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

//m.zimplifyit.com 2013年09月09日11:38 作者:周国平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书号:978-7-5063-6878-0
定价:36元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国平按时间顺序结集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

  作者在读书中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写作时,作者心中悬着的对象也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朝圣者始终存在。每个人正是靠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目  录:

  01/ 第二版序

  03 /第一版序

  第 1 辑 朝圣的心路

  002 /苦难的精神价值

  005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008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010 /精神生活的哲学

  017 /孤独的价值

  025 /勇气证明信仰

  第 2 辑 守望者语

  030 /守望的角度

  033/ 被废黜的国王

  035 /在沉默中面对

  037 /有所敬畏

  039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042/ 哲学的命运

  044 /名人和明星

  046 /读书的癖好

  049 /哲学与精神生活

  059 /都市里的外乡人

  061 /记住回家的路

  063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 3 辑 文学的安静

  066 /私人写作

  075/ 小说的智慧

  099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 4 辑 不时髦的读书

  126 /人不只属于历史

  129 /给成人读的童话

  133 /也重读安徒生

  136 /临终的苏格拉底

  139 /《李白与杜甫》内外

  142 /回到世界名著

  145 /简洁的力量

  147 /世上本无奇迹

  第 5 辑 爱者的反思

  151 /爱:从痴迷到依恋

  153/ 婚姻反思录

  158 /嫉妒的权利

  165 /点与面

  172 /男子汉形象

  174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180 /关于好男人

  182 /生命中的无奈

  184 /婚姻中的爱情

  186 /人人都是孤儿

  188 /爱的反义词

  191 /情人节

  第 6 辑 科学与人文

  194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196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201 /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203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207 /人是地球的客人

  211 /我反对克隆人

  214/ 医学的人文品格

  第 7 辑 闲文或时文

  222 /五十自嘲

  225 /奢侈品的不便

  227 /侯家路

  229 /启蒙的契机

  231 /录音电话

  233 /朋友

  236 /小散文模式

  238 /报应

  240 / “己所欲,勿施于人”

  242 /不敢善良

  244 /生病与觉悟

  246 /老同学相聚

  248 /另一个韩愈

  250 /树下的老人

  253 /论自卑

  256 /人生话题

  269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271 /议论家

  第 8 辑 序评无类

  274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276 /心理史的写法

  278 /纯真的心性

  281 /自由的灵魂

  284 /纯粹的写作

  288 /都市生活与爱情

  291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294 /不寻常的《遗弃》

  298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302 /散文这一种作物

  305 /为了孩子的平安

  第 9 辑 准学术谈

  309/ 圈外人的臆想

  316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322 /辩论与真理

  326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第 10 辑 并非争鸣

  335 /作伪的逻辑

  339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352 /纪实、虚构和伪造

  354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第 11 辑 自叙和访谈

  358 /自由的写作心态

  360 /一次采访的摘录

  363 /写作•童心•气质

  ——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366 /我的命运之作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368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373 /为孩子们写书

  374 /答《时代青年》杂志

  375 /我的北大岁月

  379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394 /哲学与时代

  ——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 12 辑 精神的故乡

  401 /开场白

  403 /灵魂是一个游子

  405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08 /梦并不虚幻

  410 /精神栖身于茅屋

  412 /生命树上的果子

  414 /人所能及的神圣

  416 /信仰之光

  419 /谁是最智慧的人

  421 /智慧和童心

  423 /成为你自己

  425 /独处的充实

  427 /自己的园地

  430 /幸福是灵魂的事

  433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435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437 /面对苦难

  440 /真•善•美

  443 /怀念土地

  445 /读永恒的书

  448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第 13 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451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453 /世界究竟是什么?

  455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457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459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61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463 /时间之谜

  465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467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69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471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473 /什么是自由意志?

  474 /感觉可靠吗?

  477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479 /贝克莱的是与非

  481 /庄周梦蝶的故事

  483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485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488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490 /你的“自我”在哪里?

  493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495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精彩内容节选(2000字左右):

  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在沉默中面对

  两位未曾晤面的朋友远道而来,因为读过我的论人生的书,要与我聊一聊人生。他们自己谈得很热烈,可是我却几乎一言不发,想必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是不愿说,而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应约谈论人生始终是一件使我狼狈的事。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眼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如果说它们尚未沦为纯粹的空洞观念,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从沉默中挣扎出来的,身上还散发着深渊里不可名状的事物的气息。

  有的时候,我会忽然觉得一切观念、话语、文字都变得异常疏远和陌生,惶然不知它们为何物,一向信以为真的东西失去了根据,于是陷入可怕的迷茫之中。包括读我自己过去所写的文字时,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使我几乎丧失了再动笔的兴致和勇气,而我也确实很久没有认真地动笔了。之所以又拿起笔,实在是因为别无更好的办法,使我得以哪怕用一种极不可靠的方式保存沉默的收获,同时也摆脱沉默的压力。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梅特林克说得好: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事实上,那些浅薄的读者的确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叹,格言和套话,哲理和老生常谈,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虚的禅机,而且更经常地是把鱼目当做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烂。一个人对言词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推荐语:

 

  周国平经典散文2013年最新版

  孤独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