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源头汲取艺术的维他命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23日07:14 周 玮

  在生活源头汲取艺术的维他命

  ——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一瞥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周玮)  “大地的温度、植被的面貌、空气与阳光的质感、乡村里的烟火……到了这里,俯拾皆可入画。”两个多月前在甘南藏区迭部县的一次写生经历,让参与的艺术家们至今难忘。

  2014年10月,暂别喧嚣的都市和安静的画室,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30位画家带着对自然的向往和绘画的热情,前去甘南写生。

  “我们深入藏族村落,尝试了解这里的文化,描绘孕育它的土壤以及生息其间的人民。”中国油画院特邀青年艺术家胡昌茕说,“写生是一种敞开,让活生生的当下照进内心,从而返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次写生活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由中国油画院“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组织的。丰沛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带来的创作灵感,让画家们无暇顾及高原反应引起的诸多不适,不停地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内心的审美体验。20天的时间,30位画家创作了400余幅写生作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百条、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油画院的艺术家们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实践给出回应:基于写实,尊重传统,尊重绘画语言的同时,努力以不同风格、个性,探索对本土情感体验的独特表达。

  中国油画院画家、学生和特邀青年艺术家们每年组织十余次写生活动。“要想创作源头不断有活水,不断有效汲取艺术的维他命,就必须向自然向生活、向传统向大师学习,正所谓‘师造化,师古人’”。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引用法国画家巴尔蒂斯的话说,“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自成立之初即确立学术宗旨“寻源问道”,倡导画家走出画室,向生活求教,以经典为师;7年来,每年组织至少2次出国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临摹考察,看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经典,同时下乡从不间断,去往民风淳朴的地方写生、寻根,如太行山、甘肃、西藏、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农村山区。

  杨飞云经常带学生一起去写生创作,在陕西米脂,他画过好几位农民。通常一幅画要画两三天,天一亮就开始,一直画到太阳落山。《年迈的石匠》《陕北乐手》等作品展出时,观众评价:透过油彩,那写满沧桑故事的眼神与岁月耕耘过的面容似曾相识。

  他一再对学生说,要“对景写生”、现场创作,不能只拍拍照片回去直接复制为画布上的“图像”。“直接的观察,率真的表现,高度的进入,将作者此时、此地、此情的独特感悟,瞬间凝结在画布上,使之成为永恒,鲜活生动而生机勃勃。即使是大师也无法重复那次体验,重复那件创作作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画家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许多年轻画家感慨,每次下去写生收获实在大,一切缺陷与能力的不足,都会在写实主义技法实战中暴露无遗。“通过这样的不断训练,增强艺术家从自然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减少由自然到精神转化过程中的损失。”中国油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磊说,这也让我们更加认识伦勃朗、委拉斯贵支、柯罗、库尔贝、印象派诸家,塞尚、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弗洛伊德、莫兰迪等大师,每一位都是在这样的创作实践中成就的。

  写实绘画,不是生活中有什么就画什么而不加选择与判断,同时也不是照搬西方油画技巧。今天,背离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所谓写实绘画并不少见,这类绘画表面化、概念化、模式化、苍白而空洞。杨飞云提醒,简单记录的自然主义罗列和不着边际的呓语,都是画家们“应该警戒的问题”。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说,现实主义或者说写实主义绘画,不但要“写真实”还要有“典型性”,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表达与反映生活的本质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东西,要能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光明、希望与美好,在最广大层面上获得共鸣。

  其实所有好的绘画都有这个特质——跨越具象,揭示内涵和价值,让我们触摸到精神与理想。从这个意义来说,写实主义有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