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意义

//m.zimplifyit.com 2015年04月22日07:26 白庚胜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宝库。它在中华民族的长期演进中不断创造、积累、传承而成,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新生、受到重视、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人类文明的珍品。只要民族众多、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基本文化国情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持续永守就理所当然;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旗帜高高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继续发展繁荣便前景灿烂,并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作为55个少数民族的独特精神创造、文化表达、审美呈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光照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国家与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具有多重的意义。

  就国际意义而言,首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被发掘整理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遗产向世界表明,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自有它伟大的创造,为丰富世界文学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这样,《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红楼梦》等名著是这样,西北“花儿”、岭南“歌会”是这样,纳瓦依、仓央嘉措、哈拜等著名作家诗人也是这样。在不断持续开展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蒙古长调等先后列入有关名目,不仅确立了它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捍卫了国家文化主权,使确保其创造发明权、所有权、享受权、继承权、发展权成为可能与现实。其次是生机勃勃进行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目前仍在为当代世界文学贡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智慧与经验、大家与精品。老舍、沈从文等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就显示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强劲实力。其三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成果进入国际文化对话领域,成功展示了中国形象、张扬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价值,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共荣,有力反击了一些强势文化企图让世界文化单质化、西方化的潮流。在周边文化外交工作中,少数民族文学更是针对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其宗教习俗、语言文字、文学相通的情况,对促进安邻睦邻、和平进步发挥了特殊作用,如《中蒙文学作品集》的出版和中哈哈萨克文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推进就是其成功的事例。其四是它充实了国际中国学的内容,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绚烂、多彩多姿。如,日本就创刊有专门刊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并涌现出像君岛久子、牧田英二、西胁隆夫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大家及其大量成果,加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及理性把握。

  发展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内意义,大致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产业、学术、教育几个方面。

  在政治意义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有利于以文辅政、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守各民族共同的思想信仰与价值追求、积聚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清明的政治是文学的保障,黑暗的政治是文学的杀手。同样,高雅的文学是伟大政治的盟友,低俗的文学是腐朽政治的帮凶。少数民族文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平等团结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发展、进步。我们党和政府不但要继续为少数民族文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与保障,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少数民族文学为党和国家最高利益服务、为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少数民族文学也有责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行,唤醒人们的政治自觉,坚定人们的政治信念,歌颂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成就,赞美杰出政治人物的光辉事迹,昭示社会主义政治的美好前景。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70年的努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已经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伟大祖国而书写与歌唱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它仍将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旗帜鲜明地歌唱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歌唱改革开放,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方面承担战略重任,并履行好文学资政、文学戍边的使命,维护好文化安全,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在社会意义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生动记录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精神审美,形象表达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它既来源于各民族生活,又反作用于各民族社会,在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时代风尚方面功能突出。无论是神幻浪漫的神话传说,还是气势恢弘的“民族精神武库”英雄史诗,无论是古老的歌谣俚谚,还是现当代作家的优秀创作,少数民族文学都决不是语言游戏,而是一种极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方面威力无穷。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我们仍需要继续发挥它的教化、抚慰、净化、提升功能,在释放社会能量、减缓社会压力、表达社会意志、调节社会利益、和谐社会矛盾方面大有作为,以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幸福、诗意、美好。

  在文化意义上,由于文学从属于文化,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也就天然具有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于其中。可以说,无论是口头文学传统还是书面文学形式,它们的创作、审美方式,它们的载体、题材、样式,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成为每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与符号,具有“百科全书”、“民族精神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它,将各民族的生存智慧、生产经验、生活知识、精神道德集于各自的文化之中,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自识力、自信力。作为最敏感、最前沿、最深厚的文化表达,少数民族文学乃是促成各民族大凝聚、中华人文精神重建的推进器。而且,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本身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正在过去以歌手、故事家、作家为主体,以与宗教、民俗、生产、生活相紧密结合,以与口语、书面语言为表达,以及与音乐、舞蹈、美术互为表里而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作家、编辑、评论家、学者为主体,与市场及高科技相融合,以影视数字语言作表达,与教育、出版、研究相结合,以推介、评奖为推动的文化生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文学意义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占有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在历史上,汉文学以文字创作见长,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色则主要见之于口头文学。而在现当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城市化的加快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作家创作、甚至网络创作正在迎头赶上,并出现了多向度开展文学翻译及理论批评的繁盛局面,终于迎来了各民族文学百花争艳、多样同体的空前繁盛时期。一直以来,在各民族文学传统、汉族与世界优秀文学营养的哺育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始终保有风淳、气正、言美、境远、意深、思精的品质。在未来,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并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尊重多样化,包容差异性,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从形式到内容,从体裁到题材,从风格到技巧,从观念到意识,从文学遗产保护到文学理论研究全面继承创新,全面推动其发展,使之更好地交融于中国文学的整体进步之中。

  在艺术意义上,文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它同时还是其他许多艺术创作的“上游”。文学兴则戏剧兴,文学荣便百艺荣。所谓的“一剧之本”,指的就是文学文本乃是表演艺术的根本与依据所在。这在文学从口语时代转入文字时代、复进入数字时代后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动摇与变化,反而得到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例外,它当然也是少数民族表演艺术之上游。藏戏、维剧、彝剧、壮剧、白剧等自不待言,它还参与了元杂剧以来的中国戏剧文学建设,并一直有不俗的表现。进入影视乃至动漫、数字时代以来,现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电视剧创作等更离不开高品位、民族特色鲜明、民族生活气息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为它们提供生动的故事、精彩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以及丰厚的内涵、多彩的题材,以成就我国多民族文艺苑地、丰富我国多民族精神宝库,使之具有支撑国家艺术高地及国家美学高峰的根本意义,而不宥于少数民族文学本身。

  在产业意义上,少数民族文学因其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众多,《红楼梦》《一层楼》《泣红亭》等言情小说丰富,并与各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各民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与各民族迥异的文化习俗相得益彰,而除社会意义、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审美意义外,还具有重要的产业意义,是旅游、影视、动漫、图书等文化产业开发的不竭资源。因此,我们要在确保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前提下,力争其装备精良,并努力开拓市场、强化软实力。喜剧动画片《阿凡提》、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等的成功制作与商业运作,已经昭示它的巨大产业价值。在不久前开启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又令世人刮目相看,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而在其背后那只看不见的神秘之手,正是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积淀,以及十分活跃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在学术意义上,我国人文科学体系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相当年轻,它在中国文学总体格局中的地位长期得不到确立,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建立起一些研究团体、研究机构、学术平台、教学部门,初步培养起一支多层次、多领域、多民族、多方向的学术队伍,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然而,比之相邻的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社会等研究,它依然幼稚。其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其学科意识有待强化,它与中国文学的整体关系有待厘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作用需进一步阐释,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应该一一确立,它的现实关注及理论总结必须得到重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各个少数民族文学事象的简单相加,以及各地民族文学遗产的粗放保存与呈示,更不能陶醉于用前苏联或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民族理论剪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与现实,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作指导,站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问题并推动它的繁荣,使之更有机地成为我国人文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学术思想、学术资料、学术队伍、学术方法、学术成果等各个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及中国价值及中国精神。

  在教育意义上,少数民族文学历来是绝好的思想、道德、知识、语言教育及美育资源。因为它形象、生动、优美、质柔,富于想象、饱含情感,表现生命体验与生活趣味,故而最容易成为“生活的教科书”、“人生的指南针”,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辨别什么是假丑恶,怎样去追求知识真理、公平正义,如何去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奉献人民、造福人类。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传知、解惑、授业过程中,文学所兼具养心、育人、教化的功能,足以鼓舞人们延续文化传统、固守精神家园、开拓生活未来。对不少民族而言,除了宗教信仰体系之外,文学几乎为他们的全部知识系统,作家、民间歌手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歌坛歌垣成为他们最大的“文苑”。或者说,各民族的历史知识、思想情感、生产技能、生活经验,都无一不是凭借文学、尤其是口头文学而传承。在当今学校教育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学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文学教育,少数民族那种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简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美德和理念就难以系统有序地传承和弘扬。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意义多重。由于它的存在,中华民族始终靠美学的、情感的、精神的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不仅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富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创造,而且三大史诗及东巴神话等亦令长期盛行于国际上的“中国无史诗”论、“中国神话贫乏”论等灰飞烟灭;它使中国文学的语言表达在汉语文之外又增添55种色香;它在创作主体上,除了书面作家还涌现出堪比荷马、蚁蛭的扎巴、玉梅、玉素甫玛玛依等众多口头文学大师;它在传播上除阅读外还拥有对唱、吟游、说唱等多种形式;它在功能上除了认识、教育、欣赏外,还兼有民族记忆、生产协调、社会动员、调解纠纷等实用性;它在文艺理论上,纷呈朝鲜、维吾尔、满、白、藏、彝、傣、纳西等民族在多民族文论及本民族文论方面的不凡表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建设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仍将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丰厚的文学土壤,特别是在题材、体裁、显现形态、表达技巧、传播方式、接受形式、以及文学观念、语言、审美习惯、鉴赏标准等方面,将继续给予我们极大的滋养,令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更有机地统一于一体。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文学版图中,具有多重意义的少数民族文学,是元素、是动力,而不是负担和包袱;是遗产、是希望,而不是落后与粗陋;是辉煌、是骄傲,而不是可有可无;是要发展、要进步,而决不能令停滞令消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