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财不要当教师,教育容不得两个字:一个是权,一个是钱。”梅贻琦的这句台词,掷地有金石声。
战时书生的民族记忆
——观四川传媒学院话剧《一代斯文》
在清华大学四川校友会的支持下,四川传媒学院师生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西南联大构成单位之一的清华大学的历史片段搬上了话剧舞台,推出了话剧《一代斯文》。
创作之初,该剧编导只是考虑如何生动、准确地把当年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精神风貌传达给当代观众,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恰恰是这种不赶浪头,不争奖杯,不配合短期宣传任务,不迎合部分评委口味的初衷,使得这个由一群非专业的戏剧爱好者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话剧,在观众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这件事本身就足以发人深思了。
大幕拉开之后,满台始终活跃着抗战至内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身影。这是一群战时书生。那时的中国,读书人“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历史远未结束,而日本侵略者的种种兽行更加加深加重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民众的苦难。这是一幕接一幕动荡而严酷的民族记忆。祖国蒙难,以西南联大的著名教授们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或毁家纡难,或辗转流徙。《一代斯文》中出现了梅贻琦、闻一多、潘光旦、吴晗、冯友兰、胡适、华罗庚、傅斯年、陈寅恪、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的形象。如此众多的知识精英同时从舞台灯光下走过,并清晰地留下音容笑貌,这在中国话剧史上并不多见。更令人难忘的是,舞台上这些古时被称之为“士”者,几乎无一不遵循“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天霸》)的古训,在国难之中重操守、讲气节,特立独行,义无反顾,向传统的爱国主义中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内涵。
虽然人物众多,但该剧始终将笔墨集中在主要人物梅贻琦身上。作为人物原型,联大校务主持人、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个人风范,始终令人敬仰。《一代斯文》抓住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让他在几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以鲜明、独特的戏剧动作展示出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爱国思想,是西南联大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梅贻琦在战乱中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反抗日本侵略,捍卫中华文化,这是舞台上所有人物戏剧动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梅贻琦在迁校过程中克己奉公、勤俭节约、民主通达、公正无私。在爱国思想的支配下,梅贻琦既支持国民政府抗战,又坚决抵制国民党政权在教育界的专制独裁,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办学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精神。同样是在爱国思想的支配下,梅贻琦不仅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道德伦理引导师生,而且以此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侄儿在联大经济系任教,在调入清华服务社之后却挪用公款做投机生意,发国难财,梅校长得知此事后,毅然决然将这个侄儿开除出教师队伍。“想发财不要当教师,教育容不得两个字:一个是权,一个是钱。”梅贻琦的这句台词,掷地有金石声。
《一代斯文》的战时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思想,洋溢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其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精神的现代延伸。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一以贯之,即“自强不息”。国泰民安时如此,强敌压境时如此,国土沦丧时更是如此。正如抗战时期曹禺笔下的戏剧人物丁大夫所呼唤的:“中国,你应该是强的”(《蜕变》)!今天的中国校园话剧舞台上,梅贻琦、闻一多等人物再次以他们的言行发出了类似的呼喊。这是对历史记忆的追述,是对历史上的时代精神的呼应,是对几代人的中国梦的憧憬。
剧本效仿史诗之笔,演出亦取史诗之体。编导对于这个戏的舞台整体把握和处理,走的是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路子。该剧沿着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9年内战结束这条历史主线,围绕以梅贻琦为中心的一群书生展开,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不设前后一致的戏剧冲突,在看似散文体的戏剧性叙述中着力刻画人物,既与史相符又与戏相融。虽然个别场面稍显繁冗,但总体上呈现出了相当鲜活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