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精神的背景》

《精神的背景》

//m.zimplifyit.com 2013年04月18日13:33 作者:张炜
作者:张炜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书号:978-7-5609-8608-1
定价:38元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余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张炜文集》等著作多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等海内外重要奖项五十余项。作品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

  内容推荐:

  《精神的背景》一书收录了张炜先生近年来的文学演讲、随笔,可以视为张炜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背景”的“游荡”。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锐,从时代背景、历史变革等多角度,深入讨论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命题,并发出自己冷静而独特的声音,是对现实的考辨、追询、诘难与质疑,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问题”的焦虑与忧思。

  【编辑导读】

  现在许多人也许会注意到,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现在,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思想和文化来说,好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发生了一些游离,即没有与整个的精神背景完全融汇到一起。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它既然从属于精神,就应当与整个的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然而现在不是,起码看上去不是。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思想者,他们的作品,已经或正在从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这个时期的精神作为一种总体背景,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正在逐渐地开始后退——一些最重要的思维成果,正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精神状态、现实生活,这种种构成“背景”的东西慢慢剥离开来。这些作家作品与一个时期的精神流向,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向一致,而是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关系。

  纵观以往,似乎所有的作家与创作都融进了时代精神的内部,他们的具体存在只是构成了大的文化和精神背景的一个部分。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但如果从局部看,比如现在,这一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越是好的创作、好的作家,与这个时期最普遍的现实——特别是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了分离。时代的精神背景相对于一些个体,正在往后退去。于是,某些个体越来越孤单地呈现和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起码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

  一、名家联袂推荐:

  1

  他可是作家群里的大帅哥,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精神的背景》,很不错。

  ——舒婷(当代著名诗人)

  2

  张炜的这部作品生活场景广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品人物涉及人生的各个层面,作品在这些生活故事与人物命运里,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人性的严峻而深入的思考。这里也显然包含了对于作家张炜20多年“磨一剑”的创作追求与文 学精神的首肯。我以为,把张炜这种超然的创作追求放在当下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文化氛围来看,确实难能可贵,理应予以推崇。

  ——白烨(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3

  从张炜身上照见的是我们时代知识人的积贫积弱,知识没有让他们强大,反而让他们成为口头的道德家、革命家和梦幻制造者。而且,张炜的精神缺陷是整个一代人的精神缺陷。

  ——何平(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

  4

  张炜这篇文章,是在山东一个出版集团成立顾问委员会的会上的发言。但现在的稿子,和我当时听到的,多了一个内容。那次他主要是对文学市场化的一个批评,就是什么都可以卖,他讲得很激烈。这次他加了开头那一段,一个背景,他的意思是说,越是优秀的人,越是会和社会大的背景脱离。我理解他的“大的背景”,就是社会主流的思想、潮流。

  ——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5

  对张炜来讲,这也是他一贯的思想。比如过去他就写过一篇《需要保守主义者》,非常强调历史连续性。他这里提到“沙”的概念,是一种非常真切的感觉。从以往的“板结”时期到现在“沙化”时期,张炜的文章像一根棍子一下子就把这两个时期捅通了。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

  6

  张炜提出的这些问题,包括他对近100年尤其近50年以来中国精神文化状况的描述,我们并不陌生。他触及的问题非常多,核心问题还是在考虑知识分子的定位和当代精神文化的生态问题。他有一点感受,我是很能够体会的,现在有点激越的或者深沉的思想和追求,一旦被表达出来,马上就会被吸收、蒸发,用他的另外一个表达,就是“个体完全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显得非常微弱。这种悲怆感,他说得非常真切。

  ——王鸿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文化》副主编)

  二、题跋

  1

  本书收录张炜先生的文学演讲,可以视为张炜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背景”的“游荡”。“游荡”,不是对人世美悦风景的鉴赏把玩,反倒是对“此在”的考辨、追询、诘难与质疑,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问题”的焦虑与忧思。

  ——李俊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2

  超越意味着被弃和孤立,这对作家的“事业”是一种风险。但张炜似乎不惮“精神的流放”,所以我不必担心高处不胜寒,而宁愿借机怂恿他向着超验之域作临界一跃。这是不是有些无情?不是。因为突破这个临界,作为一个思想者才可能获得精神的不竭之泉,作为一个艺术家才可能抵达缪斯的近旁,而作为一个人,才有可能不为各种“非存在”力量所绑架、招安与宰制,而回到自己的存在。其实这三者(思、诗、人)是一回事。

  ——王乾坤(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目录

  精神的背景

  时代:阅读与仿制

  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

  想象的贫乏与个性的泯灭

  自由:选择的权利,优雅的姿态

  悲观与喜庆之间

  文学的现代性

  再思鲁迅

  书院的思与在

  城市的现代疾患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精神背景之争

  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

  今天的遗憾与慨叹

  把文字唤醒

  “个性”和“想象力”

  大物与大言之间

  二十年文学阅读的演变

  独一无二饿文化背景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潮流,媒体与我们

  时代的阅读深度

  线性时间观及其他

  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

  不同的志向

  跋一 当代文坛“横站者”的文学质疑与意义重构  李俊国

  跋二 读《精神的背景》  王乾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