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少年时期曾经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近20年,主要写作历史文化散文、历史名人传记,而开展学术研究,包括在高校兼课,同样是把很大精力投放在传统文化与国学方面。因此,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感到特别亲切,受到了巨大鼓舞,尤其是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坚定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志趣与决心。
我们党历来反对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建党90多年来始终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鉴于我们所肩负的空前繁重的伟大历史使命和面临的异常纷繁复杂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号召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面向未来。也就是说,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基础”,它们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层面上、社会层面上、文化层面上,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其根本宗旨,是从长远大计、宏观视野、战略考量出发,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塑造民族灵魂,提高民族素质。
学习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判断,爱国主义处于基础性、全局性位置。由此进一步引申,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实际,对于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觉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传承者,作为灵魂铸造的践行者,每个写作者手中的笔是何等庄严,何等沉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对于实现中国梦,以及从优秀的传统、鲜明的特色、突出的优势、美好的愿景等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中华奇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联系当前社会思想和文艺发展的大势,学习中我还认识到,习总书记之所以语重心长地发表了这一篇既高瞻远瞩又直面现实、切中肯綮的谈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洞察了当前整个社会特别是文艺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所存在的隐忧与弊端。伴随着科技飞速进步、生产力大发展而出现的世界范围内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传统的流失、人类本性的摧残——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权力、金钱、享乐、感官刺激的膨胀,引发了有识之士向传统、向自然、向相对朴素生活的适度回归的设想。 其中以向传统回归,吸纳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致力于道德重建,为固本培根之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个本质的特征,是着眼于弘扬德性,砥砺品格;传统遗失的直接后果,必然是道德底线的溃决。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强调工具理性、功利主义,货币标准与人的欲望对接与契合,难免会产生人性异化。凡此种种,作为一种土壤,对于文艺这棵奇葩的生长必然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与传统文化流失相对应,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文艺界确实存在着一股思潮,惟西方之马首是瞻,从日常生活习惯到行为、语言方式日趋向西方看齐,有意无意地以西方标准为价值尺度,按照西方模式思考问题、表达意志;有的热衷于炫耀、贩卖西方术语、西方概念,而对中华固有的文化积淀、美学资源则缺乏挖掘与整理,更谈不上传承与弘扬了;有的甚至把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构,使之变味、变型,被人调侃为“转基因产品”。面对这种情势,我们再来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指示,就感到至关重要、刻不容缓了。
当然,我这么说,决不意味着在对待传统问题上应该抱残守缺,深闭固拒。正如人的生命需要多维营养,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样需要吸收各种有益资源,需要多维的视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深邃而丰富的蕴涵,有待今后进一步研习、领会。就我当下直觉地感知,这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无疑是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首先,在文艺创作中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体现它的精神、底蕴。这种体现,需要具有原则精神,旗帜鲜明,激浊扬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而在形式上,应该生动活泼,亲切自然,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就是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二是,要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中国传统美学把审美、艺术、人生作为基本内涵,其核心是审美胸襟和人文情怀的孕育。我们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就应着眼于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帮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培养审美情操。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强调人的品格修养,强调诗文的教化功能。习总书记曾明确表态:“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这项工作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优秀传统诗文对于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与人格塑造的作用。
三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向上向善。作家艺术家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广大受众从作品中看到美好愿景,看到希望、梦想,看到光明在前。
《文艺报》记者最近对我有一次采访,除了要求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谈些个人心得体会,还希望我能对年轻的作家同行提出一些建议。“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句心里话,真不想乱加指点;但又觉得“却之不恭”,过去有“老马识途”的成语——随着岁月的迁流,积淀下来的经验教训就成了人生财富。我只想说一点,就是年轻的作家同行具有鲜明的优势,但是亟需打好基础。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我们应该像习总书记希望的那样,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其中也包含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取丰富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