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收入了余华关于音乐的随笔,是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特质。全书主要包括了音乐的叙述、高潮、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灵感、否定、色彩、字与音这几个部分。余华用他的细腻感受带我们欣赏音乐之中的旋律和节奏,指引我们去和它们相遇。
【作品目录】
音乐的叙述
高潮
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
《第七交响曲》和《红字》
灵感
否定
色彩
字与音
【作者简介】
余华(1960—), 当代作家, 浙江海盐县人, 现定居北京,从事创作。他198 4年开始发表小说,他的作品风靡全球,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意、韩、日等多国语言在国外出版。他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 年代最具有影响的10 部作品”。在创作纯文学的同时,余华还关心着自己热爱的音乐,著有《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等音乐评论及随笔集。
【编辑推荐】
青葱岁月偶遇简谱拾乐趣,而立之年邂逅故音聚温情。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 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岁月匆匆,他心中对音乐的激情与温柔却在逐渐升温。借助这部音乐笔记,作者用他的细腻感受带我们欣赏音乐之中的旋律和节奏,指引我们去和它们相遇、相识、相知。试想当文学走出“文坛”,将会遭遇怎样的风景?旋律里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在叙述的明暗之间,作者的思考正在细水长流,悠远而沉重。
【精彩书摘】
音乐的叙述
这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大提琴和塞尔金的钢琴。旋律里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在叙述的明暗之间,作者的思考正在细水长流,悠远而沉重。即便是变奏也显得小心翼翼,犹如一个不敢走远的孩子,时刻回首眺望着自己的屋门。音乐呈现了难以言传的安详,与作者的其他室内乐作品一样,内省的精神在抒情里时隐时现,仿佛是流动之水的跳跃,沉而不亮。在这里,作者是那样的严肃、一丝不苟,他似乎正在指责自己,他在挥之不去的遗憾、内疚和感伤里,让思想独自前行,苦行僧般地行走在荒漠之中,或者伫立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水之间,自嘲地凝视着自己的倒影。重要的是,无论是指责还是自嘲,作者都表达了对自己深深的爱意。这不是自暴自弃的作品,而是一个无限热爱自己的人,对自己不满和失望之后所发出的叹息。这样的叹息似乎比欣赏和赞美更加充满了爱的声音,低沉有力,缓慢地构成了他作品里最动人的品质。
……
【读者声音】
读《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
2011-07-02
在几位当下的年轻作家里,余华的小说我算是买得多的。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都很有名,我却更喜欢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因为在那些长篇小说里尽管有灵光闪现,但作者在其中聪明的腾挪闪移总让我有点狡猾的感觉。不像早期,把听来看到的东西加以想像的铺衍,不乏诚实的同情。回过头来看他写的随笔,又是另一道风景。
我比较好奇的是他的那本小册子《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8万字,非常薄的一本,收了八篇随笔。写音乐的作家多的是,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大段大段的乐曲描写,那是对音乐的感觉,用浓墨重彩描摹的音乐感觉。作家肖复兴也写过一本《音乐笔记》,那可是厚得多了随笔,有34万字,写的也是对音乐的感觉,也是用各种意象来比拟描摹音乐感觉。余华的怎样呢?好像他没有直接钻进音乐中去,用各种艳丽的词汇去描摹比拟赞美某个乐曲的旋律,他也不屑来博得你的共鸣,来拉近关系称同好。他有他的感觉,于是我就读了本不同感觉的音乐笔记。
是的,不同的感觉。余华的文章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他也写自己对音乐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写勃拉姆斯的音乐,拉上李斯特、瓦格纳作陪衬,在拿巴赫、贝多芬等进行烘托,由此比较出勃拉姆斯的主要特点。他写肖斯塔科维奇,竟拉上了霍桑,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可思议,随着他娓娓道来,我也渐渐感受到了两者的共通点。不过,通过比较我竟然进入了霍桑的世界,过去尽管读过他的《红字》,但从来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如今余华的解读使我突然对过去读的书产生了新的了解。我也看出余华对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的比较是非常得意的,一连写了三篇,包括《第七交响乐》和《红字》的比较。
余华写乐曲中的灵感作用,写词与曲的制约与协调,写用旋律来描摹色彩,等等等等。余华用别只眼看音乐,看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感觉。我有种感觉,他哪里是在写音乐,分明是拿音乐来表达他小说写作的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