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是她永远的牵挂

//m.zimplifyit.com 2015年03月23日07:04 黄传会

  刘茵大姐走了。

  以往每次通电话,刘茵大姐总是话语滔滔,而且聊着聊着,话题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拐到报告文学上来,或是读到了一篇好作品,或是发现了一位新作者,或是对报告文学学会工作的建议等等。有时,突然接到她的电话,没有其他事,就告诉我刚刚读了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精彩。惟独春节前的两次通话,她却是情绪低落,问她怎么啦,她有些支吾地说最近一直睡不好觉,还说“(何)西来怎么说走就走了,人的生命也太脆弱了……”我劝慰她一定要去医院治疗,还想过了节去看看她,没料想她竟然会这么突然就走了。

  我与刘茵大姐可以说是因为报告文学而认识,由于报告文学而结缘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刘茵大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做编辑,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我将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书稿送到编辑部,接待我的正好是她。一个星期后,接到她的电话,让我去趟编辑部。一见面,她便热情地说:“传会,你抓到了一个重大题材。希望工程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这部作品很有分量,我们准备在刊物上先刊发几万字,然后,出版社再出书。”

  《托起明天的太阳》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冰心先生在《人民日报》写了《请读〈希望工程纪实〉》的评介文章。刘茵大姐又介绍我登门去向冰心先生请教。先生见我穿着海军服,说:“你是海军,我父亲也是海军。他为了北洋海军的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冰心先生对海军发展的关注,令我感动;她对文学独到的见解,让我终生受益。

  此后,我几部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如《中国山村教师》《忧患八千万》《我的课桌在哪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等,均得到刘茵大姐的指教。我每选中一个题材,都喜欢先征求她的意见。每回,她都会毫无保留地谈自己的感觉和建议。

  2000年,我与几位作家合作创作一部反映上海当代青年风貌的报告文学,刘茵大姐是该书的责任编辑,她和我们一起跑到上海。白天与大家一起采访,晚上与大家一起研究篇章布局,提建议,出点子,非常投入。她说:“看到你们几位海军作家这么团结,齐心协力,我很高兴。文学是一种个体劳动,但一些重大的报告文学选题,是可以搞团队作战的。”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文学编辑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前年,我领受了创作有关航空英雄罗阳的报告文学的任务。刘茵大姐很支持,她说:“罗阳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罗阳这样的人。这样的典型值得作家去写。”初稿出来后,我打印了两份分别送给刘茵大姐和《十月》杂志原副主编田珍颖大姐,请她们提提意见。半个月后,在她们家附近的一家快餐店,两位大姐给我谈阅读意见,从全书主旨到章节结构,从人物言行到每个细节,她们读得很细,也谈得很细。中午,我仅仅请她们吃了顿简单的快餐。我有些愧然地说:“一顿快餐,不成敬意啊!”她俩却笑着说:“只要你写了好作品,吃什么都高兴!”过了两天,刘茵大姐打来电话:“传会,我又把书稿翻了翻,觉得罗阳这个人物身上的细节还少了些,你应该再下工夫去挖掘。”当我流露出斯人已去、采访困难的情绪时,她鼓励说:“你还是有这个潜力的。”我又采访了一番,力图使人物更真实、更丰满。后来,《国家的儿子》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见面时,她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地说:“祝贺啊!不过,你还得继续努力哟!”

  像我这样得到过刘茵大姐扶持的报告文学作家,可以轻而易举地点出一二十位。我没有统计刘茵大姐编辑过多少报告文学作品,但我知道,有许多已经成为经典的篇章,都凝聚着她的编辑心血。

  她的生命里充满着报告文学的基因,她的血液中流淌着报告文学的情怀,她对报告文学的前景一直看好,她为报告文学四处鼓与呼。

  她时时都在关注着报告文学创作,读的作品多,联系的作家也多,因此,她对报告文学的诸多见地一针见血,发人深思。

  她强调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说报告文学如果没有“文学性”,又怎能称之为报告文学?她说报告文学应该学习、借鉴、吸收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的手法与技巧,要把报告文学写得像小说一样有悬念,一样吸引读者。她情真意切地说:“现在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为什么读者不满意,就是因为‘报告’有余,‘文学’不足。作家们应该在‘文学’上下大工夫。”

  她对近些年来动辄二三十万、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报告文学横空出世、长风盛行感到忧虑。她认为无论从报告文学的质量计,还是为忙里偷闲的读者计,报告文学必须从长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该长则长,当短则短。不以长短论英雄,无论是全景式厚重的长篇还是“轻骑兵”式的短制,都应该精益求精,写得精些再精些,短些再短些!

  刘茵大姐走了,带着她对报告文学的不尽牵挂走了,报告文学园林里失去了一位辛勤的园丁。

  我们只有写出更好的作品,才能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