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写“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之严复传,冬日清晨,去天津探寻这位近代文化巨人的足迹。
海河穿城而过,把城市分隔为河东、河西。据记载,清朝末年北洋水师学堂在河东区东局子机器局内。何处可寻水师学堂?问出租车司机,他茫然不知哪里还有这一处所在。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特别是经过1900年八国联军炮火的摧毁,当年的学堂几被夷成平地,实地遗迹,哪怕是断壁残垣,也都荡然无存,全都湮灭了。记忆也淡远了。如今,在当年遗址上建起了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我曾经设想,或许能够发现一处当年严复留下的建筑痕迹,比如锻炼学员攀缘的桅杆、帆樯的座基,或是供学员学习观察、测量天文的观星台之类。可是,四望只见现代化的教学楼,整齐划一的园林树,哪里还有当年的影子?
在军事交通学院现代化的图书馆三楼,建有永久性的严复纪念馆,沙盘模型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纪念的年代。
东机器局是清末洋务派努力开拓的工厂群,类似今天的开发区。占地很广,规模很大,依傍海河支流,原料和产品可以经由河道从海外运进来、输出去。清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在傍河一隅,建立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8月12日,严复即由福建应召来到天津,参与学堂的筹备和建设。学堂与工厂紧密联系,与大海紧密联系,完全仿照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模式,借鉴19世纪法国人造船和英国人培养海军人才的经验,便于学习建造舰船,便于学员上舰实习。可谓“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从《津门杂技》的记述中,可以略微窥见其规模、形胜一斑:“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与今天军事交通学院成几何形的建筑,迥然有异。
当年,严复应李鸿章之命,先是担任学堂的洋文正教习。不要误解这只是属于翻译之类的差事,因为学堂主要课目采用外语教学,严复实际上主管着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等主要教务工作。人们曾对严复是担任“总教习”还是“正教习”争论不已,其实何需去考证名分呢?以后,严复担任学堂会办、总办,更是主持学堂全盘工作了。这是他最初施展才能的天地。严复以他的抱负、学识,完备的航海知识、技能,自身的海上经历,特别是随沈葆桢兵发台湾,驱逐入侵的日本军队的实战经验,对世界海军形势的分析,大力培植学员的海洋意识、爱国情怀和海军技艺。《光绪纪要》中说北洋水师学堂“实开北方风气之先,中国兵船之本”。可惜,学者们更多注重严复推介西学方面的成就,对于他在海军建树方面的研究着力不多。
严复的贡献,不限于海军建设。正是在天津20年间的积淀,使他“胸中有物,格格欲吐”。从1895年2月4日发表《论世变之亟》起,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连续发出多篇文章,振聋发聩,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随即又翻译发表了《天演论》等,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我去探寻了严复写作、翻译文章的地方——大狮子胡同住所(今南开区古文化街大狮子胡同1号)。这是一所中国传统四合院,严复在此住了16年。《辟韩》《原强》等均写于此。1893年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刚一出版,严复便在1894到1896年夏天,在这所寓所翻译成中文,向国人推介西方先进思想。他在这个寓所还经历了慈母病逝和中年丧偶的人间巨痛,也在这里染上鸦片毒瘾,不能自拔,终身受害。
如今,故居遗址上一座严复塑像引人崇敬。天津人以严复为荣耀。然而,当我问出租车司机时,他不知道严复塑像,也不知道严复是何许人,直到我说去古文化街,他才恍然大悟说:“去那个旅游点啊!”以军事交通学院内的严复纪念馆来说,也主要是对军事学院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似乎不是随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这不禁令人感慨,严复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民族文化的骄傲。然而,他没有能够走远,普通大众甚至都不知道他。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杰出人物,不能够高扬自己文化的旗帜,何谈民族自信?许多学者对严复做了大量研究,也出版了相当多的专门论著,但也还只是在相对小的范围里引起反响。严复文学传记应当为广大群众认知严复和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丝毫也不降低其历史的、学术的意义和价值。
站在海河广场上,但见河阔流平,融汇了上游的山水和京杭大运河,一起泻入渤海。果然是“九河入海”,气势不凡。这里是中华民族交往海外各民族的起点,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汇合处,一度是“天朝国门”。然而,也是西方列强蜂拥而入的豁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海河沿岸有连绵的租界旧址,那些重新修复或仿建的西方建筑,风格多样,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然而也留下民族屈辱的伤痕。严复在1889年到1990年居住在英租界的德源里一栋两层的小洋楼,不到两年,为逃避八国联军的炮火而仓皇离开。严复在海河之滨,“激扬文字”,“横空出世”,引进西方的哲学、人文、政治思想,唤醒了沉睡的国人,也以中国传统的智慧丰富了人类共有的思想武库,他后期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不无启迪。人们不仅要看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更需要从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流来理解严复。
沿着严复的足迹,我追寻到福建马尾。这里是近代中国人追求富强的中国梦的起点。这个堪称中国第一所的少年海军学校,走出了严复。严复敢输天火向人间,第一个把西方先进思想介绍给中国人,催发了晚清的变法维新,高擎起照亮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火炬。我曾经多次到福建探访严复的足迹,虽有所获,但总觉散漫,不得要领。
1993年11月,也是冬日,笔者再来福州。此地向有福地之称,虽已入冬,少霜无雪,温暖如春。处处榕树,枝繁叶茂,气根悬垂,绿掩全城,生机勃勃。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线的火药味渐淡渐散,一度停滞的建设工程开启了,大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之慨,文化建设尤其抢眼。“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听朋友介绍,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研究严复的学术盛会,由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热心倡议举办。有大陆、台湾、香港和从美国、日本来的学者100多人与会。后来,这次会议的成果汇编成《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习近平同志作序,他以历史学者的眼光论述道:“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表明,‘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都是有害的。从严复到鲁迅并直到今天,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创造都是在不断探索、实践类似严复这条‘阔视远想,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的道路的。”
福州的会议,适逢其时。人们在总结中国人上一世纪的收获,瞻望新世纪发展的时候,重新审视严复,惊异地发现严复不仅曾经给孙中山、毛泽东等以启迪,对于当下更有诸多发人深省的昭示。
离开天津,乘动车回北京,在风驰电掣行驶中,想到严复当年曾经乘火车来往于天津、北京,120公里路程,需要行驶两到三个小时,一如他的人生,漫长而颠簸。他经由前门车站进入北京城,也由此踏入清末、民国初年中国政治斗争漩涡中心,登上历史舞台。政治生涯纷繁复杂,臧否不一。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1898年9月14日)光绪皇帝召见,宣统皇帝特授海军协都统,赐文科进士,直至袁世凯笼络礼遇,我们可以探寻严复为什么厕身“筹安会”,甚至同情张勋复辟的外在原因。当然,也还需注意到此时的严复,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露出的矛盾,转而从中国文化寻求出路。那种简单地认为严复倒退的结论,值得商榷,人们需要探寻他思想深层次变化的原因。
“筹安会”之后,严复受到社会谴责,他也自责。但他没有沉沦,不改救国初衷,仍然挣扎奋起。1917年2月10日至5月21日,北京《公言报》先后刊发《时乎时不再来》等14篇文章,评述世事,提出政见,古道热肠,文辞犀利,署名作者“地雷”。有研究认为系严复所写,如果能够确证,对严复后期的思想、作为,当有更全面的评价。
动车行驶30分钟,抵达北京南站,果真是瞬间到达。南站宏敞亮丽,自是旧时前门北京车站无可比拟。从严复那一代人以来,中国已经走过翻天覆地的100多年,时代变了,中国变了,然而,中国的事才刚刚开头。天津严复纪念馆结束语中,有毛泽东的话:“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并排在列的还有习近平同志的话:“严复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科学与爱国的旗帜,苦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表现了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继严复、孙中山之后,他们代表着几代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
我又见闽江口灯塔那闪烁不熄的灯火,严复不就是点亮东方海岸的一盏灯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