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蓁:文学上的小小少年

//m.zimplifyit.com 2015年02月04日07:06 郑 绩

  文学史上,总有一些小小少年,他们不是职业文学家,作品也不多,甚至不能说有多少文学成就。只是因缘际会,留下作品。然而这些所谓业余创作里,那颗小小的纯真的文学之心,却相隔多少年,仍然拳拳可读。他们的作品常常以自身经历为素材,自可照见时代文学的脉络。

  叶永蓁,1908年阴历六月初二出生于浙江乐清白象茗屿乡高岙村,乳名崇余,原名蓁,字剑榆,号会西。因向女友示爱,改名永蓁。1914年入盘谷小学,不久转入在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师范附小,后升入省立第十中学。恋爱失败远离家乡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服役于广州燕塘的炮兵团。入伍一周即随师北伐到了武汉,1927年1月入读武汉军校,半年后毕业担任浙江警备师少尉排长,又任第一路军营长参谋。

  大革命后脱离部队浪迹沪上,任教于亚士培路上的滨海中学,与国民党编遗军人符号同住在上海艺术大学边的一个小旅店里。据符号回忆,当时他们每晚都去艺术大学,符号找女友谢冰莹,叶永蓁则找女友——谢冰莹的室友楼曼文。这两对总在艺大的阳台上缠绵至夜,回来后符号写《风沙掇拾》,叶永蓁则写自传体小说。

  之后叶永蓁把这部名为《茵茵》的小说初稿寄给了鲁迅,原来满是情爱的稿子在鲁迅的修改意见下成为小小青年社会苦闷的呈现,改名《小小十年》,由鲁迅写《小引》,春潮书局发行单行本,叶永蓁自绘封面和12幅插图,风行一时。只因这本小书,叶永蓁当年名头一定不小,他的通信被孔另境编入《现代作家书简》。

  之后叶永蓁有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发表,目睹“左联”将“文坛搅得乱七八糟”,他独自一人回到军中。1937年2月,《宇宙风》上发表了叶永蓁的《再当丘八》,记述了他重回军中的心路。1938年,他还曾帮郁达夫劝王映霞回家。据国民党行政院为退役官兵所编之传记中载:1934年,叶会西任国民党少校参谋,之后在军中担任多种职务,1943年任炮兵上校团长。抗战结束后升任少将炮兵指挥官,1949年以少将师长职撤至台湾。1950年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后任副军长。1964年底以超龄退役。1976年10月7日于台北逝世。

  若不是一部《小小十年》,叶永蓁将在文学史中浪淘不见。哪怕是有了《小小十年》,若不是因为鲁迅,他的名字也有可能无人关注。可是鲁迅为何对这部小说赋予特别关注,除了造出“新的战士”的初衷,《小小十年》的确有它的特点。

  《茵茵》如何已不可见,不过《小小十年》从文学性来说并非才华横溢之作。相反,它粗糙、生硬,大段的独白式说教,单一的描写手段,没有圆润的承转起合,也见不到生动的人物刻画。而鲁迅却说,“好像是缺点而其实是优长之处”。这优长,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稚嫩,当时的新文学正患正辞害意之病,而《小小十年》却坦然着心灵以及文笔,直言不讳地写着新与旧之间小小青年的心灵激荡。

  叶永蓁特殊的经历,使他笔下的革命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这也是《小小十年》的可贵之处。仅以单纯的视野写出复杂的革命,是这部小说独有的贡献。因此它也受到批评,1929年11月19日《申报》副刊《艺术界》的“新月书评”批判了《小小十年》的革命观,鲁迅当即撰文《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为之辩护。鲁迅看中的正是这部小说中那颗小小的真实的心灵,那点在恋爱与革命之下仍然不变的可贵的真与纯。

  《小小十年》一书于1929年9月由上海春潮书局出版,1933年,生活书店重印《小小十年》,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时,删去了“小引”、“后记”和插图;1957年第二次重印;199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它列入《新文学碑林丛书》重新出版。

  叶永蓁另有散文集《浮生集》,生活书店1934年出版,1936年再版,初版有精装本,再版平装。叶永蓁到台湾后,同乡金溟若知他会写,让他为《大众日报》写稿,日积月累而成《御寇短评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出版。该书有后记,对了解他的平生很有帮助。1973年,他还有《绿意集》由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