是记录一些浮光掠影的城市的标识,是我常常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我才没有白写,更没有辜负这座令我情到深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