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思想原则,围绕这一原则,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讲话”阐述了文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服务人民、文艺书写人民、作家(创作)的成败在于人民、人民的要求是文艺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人民是文艺作品的(真正)鉴赏家和评判者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文艺服务人民、文艺依靠人民,以及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定位这三个问题,这是当前关乎文艺能否“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根本问题。
首先,文艺服务人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实践证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解决得好,就会大大促进创作的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不然。今天我们正处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也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了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思想,对文艺“为什么人”做出了新的阐述。
在“讲话”中,习近平认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同时还提出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观点。在已经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我国人民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已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将“为人民服务”放在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高度,就无一例外地为所有的文艺工作赋予了新的特性,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说,文艺为人民服务在今天已经不再是需要通过动员、做思想工作来解决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天职”,成为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本分。依据“讲话”对相关问题的论述,这种新的文艺服务人民的“天职”观大体涉及到以下内容:“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人民的要求是文艺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文艺作品的产生应该考虑人民的喜爱与审美追求的变化,艺术家要关注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跟上这种变化。习近平认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艺服务人民,就要武装人民、宣传人民、引领人民、提高人民。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总之,“讲话”提出的文艺服务人民的“天职”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文艺如何服务人民提出了要求。
其次,文艺依靠人民。基于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在对待文艺问题时,习近平自然也把人民群众作为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力量,在讲话中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等许多新的观点,对文艺也要依靠人民做出了深刻的诠释。
习近平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在对毛泽东“延安讲话”中所说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基础上,对人民与艺术的关系做出的新的阐发和认识。将“人民生活”变为“人民”,就使所要表达的意思从“文学艺术”的生活来源问题扩大到了文艺与人民相关的所有问题。文艺的美存在于人民之中,存在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所要强调的就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进行美的创造。习近平要求,“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必须依靠人民,人民不仅为创作提供素材,而且还为创作提供思想,提供美的精神和形象。所以习近平指出,“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更是将文艺作品的评判权交给了人民,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在文艺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价值,肯定了人民在文艺评判过程中的作用和能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还在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时提出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观点,将“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提出来,与“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并列成为文艺评论的四个标准,这就以更加具体的方式确立了“人民”在文艺作品评论中的应有地位和话语权利。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如何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恩格斯较早提出来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并且认为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习近平在讲话中不仅沿用了这两个标准,而且又新提“人民”与“艺术”这两个标准,使之成为四个标准,不仅体现了他对原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标准问题的历史继承,同时也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批评问题的新的创见,是文艺“依靠人民”的真实体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希望和期待。
第三,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关于这一点,“讲话”主要围绕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造、艺术成就与人民的密切关系而展开,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态度、与人民的感情、创作方法的运用、创作素养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在世界各国文化交往与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文艺工作者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拥有国际视野,表现大国胸怀,增强自己服务人民的能力与本领,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尊重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艺术才能与艺术创造。习近平对艺术工作者提出的这些要求和期待,既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深刻情怀,同时也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为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出优秀作品指出了道路。正如他所讲到的,“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由此来看,作家创作上的成败、成就的大小就在于他与人民距离的远近,与人民关系的亲疏,对人民是否忠诚,对人民是否真爱,能否深入群众,能否把握人民的需求。
文艺工作作为党的总体事业中一项重要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好文艺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以及定位好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就能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就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就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