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m.zimplifyit.com 2013年06月14日13:49 作者:铁流 徐锦庚
作者:铁流 徐锦庚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书号:978-7-5063-6860-5
定价:38.00元

  作者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出生。1984年11月参军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在海军北海舰队从事文学专业创作多年。现为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十月》、《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多家刊物,有作品曾入选《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等各种年度选本。电影文学剧本《沂蒙小调》已拍摄公映。著有《铁流中短篇小说选》、《铁流中短篇报告文学选》等。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槌下硝烟》、《蓝色畅想》、《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支书与他的村庄》等出版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已出版发表200余万字作品。

  曾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文学作品奖、首届泰山文学奖、军队优秀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徐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开化县人,1981年10月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潜艇兵、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1995年转业,历任宁波日报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评论等约300万字。

  内容介绍:

  礼记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苏洵言: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欧阳修言:学校,王政之本也。

  作家铁流、徐锦庚怀着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崇高敬意,肩负着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责任使命,用激昂缜密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迄今鲜为人知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

  历时三载,两位作家以不容旁贷的社会责任感,深入中国民办教育的腹地,记录走访,调查采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对中国民办教育,尤其是对中国民办大学的办学之路给予了剀切的展示、精当的思索以及催逼变革的呼吁。

  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直面中国民办教育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高歌赞叹著名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大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的办学功绩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全书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目录:

  引 子

  苦涩的辉煌1

  第一章 大国教育

  1.历史的重担落在了一个普通老师的肩上12

  2.中央决定调《毛泽东选集》五卷用纸印考卷20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育长河流

  1.中国人的民办教育情结24

  2.初春第一枝34

  第三章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1.初识杨文、夏季亭50

  2.纺织女工和服装工人57

  3.与孩子们一起成长61

  4.闲人教剩人69

  5.一个公办大学校长的民办情结74

  第四章 艰难与曲折

  1.扩招之年88

  2.众人拾柴92

  3.有惊无险99

  4.民办大学的孵化模式103

  第五章 发展是硬道理

  1.杨文的雷达眼108

  2.民办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地盘124

  3.高校工委书记的两瓶茅台酒131

  第六章 人才大舞台

  1.农家女成了访问学者138

  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43

  第七章 民办教育的红与黑

  1.风生水起158

  2.多米诺骨牌效应165

  3.是金蝉脱壳吗172

  4.一个女孩眼中的一所民办大学194

  第八章 升本

  1.申报之路210

  2.专家组带着“人民来信”来了214

  第九章 用大爱办教育

  1.孤儿泪224

  2.带着妹妹上学232

  3.没有折断的翅膀236

  4.如果命运可以改变241

  第十章 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不等式

  1.失衡的天平252

  2.以自己的能力证明260

  第十一章 从没停止过呐喊

  1.一个省的民办教育268

  2.人间正道是沧桑278

  3.学生的丁爷爷306

  4.他不是无情318

  5.有四两血我也让它沸腾起来328

  第十二章 共同的梦想

  1.一壶热水烫出了一所大学352

  2.民办教育,还有很多的艰难358

  为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事业鼓与呼367

  后 记372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引 子  苦涩的辉煌

  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场面。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八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那场委员大会。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次盛会。四百多所民办高校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热烈。翻出当年的合影留念照,你也许还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规模,并从中看到中国民办教育的声势与希望。到了二〇〇二年,也就是这次会议后的第六个年头,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的四百多所民办高校,一路走过来,筚路蓝缕最后仅剩下四十余所。

  也就是说,在短短六年中,只有十分之一的民办高校幸存,另外的十分之九的民办高校惨遭淘汰。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新开张的私企有十五万家,但同时每年被淘汰出局的也有十万家,国内私企的平均寿命只有二点九岁,而中国民办教育要比中国民营企业落后了起码三十年的时间。

  如果把高校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比作一场战争,这剩下的四十余位勇士,无疑是从倒下的同伴身边血拼过来的。在他们的前面,还不知有多少雷区和炮火,他们能否冲到胜利的顶峰,至少,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就是当年那张合影留念照片中的一员,那时候,整个黑龙江省参加这次盛会的连同他所在的学校一共十四所,但到今天,就只剩下曹勇安一家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就这样,在中国民办高校前进的路上,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画面,一批批创业者倒下去,又有一批批创业者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用前赴后继这个成语来形容中国民办教育的历程也许格外地恰如其分。

  要知道经历了一场一场风霜雨雪走来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却为中国教育做出了瞩目的成就。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用一个权威数字来表述一个问题。

  截止到二〇一〇年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六百七十六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四点八三,在校生四百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万人,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三六。

  如果连同那些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人数加算在一起,那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屈指算来,中国民办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对于每一个中国民办教育的创办者来说,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甚至也有很多的感慨、牢骚要发。谈起民办教育,他们为之自豪,可在为之自豪的神态和言语中,又有一丝掩饰不住的苦涩和伤感,每当他们谈起中国民办教育对中国的贡献的时候,那真是如数家珍,他们在为这种成绩骄傲的同时,几乎也无一例外地发出了同一种声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民办教育,要多给民办教育一点阳光,一点政策,多给民办教育一点实实在在的支持。

  要知道他们与其是在历数民办教育的成绩,还不如说是他们在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呼吁、呐喊。

  今天,回望和反思中国民办教育,无论是创业了三十年、二十年,抑或时间再短一些的创业者,他们最初几乎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开始租赁校舍,有的在平房里,有的在库房里,有的甚至在牛棚里……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是从泥泞中走来的;当他们因为资金问题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四处求借,可屡屡碰壁,有相当大的民办学校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了不归路。在一个“民营非企业”,一个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那一刻,他们多么渴望银行伸出援助之手,可他们最终也没有得到救助。因为银行历来都向中国民办教育说“不”!

  在公办高等教育这边,国家每年都投入了数百个亿。

  也许,民办教育就像最初的民营企业一样,因为前面冠以一个“民”字,而屡屡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可中国的民营企业最终走出了严寒,经济地位愈来愈高,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他们可以走进银行贷出大笔的资金,为企业正常运转和发展注入血液。

  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和崛起,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是就有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这样的肯定: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上这段话来自二〇〇六年国务院101号文件。

  无疑,这是对中国民办教育者最大的肯定。尽管中国民办教育创办者有的心生芥蒂,有的甚至言语尖刻,有的情绪复杂,可回过头来还是一如既往地用曹操般“坚苦”的精神办教育。当这种肯定和成就到来的时候,他们心中的芥蒂也很快化为乌有,心中的阴霾也随之挥去。这就是中国民办教育者,他们很容易满足,而这种满足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动力,鼓舞着他们不断地走下去!

  五年前的二〇〇七年,国家铁道部颁发了“民办大学生可买半价火车票的规定”。

  一纸迟到的规定,让我们的民办大学生热泪盈眶,同时,也让他们的心里五味杂陈。

  多少年了,民办高校的地位一直处在社会的边缘。很多人曾经有着这样的疑问: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既然具有同等的法律和社会地位,可为什么享受不到同等的权益?!

  现如今麾下已经有多家子公司的民办教育家张明华,在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的一天从报纸上读到了这条消息的时候,站在窗前很久很久地伫立,望着窗外冰天雪地,他竟然感到了一股春天的暖意。张明华至今不会忘记自己在十年之前的那一幕。

  那是他在南方一家民办高校就读的第一个学期。放寒假了,张明华到火车站购票,他看到身边的几个大学生全都购得了半价票,就愤愤不平地质问售票员,为什么我的不是半票?售票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很洒脱地甩了一下马尾辫,不屑一顾地说:“就因为你是民办的!”

  张明华被深深地刺痛了,他声嘶力竭地吼道:“民办的怎么了?!民办的怎么了?!民办大学不也同样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吗!”

  售票员不耐烦了:“民办的就比国办的矮一头!”

  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还萦绕在张明华耳边。

  有过如此经历的何止是张明华同学。

  那些民办教育的创办者和工作者所承受的艰辛和困苦,承受的蹉跎和挣扎几乎难以言说。

  当下,尽管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容置疑的是,民办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得到社会各届和有识之士的首肯和援手。

  我们需要严谨的回顾。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针对中国民办教育曾经专门出台了很多条例法规。这一刻,不如让我们回过头来简单梳理一下:

  ——一九八二年《宪法》: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

  ——一九九三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改变地方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一九九九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回溯这段历史,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二〇〇二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颁布。促进法指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虽然,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教育在待遇上还有很大的不同,但让中国民办教育者格外看重的最是“法律地位”。我们都知道,国家以往就从来没有在一部法律前边冠以“促进”两个字,加上“促进”这两个字眼,仅仅是简单的强调吗?它应该蕴含着很多很多的内容。

  当今,还有为数不少的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总觉得大国教育是公办学校的事,民办教育可有可无,可大可小,既然存在了,那就让它自然发展,自生自灭,并没有把民办教育纳入到教育事业总体发展规划中,正是因为受这种思想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支持甚少。在土地征用和税收方面配套面前总是“春风难度玉门关”。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谈起这些就忍不住要开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尽管戴上了公益性帽子,却享受不到公益性的权力。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方面我们都有了,和公办大学的一样了,可我们自学考试的学生呢?也读四年大学,很多东西还享受不到。时至今日,由于中国民办高校依然被确定为“民营非企业”,民办高校的教师、职工的保险和事业单位的保险有着很大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民办高校的老师常常为自己暮年到来之时的生存前景担忧。在医疗社保等很多方面,我们的民办高校和公办学校还不能平起平坐。中国民办教育创办者无时不在呼吁民办教育的“国民待遇”!

  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促进之中。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七月十三日,党中央紧接着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前专门印发了早就引起人们关注很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主席胡锦涛说:“我们要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民办教育者从这个纲要和国家主席的讲话中看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明天、中国民办教育的希望。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

  ——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多年来,其社会地位一直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中国民办教育者,对于来自社会上种种的轻视、每每的歧见一直耿耿于怀,心怀委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但是,当你梳理中国民办教育政策,你会发现这样一种脉络,最初只“允许存在”,接着是“有益补充”。而到了新世纪的这次大会上,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中国民办教育列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二〇〇四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宣称:目前,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两千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百分之十九。

  这一消息发布后,很多网站竞相评论,说我们国家的毛入学率已居世界第一。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是居世界首位的,毛入学率仅处在世界第六十余位上。这之后的二〇〇七年九月,教育部部长周济高调宣布: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已经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

  而这个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还要多。就在中国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迈进了“普及化”时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间段是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二〇年。在二〇二〇年这个点上,中国政府把高等教育在校生定在三千三百万人,毛入学率为百分之四十。

  二〇一一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九百三十三万,录取人数六百七十五万左右。九年过后,我们的目标在校生是三千三百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我们将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专家推算,二〇二〇年,中国人口将上升到十四点一亿人口,其中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口九千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将涌向高等教育的大门。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历史的重担落在公办教育的肩上,也要落在民办教育的肩上,仅仅靠公办教育实现百分之四十毛入学率是远远不行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界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

  在很多国家,闻名全球的大学大都是民办的。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在美国,排在前十位的大学都是一水的民办大学。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名列前四位。

  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从哈佛大学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走出了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得主。英国的剑桥大学更是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摇篮,从这里诞生了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

  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得知:美国高等教育的“骨架”已大体形成。二十世纪中期,则进入大发展阶段。二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和社会上的青年人涌向学校,要求学习。二十年后,战后出生的新一代,又一次开始冲击学校的大门,高校学生数一九四〇年为一百四十万人,一九六〇年为三百一十万人,比一九四〇年翻了一番。一九七〇年达到七百六十万人,比一九六〇年又翻了一番。其中不仅本国学生增加,而且外国学生也大幅度增加。一九五七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再一次刺激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私立四年制高校发展到七百多所,吸收了全日制高校四分之一的学生,由教会控制的四年制高校也有七百所左右,主要集中在东部,规模一般比较小,招收学生也少。其中有一半与罗马天主教会有关系。发展最惊人的是一些二年制的初级学院。一九六九年一千多所这样的二年制初级学院吸收了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一九七一年发表的肯内基基金会高校教育报告,建议撤消一切进入公立初级学院的障碍,实行开门招生,使每个有中等文化程度,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并希望到一九七八年所有的适龄青年都能首先进入二年制学院学习。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私立二年制学院有近二百五十所,公立的更多,达到九百五十所。这一时期由多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包括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也有很大发展。它们不但培养四年制的本科生,而且还大量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成为一种研究性大学,这样的大学大约容纳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学生。

  推荐语:

  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直面中国民办教育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高歌赞叹著名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大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的办学功绩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全书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前言、序、后记

  有教无类

  岂不美哉

  ——序《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李炳银

  有关中国教育的话题已经谈论了很久,诸如教育为强国之本,教育决定着未来等等一些看法,也都几乎变成了人们的共识。可是,在如何实施教育,教育应当如何实现公平原则和多样性这些方面,虽然也已经有像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措施等的讨论及实践,但似乎多是停留在口头和清谈中。时间过去了好多年,中国教育的局面和状态却没有很大的改变,岂不悲哉!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私塾、私学、书院教育,这些流传了很长时间的教育方式,到了近代因为西方现代教育方式的引进而被削弱或彻底消失了。再之后,教育完全成了官办,成了国家体制的重要部分,连如何办学校,如何教育学生都渐渐地类型和固化起来。伴随这种僵化情形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呆板和教育方式的模式化严重,缺少了生气,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创造性的提倡。钱学森先生在其晚年指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这是老人临终的锥心之言,是一种期望改变的愿望的表达。再加上各种复杂原因,多年的教育设施和学校短缺,就导致很多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或剥夺,出现了教育不公平,出现了人们全力应对考试选拔的畸形学习教育现象等。所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口如此大量,单是依靠国家办学是不足以应对和满足人们的求学要求的。在教育的体制上,在办学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应该有相对的灵活性,这样方能够使教育有更广阔的天地,也才可能形成比较和竞争的局面。中国曾经有过民办教育的传统,如何结合现代的教育内容方式唤醒民办教育的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在众多的有关教育的著作中,我以为铁流、徐锦庚的这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和研究价值。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在很多只着眼官办教育的作品之外,专注于考察和描述中国现代民办教育被提出和艰难发展情形的作品,呈现的是一种人们似乎缺乏认识理解的中国教育因素。其实,民办教育的问题,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年轻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上大学时就已经提起,但是几经曲折,直到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经相关部门批准挂牌招生才正式诞生了。这在当时是一个惊雷般的消息,是中国的私学在叫停了数十年之后的重新开张。自此,在中国的教育领域迅速崛起和经历风雨煎熬却艰难发展的民办教育局面出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运行和存在状况如何,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它,这也许正是这部作品用力的地方。

  这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在简略地追溯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讲述了从孔子办私学,开杏坛直到后来马相伯等创办上海复旦公学、张伯苓和严修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等等情形之后,着重围绕现今山东济南由杨文和夏季亭创办的“山东英才学院”和丁祖诒在西安创办“西安翻译学院”的教学发展情形,仔细地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考察认识中国民办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和理解民办教育的特长、成果及复杂艰难情景。这种实证性的调查和论证,较之泛泛的理论清谈更加地接近实际,更加地具有例证比较和说服力量。通过作者描述的大量事实和人物故事,像乐天宇老人,在其晚年,倾其全部心血创办“九嶷山学院”的情景就令人动容;像杨文和夏季亭冒着风险,从非常艰难的地方起步办学,最后开辟出“济南英才学院”的一片湛蓝天空;像丁祖诒怀着为年轻的学子“添上一把柴,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情怀,经历曲折,成功创办“西安翻译学院”等等现象,就非常真实和有力地说明了,民办教育在体制外运行、遭遇很多不公平待遇、遭遇不应有排斥等很多困难情形的事实。虽然这些民办教育单位或许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应该看到有一些是因为体制的约束或排斥造成的,是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当然不能成为忽略民办教育中存在的道德操行灰色地带,像伪冒的一些民办大学的骗人把戏,像山西“南洋教育集团”等这样因为错误集资方式而导致失败的问题的理由。

  或许,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在这些民办教育单位中的很多人试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为国分忧,为年轻人开辟出路的国家责任和使命精神,这种甘愿冒风险、经历苦辛办学的勇气和行为是十分令人尊敬的。像丁祖诒,说自己“有四两血,我也让它沸腾起来”,立志创办“东方的哈佛”式大学的气派和为学院用心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言行,特别是六次手术后抱病出席新学期开学仪式的动人场面等,非常地具有动人力量;像杨文曾经留学英国,在国外可以有自己的好前程,却回到国内创办民办教育,试图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行动;像以自己的可能努力助推民办教育的西安的李维民等;像陈龙飞、幸胜标、奚正楷等很多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却愿意为民办教育出力拉套的人们等,都使我们感受到了高尚纯粹的品行和精神。最为重要的是,不少民办教育单位的出现,为很多的“落榜”学子提供了继续努力深造的机会,给予他们不致因“落榜”而放弃学业,从而可能丢弃自己的理想,服从不幸命运的安排的新选择的机会。作品关于这些学校所获可喜成果的描述有不少,看到这些,就特别令人兴奋和欣慰。所以,《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在调查辨识的基础上对民办教育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是对很多投身民办教育的人们爱国、忧国、建国情怀的热情表彰,是通过事实的描述期望有力助推民办教育合理有序健康发展的一次文学的担当。

  在国外,像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等,都属于民办大学。这些大学在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今天,在中国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在政府办学、民办办学共存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公平地处置各种问题,实现双方的积极性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民办教育真的有所作为。在这里,《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虽然还存在涉及面相对窄小,对存在问题欠缺更加集中地提出思考的功夫,但是,作品描述的这些可能共性带有问题和现象却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另外,作者在关注问题提出的同时,十分注意对人物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的文学书写,使不少的人物故事富有动人的力量,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和文学艺术的表达有了很多的接近。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后  记

  在没有采写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民办教育并不怎么了解,甚至只是停留在“中国民办教育”这几个字眼上,当一路采访走下来后,我们不禁感动了,感动中还有着些许的苦涩。

  这部报告文学的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中国民办大学上。教育是公益事业,民办大学不像民营企业一样。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可民办教育创办者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盈利。

  中国民办教育的绝大多数创办者,都是怀着一种责任去办教育的。在财政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积累了庞大的教育资源。

  我们知道,中国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因为一“民”一“公”,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平起平坐,社会上很多人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还在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民办教育。

  中国民办教育可谓一路艰难,很多民办教育创办者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他们有着千言万语要倾诉,有很多话要说。

  作为作家,在采访结束后我们也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们把心中的话付诸了文字。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请全社会都来重视民办教育。因为中国民办教育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容我们忽略和轻视。

  本书在创作中,参考并使用了部分相关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