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三韵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23日07:01 凸 凹

  淹  旷

  到了鄱阳县,乃知鄱阳湖。

  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东岸,公元前221年建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而首批设置的县份之一。因而它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比鄱阳湖早得名800多年,历来是郡、州、路、府驻地。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鄱阳县因鄱阳湖而扬名。

  到鄱阳时,天逢大暑。但是,足走乡间,舟行水上,无溽热感,虽微汗浸面,却不湿衣背,浑身清爽,吐气从容,令人称叹。

  叹这是一方福地:地是湿地,水是天水,造化赐福。人称水是自然之肺,湿地是自然之肾,这里的湖面与湿地绵延5000平方公里,吐纳之间,自然是漫天清爽。足落之处,鹤鸟齐飞,一如游园惊梦;浆拍声细,群鱼共涌,恰似闲庭信步。满目原始与和谐,浮躁的人心立刻就静了,恨不得倾刻就化为鄱阳鱼鸟。

  当地人说,此地有鱼122种、鸟300余种,且多为世界濒危物种。这就对了,因为珍奇鱼鸟也如人,是有心性的,栖止之地,岂能无诗?而湿地与天水正是孕育诗意的地方。

  鄱阳湖的水域真是大,接天壤地,令人怦然心动,无以形容。站在东鄱阳湖公园的湖心亭看水,水虽然是静止的,却总有往上漾动的感觉。这种盈满的意象,正如寄情田园牧歌的刘绍棠先生形容大运河,只要再放上一瓢水,水就溢出堤外。然而总也不溢,盈满却守成,富饶在深处。

  晚间,在依湖而建的饶州饭店卧看当地人编录的册子《鄱阳风情》,读到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彭蠡湖上》(鄱阳湖,古亦称彭蠡湖),不禁站了起来。诗云:“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泆。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瑰诡良复多,感见乃非一。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象类何交纠,形言岂深悉。且知皆自然,高下无相恤。”张九龄用“淹旷”一词,把鄱阳湖的魂魄一笔勾定。

  陆地被水浸润,曰为“淹”;大水汤汤,一望无际曰为“旷”。“淹旷”一词,暗含着陆与水的辩证关系:水陆之间,且纵横,且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之切切,一如真心男女。

  有人说,鄱阳湖明明是一脉内湖,冷眼相望,怎比大海还辽阔,还迷茫?是因为有陆的比衬,陆狭,则水旷。而大海只有它自己,空蒙四合,犹如黑夜,除了黑之外,不见豁然境界,便反而小了。

  联想到湖光与人事、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无不相互承载、彼此交融,均是“淹旷”意象。“淹旷”真好。究其外延,是风化的风流,是苍茫的沧桑。

  天  籁

  入夜,在鄱阳县城漫步,在鄱阳湖上弄舟,总能听到繁繁、细细、切切的弦音与人歌。清澈与隐约、躁近与邈远,撕破了夜幕,引人不归,不甘入眠。

  好像鄱阳人活在戏中。

  鄱阳的民歌,就叫鄱阳渔歌,都是水音湖韵。譬如《开船歌》《撑船歌》《撒网歌》。

  鄱阳的曲艺,也干脆叫渔鼓。

  鄱阳的舞蹈,虽然不叫渔舞,但舞蹈的取材与形式,也均是湖上风物。譬如《龙灯舞》《蚌壳舞》《采莲舞》。

  鄱阳的大戏自然是赣剧,但是他们觉得这样叫,失去了来路,与水的福荫远些,私下里还叫饶河戏。鄱阳曾是饶州府,府内有河叫饶河,它是鄱阳湖源脉之一。饶河入戏,既可回味往日的传统,又可以唱得像水一样自由。

  说到鄱阳渔鼓,当地人说,这里有一道名菜,叫“春不老”,这种菜似芥似菘,俗称水菜,其状类似北方的雪里蕻。它叶厚而黑,茎却白而嫩滑,腌渍后香味绵长,颇为喜人。每逢“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的时节,鄱阳人最繁盛的农事就是采挖“春不老”,遂成鄱阳的一大美景。

  说鄱阳渔鼓,竟说到“春不老”,颇感新奇,便问:春不老与鄱阳渔鼓有什么关系?

  答曰:春不老腌渍,首先要切碎,“笃笃笃”的切剁之声,彻夜可闻。整个鄱阳县城——东城与西城,南街与北街,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夜都感动得浑身震颤。“笃笃笃”的人之喜悦,岂能不衍生出渔鼓?

  便想到鄱阳渔歌中为什么最爱唱、最经典的一首歌子竟是《十八岁妹仂洗黎蒿》。因为黎蒿也是鄱阳湖的天赐美食,以至于范仲淹任鄱阳知州时,独钟情于黎蒿,腊肉炒黎蒿,居然是他的保留口味和待客佳肴。试想,身姿袅娜的鄱阳妹子,清波荡漾的鄱阳湖水,那个洗黎蒿的现场,一袅娜,一荡漾,衬之以芊芊芳草,多美!且美美皆美,妙不可言。情动于中,无法言说,自然诉之以歌。

  那晚,与楚地作家王开林同赏饶河戏,竟看得手舞足蹈、心旌摇荡、颔首击节,状如顽童。盖因饶河戏,一如细流融汇,相邀入湖,既有典雅华美的昆腔京韵,又如秦腔、拨子、浙江调和安徽梆子一般丝丝入耳。撼人之处,是在如梦如幻、如泣如诉的慢板与皮黄将人醉入忘乡之时,兀然一声弋阳高腔,把人的魂魄陡地送到清绝的云端之上——红尘抖落,灵魂超度,见到天光。

  开林叹曰:这哪里是人在唱戏,分明是鄱阳湖的湖语托身——大水辽漫,自然兼收并蓄;长风乍起,自然陡生波澜!

  谁言不是?

  民以湖为居,食以湖为园,曲以湖为根,自然承享天赐,自然承接天启,自然承传天籁。

  鄱阳之水天上来,湖神摇袖送清音。

  高  风

  鄱阳湖既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自然是水产腹地,天然鱼仓。

  鄱阳旧志载:“世俗风物,传承久远,汤肴劳素,各有所长……燕(筵)率常品,虽鼎食家不必珍异。”就是说,在鄱阳,因水产丰饶俯首可拾,珍稀时鱼也成“常品”,盖“无鱼不成席”也。

  鄱阳五日,食鱼多矣。始知鄱阳时鱼乃:春鲇、夏鲤、秋鳊、冬鳜鱼。

  珍稀者,谓之为“鄱阳三鲜”,即银鱼、鳗鲡、凤尾鱼。“三鲜”扬名,虽附丽于名人掌故——1946年,蒋介石在庐山开办“三青团”骨干培训班,特命蒋经国备下“三鲜筵”以示倚重;朱德老总转战江西时独爱银鱼,以至于进京之后,仍期望江西来人,能带此物。但“三鲜”名重,实仰仗于其自身品质与品格——

  银鱼,古人称之为白小、儿鱼,白而小,终其一生,长仅二寸。在古代,鄱阳人洪适写有《银条鱼赋》:“滋银条之小鱼,实群游于深水。闯双目之如漆,体洁白之无比。绝肺肠与鳃鳞,信清莹之堪美。盈一掬之十百,唯铢两而已矣……”体小,而游于深水;无足轻重,却洁白自持。品质“堪美”。更奇崛处,造化未赋予它产卵之具,亲鱼在产卵之时,须觅砂石磨割剖腹,行毕,即殁,由是,银鱼仅能存活一年。生命短暂,却壮怀激烈,且生生不息,品格殊可感。

  鳗鲡也是的。

  虽是淡水鱼,却要到长江入海口产卵。整个行程,为保种群纯正,不啖不饮,体能来源,仅靠消耗皮下脂肪,到了产卵地,鱼就清瘦了,脂肪所剩,仅够产卵,卵毕,即死去。卵孵化之后,幼鱼又溯流而上,回到鄱阳湖。周而复始,艰难困苦,不舍栖地,依如家乡赤子、爱国忠烈,义无反顾。

  至于凤尾鱼,当地人喜晒鱼干,即便是被人劈成两半,在烈日下暴晒,羽翼依旧舒展,肉色依旧莹白,肉质依旧鲜嫩,有不变的品质。

  鱼之风骨,必昭示于人。

  鄱阳人江万里,乃南宋名臣。为人峻直,力主抗元。朝廷腐败,众人不纳忠言,他不忍同流,退隐乡里。南宋国灭,不做贰臣,在鄱阳芝山西南凿水池,取名“止水”,率全家十七口,蹈池殉国。谒“止水”遗址,与著过《天地雄心》的王开林同声叹曰:水虽止,灵魂却依旧荡漾,且掀卷高风,直击长空。

  鄱阳湖水流到现在,更孕育了不俗的来者——

  陈世旭兄以鄱阳湖水洗心,不堕俗务,“闯双目之如漆”,执著于文章事业,成就不凡。鄱阳后生范晓波,笔立鄱阳,心无旁骛,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更有鄱阳土著陈先贤,发达的机会多多,却不商不官;屡遭不公,却不怨不艾。他潜心挖掘鄱阳的历史文化,戮力编纂鄱阳的风物典故,虽自身籍籍无名,却给鄱阳积累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塑鄱阳魂于时间深处,令人唏嘘不止。

  都说人杰地灵,鄱阳可谓地灵人杰。湖人合一,气韵悠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