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全国首部打工文学研究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五卷,16开本,74万字, 600多页,内页采用100克艾维克纸精美印刷。书中的很多章节,曾作为独立文章,在《读书》、《天涯》、《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民族文学》、《艺术广角》、《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扬子江评论》、《理论与创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粤海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精华本》、《〈读书〉三十年精粹(1979-2009)》、《书摘》、《中国学术年鉴》、《北大年选》、《新世纪文学研究》、《散文选刊》、《中国随笔排行榜》等选刊、选本所转载,其中被《新华文摘》四次选载、摘录。《读书》杂志曾刊发本书中的四篇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
“打工文学”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特有的文学现象。中国现在有几亿“农民工”,这几亿人的生活,不可能被我们的文学所忽略。真实而艺术地反映打工族的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必然会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灵历程的一个独特部分。“打工文学”作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份特殊的精神纪录,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中,作者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批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打工文学”,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开放的批评视野,深入揭示了“打工文学”的审美维度和精神纵深,剖析和梳理了“打工文学”所包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思想命题,对中国农村、农民、农业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性等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追问,打开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从乡村到城市身份转换的复杂情感和记忆。《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为我们把握城乡中国的复杂思想状况和现实境遇,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认知路径。
本书所展示出来的民间立场,也是作者关照研究对象的一个理论视角。作者系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和主要理论阐述人,其在1995年第5期《诗刊》发表的组诗《我在广东打工》系《诗刊》首次发表的打工题材组诗。之后,共在《诗选刊》、《诗歌报月刊》、《诗歌月刊》、《星星诗刊》、《绿风》、《诗潮》、《散文诗》、《北京文学》、《延河》等刊发表打工题材诗歌200多首,出版《梦中的鸟巢》等诗集三部。这使本项目可以从一个亲历者、在场者的角度去呈现“打工文学”的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
柳冬妩,本名刘定富,1973年生于安徽霍邱县。高中毕业后到广东打工,做过无业游民、修路小工、码头搬运工、玩具厂杂工、绣花厂作业员。现任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南飞燕》常务副主编、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东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二届重点扶持项目签约作家和广东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曾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全国鲲鹏文学奖、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等奖项。已出版中国第一部“打工诗歌”研究专著《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和文学评论集《内部的叙述》。2011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岭南文学新实力”——广东10位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是入选的唯一一名青年批评家。
相关评介:
作为从打工者中脱颖而出而出的批评家,柳冬妩的最大特色在于,他不是从外面,而是从内里,从生命体验出发,研究和解读打工文学,因而很值得一读。
——雷达
打工文学的活跃,证明了当代文学的内在活力。在一个全球化网络时代,这种充满草根性的文学力量的崛起,正是中国文学处于上升期的一个表征。还因为其与时代和现实的密切相关性,必然会在文学史上留下厚重一笔,柳冬妩的这本书,就是一个纪录和证明。
——李少君
无论你喜欢或是反感,近二十年来,“打工文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对当下生活真实而有力的介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存在。然,一直以来,“打工文学”的写作者皆有切肤的打工之痛,而研究者,却多是坐在书斋里的精英。不可否认,精英研究者们在“打工文学”的成长过程中,充当了导师、指路者和裁判官的角色,研究者们也乐意充当这角色,用精英的眼光,来对草根的文学暴动指点江山。但也有问题,许多年来,精英们乐于在诸如“命名是否科学”,“研究打工文学是重在其文学意义还是重在其社会学意义”之类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没完没了,却少有针对文本态度诚恳的研究。故,柳冬妩之于“打工文学”研究是个异数。其异有四:一异,他有过多年打工经历,草根生活让他在研究“打工文学”时,少了高高在上者对打工者寄予的“怜悯”与“同情”,而是感同身受;二异,他不纠缠于命名之类的无聊话题,而是将功夫用在文本细读,认认真真读作品,实实在在做评论;三异,他坚信“打工文学”的价值,而不是自身本不信,却基于“打工文学”研究论文好发表而做功利的研究,他之研究“打工文学”,就像“打工作家”写作“打工文学”作品一样,是基于生命言说的需要;四异,他的研究持续多年而且全面,触角深入到打工小说、散文、诗歌、纪实等各门各类。本书是柳冬妩多年研究之大全,皇皇近八十万言,以其“四异”之研究,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可回避之存在。
——王十月
柳冬妩看取“打工文学”,并不囿于具体的作家作品,去就事论事,而是基于站高望远的广阔视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剧烈变动,看到这一现象与工业化、城市化乃至全球化进程的相互关联,在时代的大背景、社会的大场域中,来具体观察“打工文学”的萌生与成长,发展与演变,特质与特性。
柳冬妩的文学批评与诗歌评论,不是印象式的,也不是随感性的,他的思考基于坚实的理论根底,评论出于一定的理论辨析。广泛的理论涉猎,使他笔下的“打工文学”,都在一定的理论层面上得到了透彻的解说,也使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所具有的纯文学的因素,以及与中外文学传统的隐秘联系。
柳冬妩的“打工文学”研究,在与“打工文学”的同步进取中,既具有一种随行者的见证性,又具有一种先行者的前瞻性。从而获得了自己的相当价值,并为其他的“打工文学”评论所难以代替。
——白烨
读这部批评文集,可以感受到批评与文学直接对话的那种态度,甚至感受到文学批评接近文学文本的体温。
柳冬妩作为一个身临其境的批评家,对打工文学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有非常切身的体会,这些体会转化为文学批评文字,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那种精准、蕴含和诗意,当然,柳冬妩的理论意识也很强,这是我对这部作品的基本理解。
他更倾向于对打工者做身临其境的理解。他来自打工阶层,即使今天也最靠近那些打工者,但他没有从传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来阐释这种打工和写作的关系,他选择的是语言文本修辞的视角。他和这些打工者、写作者是零距离接触,他那么真切地理解到他们身体的那种创伤,那种感动,从身体发出来的那一些呼喊。我觉得这样一种批评可能是对我们中国当下批评的一种非常直接的,非常鲜活的一种贡献。他把他的理论意识转化为文本意识,在文本的修辞中去确立这些创作性叙述具有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他的批评立场是一个文学的立场,直接面对生活,面对文学的当下性的批评。他的批评文本也构成一个值得再度探讨的文学文本。
——陈晓明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阶级和阶层的“差序格局”就愈发明显,文学虽然早已从“反映论”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了,然而,文学家的道义和人性的力量却是永远要渗透在自己的作品中的。所以,关于“打工文学”的评论从柳冬妩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价值判断批判性很强的论域。
柳冬妩是一个坚守文化批判立场的打工文学的批评家,虽然他原是一个诗人,但是其文字表述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份坚韧与执着,以及具有震撼力的价值立场的表白与激情使人敬佩,同时,其文章的逻辑力量也并不输给专业批评家。
——丁帆
柳冬妩的评论,已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他对一些新兴的文学力量和文学思潮的解读,有着自己的观察视角,同时行文中贯彻着一种诚恳的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理解对象的同时,也能从大的发展方向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谢有顺
无论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还是诗歌评论的角度,柳冬妩都可以称作一位勇士。正是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简括而强烈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打工诗人”的庞大群体,并严正地指出了其背后令人忧虑的社会异化背景。
虽然,对于当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现状,一般人都耳闻目睹。但我相信,每一个读过柳文的、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内心再次沉重!
——徐敬亚
不管“打工诗歌”是否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作为“潮流”,却是我们在研究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时所难以忽略的。我个人认为,无论我们在诗学和美学上如何看待“打工诗歌”,也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打工诗歌”的发生、发展和它们在现有的文化格局中的特殊处境,作为一种精神表达,我们的学术界和批评界确实应该对它高度重视。“打工诗歌”有它自己的题材取向、情感体验、精神特征和话语立场,有它自己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品和它自己的批评家,还有自己的传播媒介与社会支持……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深入研究。作为一位“打工诗人”和较早产生社会影响的“打工诗歌”批评家,柳冬妩的文章不仅呈现出“打工诗歌”的丰富现象,揭示了“打工诗歌”的精神特征,还在“打工诗歌”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对它作了新的审视,有些观点,很值得关注。
——何言宏
也可以说是广东最优秀的青年批评家之一柳冬妩为打工诗歌大批量立论,打工诗歌这个名词一时间风靡神州。
——杨克
《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这本书是花费了柳冬妩很多年的心血,这也是这个时代文学最为真实的力量。我们知道,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水分太多、假话太多,谎言遍地的文学论文,哼哼唧唧的伪文学学术,稀少的文学发掘与学术理论就在比较之下显得难能可贵。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第一,说真话,写真实,有真正的文学学术意义,面对的是真实的生命与真正的文学写作。那些排除在主流之外的写作,那些没有平台的写作,那些所谓谋生夹缝里面的写作,往往很难见到太阳,没有发表出版机会,因为他们很难插进假大空的主流文学的热闹盛宴中。
说谎话太多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人们都已经厌倦。谎言学术、谎言批评只会降低人的智商,弄成脑残。而真实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学术却十分难能可贵。
柳冬妩的文学批评面对那些艰难苦楚甚至带着干活吐血有血腥味的咬紧牙关写作,这里捞不到半点好处,但他就这样写,向低处写,反而写出了最高的高度与境界。
第二,发现的眼光。
在这本系统性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冬妩独具慧眼,发现了隐藏于泥土中的最好的最可能被病毒杀死的种子,让它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发现当然就是美。一个真正伟大的不为人知但渴望被发现作家,得到了一个真正的评论家发现、推举,推向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这作家将会成为时代的丰碑,那么,可见发现的意义。就像叶芝对泰戈尔的发现作用一样,极具重要作用。
第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
柳冬妩站在那帮混杂的文学批评圈子之外,用自己的个性、独立、低调、一声不吭,做出来的却是引导者的事情。就像令人夸耀的河流,来源于难能可贵的泉眼。柳冬妩就挖掘了一个源头性的泉眼,汩汩而出的都是纯洁矿泉水,而那些喊喊叫叫的假文学批评,就属于环境污染源头。
第四,真正的文学研究具有哲学本质、终极美学的价值。
抱朴见素,朴素,是为最高境界。最高的文学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在于天具有心灵的基本价值与生命的终极作用。文学批评要翻开生命的本质,像终极哲学家那样探寻智慧、热爱真理、恢复生命尊严、捍卫造物主最初设计生命的纯洁。
柳冬妩的学术体系已经形成,整体性的美与价值都展示出来,很圆满。中国人作为东方生命的价值观看来,一个生命的阶段取得完美成果,实为难得。圆满的意义在于一粒种子落进泥土,开始新的旅程,会长出更加伟大的心灵生态。好的批评家会发掘出当今之世的文学巨擘。
好作家不要害怕自己被埋没,当你遇到满地黑暗的时候,看见一粒光,那一粒光就会照耀你走进人类,为人类显出最为伟大的爱,那爱即作家的作品。
我们真得感恩那些低智商、假话连篇的貌似强大的伪文学,没有他们的存托,就没有如此震撼地品味真正的文学批评与所面对的真正的作品的厉害。
——张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