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酩,原名王明发,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教授。当时,他在音乐学院同班同学里有我的兄长。“文革”后,王酩首先在电影领域大放异彩,《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4首影视歌曲传播到大江南北,家喻户晓,1980年被电台听众评为优秀歌曲。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王酩如鱼得水,和约不断、杰作纷纭而至,大有目不暇接之感。有时候一晚上就要写一部电影音乐,搞得他团团转,忙得不亦乐乎。
1980年,一次音乐创作讨论会上,王酩的流行歌曲和李谷一的演唱方法都遭到严厉的批评,一概归入“靡靡之音”、 “格调低下”、“流氓小调”之列,成为精神污染的毒素。王酩本来就不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可以想见,当时的思想压力有多大。有人还把王酩的《青春啊青春》与解放前周璇演唱的一首歌曲《真善美》拿来相比,当年《真善美》非常流行,尤其在上海,马路上、里弄的房前屋后都能够听到。于是,“靡靡之音”、 “格调低下”的帽子劈头而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这种议论很快就被改革之风驱散,而且开创出一个新天地,流行音乐在我国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成立了轻音乐学会,王酩出任第一任会长,还办了报刊,王酩出任社长。他投入到这个领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创一代歌风。他的歌曲风靡整个时代,成为时代的风标旗帜。
由于忙,王酩的生活十分简单,粗茶淡饭加老酒一壶(或啤酒、或小二锅头),如此而已。有一段时间我们到街对面的小饭馆用餐总能碰到他,他在这个小饭馆包餐,天天一荤一素一汤。他的片约依然应接不暇、依然忙忙碌碌、依然不修边幅,一脸的疲惫。比我大不了几岁的他,却过早地显露出未老先衰之色,几乎可以令人疑为耄耋老人。问他血压如何?他也不置可否,我劝他要去医院检查,血压高只要坚持吃药,能控制住。或许还是因为忙,或者说他太不在意了,1997年11月28日中午外出散步时突发脑溢血,在出租车上他还能说出自己家的地址,不久便陷入昏迷,住在医院里7天之后溘然长逝,其时是1997年12月5日中午11点07分,当日北京突降大雪,一夜间,银装素裹,天地尽白。
王酩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尤以流行音乐领域成绩卓著。他的作品成就了一代代优秀的歌唱家,比如李谷一、成方圆、朱明瑛……她们就是唱着王酩的歌走上成名之路,成为一代歌后的。王酩也是中国最早开办通俗音乐培训班的作曲家之一。1987年他创办的通俗音乐培训班,由中国音乐学院代培,培养出了年轻一代歌手孙浩、李殊、胡晓晴等人。以他和谷建芬、王立平为代表的作曲家,他们掌握专业的作曲技巧,占据了我国自流行音乐以来的新高度;也在我国流行音乐领域里树立了格调高雅的新风格;他们无疑是开辟了流行音乐新局面的先锋,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王酩则是公认的领头人,他在流行音乐领域的功绩将永垂史册,受到后人的尊敬。
如果以为王酩的贡献仅仅在于歌曲方面的成就,那就太不了解他了。王酩在传统音乐概念上的作品,也有长长的一大串名录:交响乐、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王酩的主要作品除了管弦乐组曲《海霞》外,还有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交响诗《忆先烈》《长城》、交响曲以及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话》等。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是根据李廷松的演奏版写作的协奏曲。李廷松是汪昱庭的学生,《霸王卸甲》是汪派的代表作。 1931年底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亚沙·海菲茨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李廷松操琵琶与之同台献艺而名躁上海滩。李光祖是李廷松之子,深得汪派传承,他汲取了崇明派之艺术真谛和精华。王酩正是与李光祖合作了这部协奏曲,他们调动了交响乐的各种手段,丰富了《霸王卸甲》的内涵,为我国交响乐留下了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李光祖深得李廷松嫡传,他的演奏苍劲稳健、颇具古朴神韵,又有长时间与交响乐团合作的经验,得到琵琶界的广泛好评,深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协奏曲《霸王卸甲》已成为中央乐团的保留曲目。
李白从酒中吟颂出无数诗篇,成为诗仙;王酩却在酒里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成为乐仙。有人说:在中国的现代电影史上,《小花》以情感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面貌。《小花》导演张铮回忆道:“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特别有感染力,还要感谢已经过世的作曲王酩。那时他跟着我们摄制组一同体验生活,在创作这首歌时真是煞费苦心,如他的名字‘酩’一样,他喜欢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偶然间灵感萌生想出这个旋律,他连续哼唱还找到刘晓庆试唱,录在小录音机上反复听。”你看看,不是我一个人说,王酩当有酒,有酒才有好歌曲,有酒才有好音乐。 醍醐灌顶时,才能无我、忘我,才能进入到音乐深邃的灵空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