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悼念顾骧先生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07日07:29 张同吾

  新年伊始,惊闻顾骧先生溘然长逝,为之怆然悲惋。他是那么喜爱春草青青、春花烂漫,但他没能等到春天的脚步伴着他85岁生日的来临。

  他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敬重的师长和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至中国作协创研部的,到90年代初离休,这段时间很短,却是我们友谊的开端。那时我们还绝少官气和俗气,大家都直呼其名,我们亲切地称呼他“老顾”,正如称呼他的前任谢永旺为“老谢”一样,正如称呼光年、冯牧、达成一样。然而随着一代学人的身影渐行渐远,这种脱俗的风尚也随之淡然。顾骧是儒雅的,总是风度翩翩、笑容可掬,相处久了就发现在他和善的笑容里闪烁着一种自信的光芒,有一种凛然风骨,有一种超然甚至傲然的气息。的确,他是丰富的,他从抗日战争火光与血光的洗礼中走来,成为我国65年历史风云和文化流变的亲历者,他又是我国时代变革和文学发展的参与者。他亲历过风和日丽,也亲历过血雨腥风,亲历过东边日出西边雨,亲历过朝来寒雨晚来风,也亲历了改革开放。亲历多矣,参与众矣,倘若没有哲人的思辨精神,倘若没有学人的文化视野,倘若没有智者的聪颖灵慧,倘若没有仁者的人格魅力,只能让自己的心灵和面容随时光老去,而不会有新鲜的历史感悟和审美发现。顾骧,集哲人与学人于一身,集智者与仁者于一身,才能在他丰富的经历和见闻中,辨识历史功罪,窥见人间真伪,富有人类意识,张扬人性光彩。他在散文随笔《蒹葭集》中,记述了与周扬、荒煤、冯牧、朱厚泽、朱寨、赵朴初、沙千里、鲁彦周、周克玉、于是之、曾志、陶斯亮、张海迪等人的密切交往。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能把笔下的人物放在历史语境中考量,他懂得人创造历史、历史又制约人的因果关系,懂得有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而有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内在关系,于是他看到人与人的共性,能识别人与人的差异。他在文章中写道:“晚年周扬,是他人生交响乐的一个华彩乐章”,因为“他终于‘克礼复己’,挣脱了镣铐,打破了牢笼”,“走向民间,人性回归,恢复了自己”。不必讳言因为历史的扭曲,周扬也曾被扭曲,也犯错误,但他的可贵之处是在晚年“昂然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克礼复己的周扬”》)同样从人性复归和人的自觉这个核心理念出发,顾骧看到荒煤毫无官气的洒脱自然,“宽厚坦诚,平易可亲”,“他不疲倦地精力旺盛地为新时期文学破坚冰、开航道”。他也看到了冯牧“没有任何拘束、任何顾忌和朋友一样交换意见,商量问题、推心置腹,赤诚相见”,也许他还有软弱的一面,但“当‘左’的风浪袭来时,他顶风拒浪,直言抗争,坚持擎着思想解放这杆大旗,理所当然为文友们所拥戴”。(《一夕秋风,满城秋雨》)

  顾骧全部作品,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随笔散文,其思想内核和精神命脉,都是张扬人道主义,讴歌人性魅力。周克玉身经百战、叱咤风云,却有一颗绵软的心,重访旧战场,他写下了“春泥最恋英雄血,清风年年播芬芳”。顾骧与克玉是同乡兼同窗相识甚深,他写道:当年“四平一战,极其惨烈,阵亡五千,尽为我江淮子弟。近年,苏北盐城海滨辟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每年入冬,白羽红缨丹顶鹤,由东北扎龙南来栖息,克玉构思巧妙地将这一历史事件与这一自然现象勾连编织,以借喻拟人手法,以丹顶鹤为意象,写出长眠于黑土地上的江淮子弟对故乡父老的忆念与寄托克玉对战友虔诚的缅怀:‘一身素洁挺傲骨,万里转战染红缨。年年岁岁来此地,怀念故园父老情。’”周克玉上将是诗人,我与他也多有交往,真切感知他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采。

  回顾顾骧的人生历程,不可回避那场尽人皆知的对周扬关于“异化”文章的批判,顾骧是这篇文章的起草人之一(另两位是王元化与王若水),他始终为此事感到纠结与愤然。我曾向他询问始末,他从马克思谈到黑格尔、费尔巴哈,因为我对这些经典作家与经典著作所知甚微,他谈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但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必然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顾骧又是情思细腻的人,也是具有诗性秉赋和浪漫情怀的人,他追求美轮美奂,喜爱惊艳绝尘。我喜欢看他跳舞,真是名士风度,翩然怡然;我更喜欢他的散文,熨帖圆融,读之让人悠然陶然,犹如“细雨轻风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他对《诗经》中的《秦风·蒹葭》钟爱至深。他说,“从儿时在家乡私塾中诵读《诗经》起,至到生命的晚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直是我心灵诗意栖息的艺苑”;过去我们“尊崇《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滥觞,《离骚》是浪漫主义源头。削足适履,方枘圆凿,框套无限丰富的文学现象”,其实《蒹葭》的魅力正在于有“千古难解之谜”、“它的多元审美,迷离意蕴,难以捕捉的思绪,亦真亦幻、亦诗亦梦的旋律中,引你遐思无尽,回味绵长”。这的确是识诗真谛之言,正如鲁迅所言:“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凡是过于务实的人都不会成为诗人,因为他们不会“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摘自《集外集拾遗》)

  忆起三年前承他赠我《煮默斋诗抄》曾择其一步原韵奉和,这位江南秀士仙逝西归,令我今宵无眠,灯下重录以托哀思:

  尘嚣之上自由魂,却非空颓入佛门。

  少岁豪情驱倭寇,老壮史笔写昆仑。

  怒斥陈腐千般罪,盛赞春风万里船。

  最是一身浩然气,夜半钟声飘梦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