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曾有过两种不同的说法出现,一说:文艺家是艺术的上帝,境界在其胸中,自有创造万物的特权与本领;另一说:文艺的上帝是读者(观众),其褒抑取舍,有决定艺术品存在价值的权利与自由。如果从单向度的因果关系看,这两种说法显然各有其道理,不过我更相信,在文艺面前有两把永恒的尺子,一把是民心,另一把是时间。文艺若不与民心相通、相谐,被人弃时也快;作品若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便终不能在文艺园地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不光是一种理论上的确证,而更主要的,是再一次明确了过去与现在所一直面临并关系到文艺活动实际效果的关键性问题。
与民众休戚与共,永远不背离生活的泉源,这是为中外古今大量成功的创作实践所一再证实的宝贵经验,更是社会主义文艺所一再强调的。可是,我们回头认真审视前些年的文艺创作现象,却不难发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譬如,有的文艺创作者因为成了名,得到了体面的位置、优厚的待遇,便不肯继续在体验生活与提高感情力度方面投入时间与心力,总是漂浮在上面,因此,“富贵病”渐渐缠身,致使其“创作”成了平面滑行的自我重复;有的创作者对生活开掘的底气不足与创作上的密集表现形成很大的失调,结果使得“创作”成了某种花样翻新式的敷衍;有的热衷于包装及造势,因而使其“创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奢华阵容,其中不乏以小充大、以少充多、以次充优的造作意图,即借外在形式扩张而引人眼球,壮大声势;而有的创作者则无视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在过多信奉“自我感觉”的基础上,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这种类乎玩魔方式的“创作”,被接受者冷落、甚至摒弃是难免的。如此等等,从事创作者确乎避免了奔波劳碌之苦、体察民情民意之累,但其艺术的生命活力便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其作品必然会显出缺乏底蕴的苍白,或如严重缺钙的病体。
社会主义文艺说到底是与民众密切的事业,所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其成为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并愿意接受的对象,则必然需要文艺家真心实意地置身民众之中,领受风雨,体察甘苦,以至在对现实精神的理解上与民众赤诚相照、情意融合。这是首要的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作家或艺术家只有敞开胸襟面对并拥抱现实和人生,体察到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才可能真诚相许,并与之对话。当然,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经受几多劳碌、几多磨砺、几多甘苦,甚至甘于终生寂寞与清贫。其实,在中国的文艺传统中,始终保持着关心现实,关心人民,忧国忧民的内在精神,而这也正是那些不失良知的文艺家将自己置于人民之中,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成为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代言人的奉献,如杜甫所深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少献身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文艺家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并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内涵。
作家路遥曾经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讲过:“大多数作品只有经得住当代人的检验,也才有可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种藐视当代读者总体智力而宣称作品只等未来才大发光辉的清高,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此,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摒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我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可能瞒过批评家的耳朵,但读者是能听出来的。”这是由衷之言。作为心中想着读者的作家,或是想着观众的艺术家,往往要对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审美能力等予以悉心关注。这意味着,文艺创作者首先要立足于其生存的大地,保持与社会、民众心灵上的息息相通。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向导,文艺家还需要以强有力的精神力度奋然跃起,不断突破已有的模式,不断攀上新的高度,扩大审美视界,大胆追求独到与新颖,经过坚韧的努力,潜移默化地导引接受群体鉴赏力的提升。这是一种贴近与超越同态相谐的审美进向。为此,便同样特别需要文艺家首先能够沉下心来,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全身心地体察民生,倾听民声,与民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并从中获得独到的审美发现。文艺家置身现实,直面人生,以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意识,以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到民众间去体察,去发现。这个过程即包含着对艺术家创作活力的激发与召唤,其积极的取向通常可以促成独特的创作冲动与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