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1270~1329)为后人所知,大约主要因为他有著名的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小令161首、套数2篇),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其实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一生当官非常忠诚尽责,还写过三本很重要的小册子:《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就基层地方官、纪检监察官和朝廷高官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分别作出论述,乃是传统文化中正能量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这三本书,曾编进《四库全书》,在老商务影印的《四部丛刊》中也曾收入。
张养浩最后是为公事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的。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在连续四五年大旱之后继续面临干旱,“不雨,大饥,民相食”(《元史·文宗本纪》),朝廷特别起用辞官归隐业已七八年之久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去赈灾,养浩“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灾民,终日无稍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他那三本为政忠告是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他早年任堂邑县令,后来当过监察御史,最后升迁到“皇家办公厅”(中书省)任职;他的种种忠告都有实践基础,同一般常见的空头理论、官样文章不同。凡是他希望一般官员应当做到的,他本人真能做到。由这样的好官提出种种忠告才有价值,也才能服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应躬行。
《牧民忠告》强调要爱护百姓,绝对不能贪污,其中《戒贪》一条写道:
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一或罪及,上孤(辜负)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嗟尔有官,所宜深戒!
道理讲得很朴素,很实在。书中又指出,直接管理百姓的基层官员特别要管好亲属,《禁家人侵渔》一条前半云:“居官不能青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管不好家里人身边人,自己必将跟着出问题以致垮台。这些都是有所见而发的言。
一方面是民,一方面是己,张养浩强调一定要处理好其间的关系。他本人一向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曾在著名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中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子大约作于他去世前不久在陕西赈灾之时。他一方面深感百姓之苦,一方面又痛感朝廷上仍然歌舞升平,大兴宫室,据《元史·文宗本纪》载,本年鲁国大长公主营造宅第,每次拨给钞两万锭;张养浩一再请求增拨赈灾款,最少30万钞,而朝廷只勉强拨给14万。张养浩在作品里特别提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固然是怀古,恐怕更是伤今——你劳民伤财修建那么多宫阙宅第,最后到底有什么用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尤为伤心而且见道之言。天下虽有种种变化,底层的老百姓总是最苦的。这是十分深刻的观察与感慨。无可奈何的叹息,固然流露了元代散曲家中常见的虚无情绪,但张氏对于人民大众的深刻同情是真诚而伟大的。惟其如此,他才会那样认真严肃地对官员们提出种种忠告。试再读他另一首[山坡羊]:
休学谄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
“待怎生”就是“那又怎么样”的意思。张养浩认为一味迷官弄钱并没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变得“神恶鬼嫌人又憎”了,即使大富大贵又有什么意思!
张养浩一方面勤勤恳恳地做一名好官,一方面也深知当时官场的腐朽与黑暗不易解决,其《庙堂忠告》最后一节说到“自古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者多”,于是不免觉得世事已无可为,而且无可奈何。中国古代许多正直的士大夫可以为民请命,可以鞠躬尽瘁,但他们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痛苦,于是有时就会不期然地逃向消极和虚无。他们的人格是分裂的,张养浩也有这样的倾向,所以曾经辞官归隐;但他到底是一个儒家君子,所以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仍然应命而出,舍己救人。
正是这样高尚的人格,使张养浩的创作达到了元代散曲中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