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宏杰,出生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冠桥教育创始人兼总裁,美国留学专家,励志作家。曾就读于北京两所大学,工科转文科,大学时代开始出版小说,至今有二十多部著作问世,被誉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其中长篇留学著作《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留学欧美启示录》、《留学哈佛成功录》激励过很多人走上留学美国之路,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成电视剧《中国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自1999年开始从事美国留学咨询,2008年在北京创办冠桥教育,主攻美国名校申请和留学英语培训,2014年在深圳设立分部。作者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美国留学咨询资深人士,十年来一直坚持在第一线做留学咨询,帮助过许多中国学生上美国名校。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美国留学专家、冠桥教育创始人张宏杰十年来积累的美国留学咨询经验结晶,是一部权威的如何申请美国名校及奖学金的留学指南。
作者张宏杰自1999年开始从事美国留学咨询,后创办冠桥教育机构,帮助过上千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名牌大学深造,掌握第一手留学申请成功经验,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作者对每个申请环节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从留学规划到出国英语培训,从选校到准备Essay、PS、推荐信,从套瓷、网申、面试到签证……还包括美国名校录取标准、奖学金信息、大量留学申请资料、珍贵的PS原文等等。
提倡精英留学上美国名校,书中大量的案例告诉人们留学成功的秘诀:只要有百分之百的决心,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还有科学、独到的申请策略,你就可以上美国名校!本书对如何申请美国名校及奖学金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诸多申请策略。
本书对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很多忠告,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输在时间上!”不管起步有多低,只要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准备,一切都来得及!
目录:
自序:追求最好的大学教育/张宏杰
序言:在美国大学能学到什么/哈佛朱琳
第一章 为什么选择留学美国
一、中国人一百多年的留学史
二、出国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选择留学美国的理由
第二章 美国名校本科申请攻略
一、了解美国大学本科教育
1、美国留学优势
2、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简介
3、美国本科精英大学类别
二、为何选择去美国读本科
三、美国本科名校的录取要求
四、美国大学本科申请入学考试
1、TOELF考试
2、IELTS考试
3、SAT考试
4、ACT考试
5、AP考试
五、美国本科录取形式
六、如何选择学校与专业
七、怎样准备申请材料
八、申请短文(Essay)怎么写
九、如何准备面试和定校
十、美国本科留学时间规划
第三章 美国名校本科转学攻略
一、本科转学需要准备什么
二、本科转学与新生入学的区别
三、本科转学需要注意什么
第四章 美国名校研究生申请攻略
一、留学申请靠自己还是靠别人
二、申请成功取决于什么
三、申请必须知道的基本常识
1、申请去美国留学的一般步骤
2、申请需要准备的具体材料
3、申请的各项费用和学位
4、申请前期的准备
5、申请需要的考试
四、个人定位和选择学校
1、如何制定申请策略
2、如何查阅学校和专业信息
3、如何选择申请的学校
4、选校的成功经验
五、留美申请的书面材料
1、个人陈述(PS)的写作
2、留美学生写PS的心得体会
3、需要什么样的推荐信
4、简历的写作
5、美国名校申请成功的PS
六、网上申请和邮寄材料
七、套瓷和面试
八、录取流程与奖学金申请
九、如何答复学校的录取通知
十、收到offer的经历
十一、美国留学F1签证
十二、办理出国手续
第五章 美国名校研究生申请成功案例
一、申请哈佛案例
从迷茫到追求真理
二、申请普林斯顿案例
坚持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
三、申请斯坦福案例
改变人生轨迹的一次选择
四、申请伯克利案例
不知道明天的黎明是什么样子
五、申请康奈尔案例
超越了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
六、申请美国大学商学院总结
七、申请斯坦福大学全奖总结
八、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全奖总结
九、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总结
第六章 美国留学费用及奖学金申请
一、如何应对美国大学高昂学费及生活费
二、美国大学奖学金种类
三、美国常春藤大学奖学金情况
附录一:2013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附录二:2013年US-NEWS美国文理学院排名
附录三:2013年US-NEWS美国大学商学院排名
附录四:美国大学热门专业排名
后记: 我为什么要创办冠桥教育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第一章 为什么选择留学美国
一、中国人一百多年的留学史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里,有一个中国人的肖像与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一起并排悬挂着;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水道上,这个中国人的名字镌刻在上面……他是谁呢?他就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1847年1月5日,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跟随布朗牧师坐船由香港起航,过好望角,进大西洋,驶向美国东海岸……用今天准备出国留学的人的话来说,真的是“飞跃重洋”啊!到美国三年后,容闳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冬,容闳学成回国,回到阔别多年依然充满战乱、贫穷和愚昧的祖国。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最后一年就初步想好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坚信下一代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接受他受到过的西方大学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可以说,他是带着这个梦想回来的,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奋斗了整整一生。可以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1863年,容闳结识了曾国藩,多次游说这位当时在清朝政府中最有权势也最有远见的高官来实施他的留学生派遣计划。1870年,曾国藩终于被容闳说服,决定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
在清朝末期以前的数千年中,中华帝国一直以其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吸引着众多邻国学子们前来求学,尤其以汉朝和唐朝为盛,而从来没有派遣过大量学生前往他国留学。但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大败,再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大沽、占天津、进北京,一路烧杀掠夺,大清帝国早已变得面目疮痍,民不聊生。万般无柰之下,一直做着自己千秋大梦的清政府终于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议,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千古未有的留洋运动。
中国人原本的留学目的是:“以他人之长,补我所不足,庶令吾国古文明,得新生机而益发扬光大,为神州造一新旧泯合之新文明。”容闳毕业于耶鲁,他说:“与其说以自己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而自豪,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第一个毕业于西洋大学的中国人而痛楚。”
当时整个留学计划分四年进行,每年选30名12岁到15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留学期限为15年。15年后,每年分30名回国。容闳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他负责招选第一批幼童。官费留学相当于现在的公派留学,是不用自己掏钱的,这样的机会在现在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可在当年,出国留学如同去南极探险一样充满冒险性,生死难料,报名的人很少。内地招生不足,大部分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沿海地区招的,第一批赴美的30名幼童中有25人来自广东。
1872年8月12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幼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这艘载着30名中国幼童的轮船乘风破浪,穿越无边无际的大洋,驶向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派留学就这样开始了。在清朝洋务派的斡旋下,从1872年到1875年,一共有120名官派留学生(幼童)分四次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主攻“西技”,其中有年仅12岁的詹天佑,他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之一,1872年抵达美国,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接着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回国后他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两年之后,近百名中国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主攻“西战”,其中有刘步蟾,回国后在北洋水师任镇北炮舰舰长,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最后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晚清时期的留学生中,比较有名的还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他也是个翻译家,1877年(光绪三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在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1881年,保守派压倒了洋务派,清政府撤回了全部留美学生,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最终在1881年半途夭折。这些被召回的“留美幼童”却并未有辱使命,他们几乎参与了清末民初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人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佼佼者。其中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当年的“留美幼童”70%来自广东,18%是江苏人,剩下的来自浙江、安徽、福建和山西等省份。每个幼童都是大清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要相貌好,品行好,天资聪慧,而且连姓名也有要求,必须大气。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人留学的先河。当时计划是留学十五年,而且是政府出钱,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有无数中国人报名,但是在150年前的清朝末期,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远的美利坚合众国去,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孩子能不能回来。今天,很多有钱的中国父母把自己十多岁的孩子送到欧美去留学,是自己掏钱,于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小留学生”,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清朝末期的留学潮可以说是出于学技术,应用色彩很浓。到了民国时期出现的留学潮,则是为了追求社会美好的理念。1915年,知识界的李石曾(1902年留法)、蔡元培(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法国里昂和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收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中国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就是在那个时候赴法留学的。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当中,除了杰出领导人邓小平外,赴法勤工俭学的还有周恩来、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和严济慈等;赴苏留学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等。那些留法和留苏的学生们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最后成为这场战斗中的先锋和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对留学生极为重视,比如运用外交手段将诸如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知识人才引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归国留学生在科技、教育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在这批归国的科学家的带领奋斗下,才有中国的“两弹一星”!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两弹一星”要晚很多年才会被研发出来。
事实证明,那一时期留学欧洲或留学苏联的中国青年,后来大部分成为新中国各个邻域的奠基人,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值得今天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学习。
历史的车轮驶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时代,杰出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作出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批示后,中国迎来了最大的一次留学热潮。这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西方的对立还严重存在,留学生大多是经过严格挑选后公派出去的,他们几乎都是公费生,绝大部分是访问学者,少部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许多访问学者来说,出国留学是一项组织安排,他们都很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他们大多必须经过考场上的竞争,他们最后能被选上,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高考或研究生考试的成绩优异,特别是外语成绩很好。
80年代初,出国留学仍然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一些幸运的名牌大学高材生的事情,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出国梦”的。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并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放开自费留学的政策后,出国留学的渠道随之增多了,比如校际交流、地方集资、部门公派和自行联系等等,立即引起“出国热”在全国升温,这一阶段首先形成的是留美热。据统计,在1984年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去美国留学。
在80年代中后期,出国热继续升温,自费留学和单位公派留学的规模迅速扩大。紧跟“留美热”的是留日热,留加热,还有后来的留澳热,留英热……1983年,自费留学人数仅有一千多;三年后的1986年,自费留学的人数达到一万多人,猛增十倍;到了1987年,自费留学的人数骤然突破十万大关……这一阶段的出国留学人员可谓是鱼龙混杂,自费留学成为不少人出国打工挣钱或移民定居他国的捷径。
在1980年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潮中,有两个人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榜样,一个是张朝阳”,一个是李彦宏。
1986年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6年在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创建的互联网公司;1998年2月,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张朝阳任公司CEO;2000年7月12日张朝阳带领搜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搜狐从一个圈内知名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品牌,张朝阳任公司CEO至今。
出身北大的李彦宏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他在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91年毕业,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彦宏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统计者。1996年,因发明全球第二代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超链分析”、在美获得专利;1998年,根据硅谷工作及生活经验,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2000年初,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李彦宏荣膺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6年9月,在胡润IT富豪榜中,李彦宏名列第十。
可以说,张朝阳和李彦宏是1980年后出国留学的杰出代表,他俩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目前,中国科学院81%的院士、中国工程院54%的院士、“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72%的首席科学家,均为留学归国人员。时至今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其中大学留学生的比例占到了全球总数的14%,达到了35万。
150年前,有了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先河;150年后的今年,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怀着梦想飞跃重洋……
推荐语:
很多人不知道出国留学是怎么样的,所以没有走留学这条路;如果人们都知道出国留学是怎么回事,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走留学这条路。提倡精英留学上美国名校,书中大量的案例告诉人们留学成功的秘诀:只要有百分之百的决心,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还有科学、独到的申请策略,你就可以上美国名校!本书对如何申请美国名校及奖学金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诸多申请策略。
前言、序、后记
自序:
追求最好的大学教育
我一手创办的冠桥教育机构就在清华大学东门的清华大学科技园,我经常给我的学生们上励志课,对于准备去美国大学读本科的高中生,我推开8楼教室窗户指着窗外的清华校园对他们说:“你们想上比清华更好的大学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我接着说:“那么你们要到美国去上大学,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都比清华强,从现在开始,你们就为去美国留学而奋斗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有44万名中国公民在国外留学,美国和英国是最受欢迎的两个目的地。现在,中国每年向美国输出将近20万名学生,是2000年的近4倍。在美国,平均每4名外国留学生,就有1人来自中国。
为什么要留学?大家都说:“牛人都会选择飞跃!”这里的“飞跃”仅仅是指以个人的能力(才力或财力)出国留学,并不包括偷渡、移民、避难、劳务输出、F-2、公派出国求学或者工作,更不包括公款或私款出国旅游兼考察。
从最近三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人数可以看出来,这股留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低龄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以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一般是出国读硕士或者博士的本科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加入了这股出国热潮。
2010年,根据每年由国际教育协会(IIE)与美国国务院教育及文化局合作发布的开放门户(Open Doors)报告, 2009年至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中国学生人数从98235增至127628,比上年增加29.9%,中国首次在领先来源国中位居第一。该报告是在美国国务部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的支持下,由国际教育协会(IIE)所发表的年度国际学术流动性报告。
2010年的开放门户报告显示,在2009年至2010年学年中,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国际学生总数增加了3%至690923人。这代表了一个创纪录的在美国际学生人数。今年的增长主要由30%的在美华人在校生的增长所驱动,达到将近12.8万的学生总数,超过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8%,使中国成为领先的派出国。来自印度的学生增加了2%,接近10.5万名。印度学生占所有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的15%。
据位于纽约的国际教育学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伦E·古德曼说:“美国继续吸收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国际学生。”国际教育学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兰·古德曼说:“美国与国际学生在美国课堂的积极参与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技能,这些技能将使他们跨文化和跨边界合作以应对未来全球共同的挑战。”
2011年,根据每年由国际教育协会(IIE)与美国国务院教育及文化局合作发布的开放门户(Open Doors)报告,美国学院和大学中的国际学生数量在2010/11学年增长了5%,达到723277人。这代表着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数量达到一个创纪录的高水平。这是开放门户数据中的国际学生总数连续第五年增长,现在在美国学院和大学学习的国际学生比十年前增加了32%。
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增长,特别在大学水平,占去年增长量的很大一部分。中国学生总共增加了23.3%,大学水平的学生增加了43%。
“因为我们学院和大学的卓越性和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学生正选择在美国学习,”助理国务卿(R)安•斯托克说,“在国外学习的年轻人会获得为21世纪的挑战创造解决方案所必要的全球技能。反过来,国际学生使我们的院校和社区全球化。”
“在吸引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并使美国学生准备好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上,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独占鳌头,这是个正面消息,”国际教育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伦•古德曼说,“双向教育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商务和文化联系。”
在美国入学的中国学生增长到总共约158000名学生,占国际学生总人数的约22%,使中国连续两年成为输送学生最多的国家。来自印度的学生,美国的第二大国际人群,减少了1%,降到约104000人。韩国是第三大的来源国,有73000多人,增加了2%,构成总数的10%。
这三大输送国——中国、印度和韩国 ,一起构成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入学总数的将近一半(46%)。加拿大、台湾、沙特阿拉伯和日本每国占国际学生总人数的约3%到4%,前七位的来源国构成总数的约60%。
大学(念本科)水平的国际学生入学数达到291439人,增长了6%,该增长使大学水平国际学生数量更加接近研究生水平国际学生的数量296574人。研究生、大学水平的国际学生比例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波动。2000年1月,大学水平的国际学生更多,但在2001年2月该情况被逆转,从此之后研究生国际学生入学数一直高于大学水平。今年,这个差距有所缩短,与此前一年研究生比大学生多约20000人相比,2010年11月研究生只多近5000人。非学位项目中的国际学生总数,包括短期项目和英语学习,增加了8%,达到59000人以上。
2012年,根据每年由国际教育协会(IIE)与美国国务院教育及文化局合作发布的开放门户(Open Doors)报告,2011/12年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增加到194029,比前一年增加了23%,这也说明中国在所有派遣学生赴美国的国家中仍排第一位。
2012年的开放门户报告显示,2011/12学年,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国际学生总数增加了6%,达到764495人。这标志着美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国际学生入学率的强劲增长,显示国际学生(及家长)继续相信美国学位是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一项良好投资, IIE对正考虑赴国外学习的海外学生的近期调查更加肯定了这一发现。
2011/12年度的这项数据标志着,“开放门户”已经连续第六年报道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学生总数增加。与十年前相比,就读于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国际学生增加了31%。“新”国际学生(2012年秋季第一次入学美国学院或大学的学生)数量的类似增加,表示这一增长趋势还在继续。2011年新入学率比前一年增长了7%。尽管有这种强劲的增长,国际学生仍占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到4%。
这一增长主要是由来自中国学生数量的可观增长驱动的,特别是在本科阶段。中国学生入学总人数增加了23%,本科阶段增加了31%。来自沙特阿拉伯本科生的大幅增加,由沙特政府奖学金资助,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12年来首次在美国留学的国际本科生数量已经超过国际研究生。
在美国学习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对美国经济产生积极的经济影响,他们还为美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做出贡献,并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国际视野,帮助美国本科生为全球职业生涯做准备,并往往带来长期的业务关系和经济利益。
美国大使馆高级文化事务官员耿欣(Lisa Heller)说,“美国,以其世界级的学院、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的学生而感到自豪。我们很荣幸有这么多中国学生把美国作为其在中国境外教育的首选目的地。我们把中国学生在美国校园的存在视为对我们两个社会友谊的投资。因此,当中国学生来到美国学习,它们不仅丰富他们的教育和职业前景,他们也加强我们两国间友谊的纽带。”
“今天的青年是明天的领袖,”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部长安•斯托克说,“国际教育在美国和全世界新兴领导人之间建立牢固持久的关系。学生们带着新视角和全球性技能组合回到家乡,这将使他们能够建立更加繁荣稳定的社会。”
“学术和智力交流助推创新的步伐,并为下一代人当全球公民做准备,”IIE的古德门博士说,“今天的学生将成为未来企业和政府领导人,他们的国际经验将让他们能够建立一个繁荣和更和平的世界。”
沿着前人的足迹,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走留学美国之路,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一年赴美留学的人数将会达到50万人以上。
在大学里,很多人都梦想着要飞跃,出国留学成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所有选择之最佳,一位北大女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一个多世纪前就有脑后勺留着辫子的幼童跋涉重洋(现在可以直接飞跃了,进步多大啊),而如今选择飞跃的也似乎都是最有远见卓识的国人,当然,并不清楚他们每个人的路是否好走,是否可以回到故乡?记得在未名BBS上曾注意到一个签名档“孩儿立志出湘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很是震撼,道理却是相似的。最重要的,如《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想清楚了,飞与不飞都是一样的。
对于过去,飞跃意味着放弃国内选择的机会成本;
对于现在,飞跃意味着数年之后再数年的寒窗与孤独;
对于未来,飞跃则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人却步又让人迷恋的不确定性!
多年前我写的那本关于出国留学的纪实作品《寄托的一代》出版后,有一位大连女读者看了《寄托的一代》深受影响,辞掉工作,一个人跑到北京来学英语,准备出国,她跟我打电话说:“如果有一天我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那么在首都机场上飞机之前我会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我成功了,我谢谢你,因为是你的那本书让我选择了这条路;如果我失败了,那么我要把你忘掉,因为是你的那本书让我放弃了原来安稳的生活……”我当时无言以对,想不到自己的书会改变她的生活。
我的另一本关于出国留学的纪实作品《哈佛主义》出版后,一位浙江的大一新生来信说:“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很麻木,也许很多的大一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我是幸运的,因为就在那时我发现了你的书《哈佛主义》,看到了北大清华那群人的目标、理想、奋斗历程……发现自己真的好渺小,原来自己忧虑的事情简直就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于是振奋精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一位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的大三女生来信说:“这几天我正在看你的一本书《哈佛主义》,看了之后我很激动,很受鼓舞,所以突然间很冲动地想给你写封邮件。你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唤醒中国年轻一代的精英意识,我想在这点上你做到了,起码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在读大三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震撼。你说这本书里的每个主人公的故事都让你心灵激荡,同样的,他们的故事也感染着我,我现在已经上大三了,自从上大三后我一直很迷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摇摆不定,我想很多年轻人刚进大学时都有满腔热情,有梦想,但到了大三大四恐怕就越来越少有梦想了,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现实。我也遇到这种问题,但我心灵深处一直有一个梦想,我不想轻易放弃。虽然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把它给遗忘了,但是当我看了你这本书后我又把它找回来了,所以我很感激你,你让我又找回了我的梦想,并通过你书中的那些鼓舞人心的故事给了我寻梦的勇气。谢谢你!真的。”
一位安徽的大学生来信说:“在图书馆无意间晃悠,在一排排书架里徘徊,偶然间看到你的大作《哈佛主义》,我当时毫不犹豫就借了这本书,可能最初是哈佛的字眼强烈吸引了我。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多的是激动!似乎在看到他们的成功时,我那个美丽的梦想也复苏了…… ”
一位大学女生来信说:“看了你的书,我真的好激动好激动!有好多话想对你说,可是又不知说什么……你的书《哈佛主义》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突然觉得我活得很没有意思,真的!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想做精英,可是现在我离我的梦想很远很远了……我现在只是一名专科生……毫无激情地活着……看了你的书后,我原本如死水般的心海被激起了惊涛骇浪,再也不能平静!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去实现我的梦想,但我起码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人是应该有一点追求的,对吗?我曾经好长时间迷失了自己,是你敲响了我的警钟,让我找回了我自己。谢谢你,宏杰大哥!我想以后我不会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早一些看到你的书 ,我现在就不会是这样子的,可是我认识你好晚啊,但我还是认识你了!谢谢你!我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成功,但我会努力的!”
一位西安的大一女生来信说:“亲爱的朋友,您好!刚刚看完你的《哈佛主义》,觉得里面的人都太优秀了,属于那种精英类型,觉得和他们相比我们都应该去跳楼。我是一名大一新生,说实在的很迷茫,猝然有了那么大把的时间,有点不知所措了。以前是天天围着高考转,结果转进了一所重点大学,可是进来之后就没有目标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还有一点自卑,觉得有那么多人都那么优秀,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半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审视一下自己,觉得很心痛,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几乎是没做成什么事。过年回家想了很多,想我的大学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要不要谈恋爱?怎么让自己很快乐……很多很多。当我一个人站在机场大厅时,我就想:如果我乘坐的这一班飞机是飞往海外的,那我会是什么心情?之后就很难过了……”
收到这些读者的来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很想告诉那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帮他们找到人生方向,告诉他们往哪儿走……有很多年轻人走上了出国留学这条路,这条路究竟是怎样的呢?又要怎么走呢?想到这些,我创作了这本书《留学,我们一起去美国》,这是一本告诉人们怎么申请到美国名校的留学指导书,也是一部催人奋斗的青春励志书!对书中拿到offer的申请者来说,结果是最优的,已经实现了飞跃梦想,在他们的后面,又有一批人追赶着他们的脚步……走出国留学这条路的人不会感到孤单,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同路人,而且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需要前人的成功经验,需要前进的动力,也许这本书里的申请成功者会帮他们指明方向,给他们带来榜样的力量。
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最后超越自我。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更好的大学教育是明智的选择。出国留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途径,美国是世界上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中美国大学就占据了五十多所,留学美国无疑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途径。
不管是去美国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应该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学生和家长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
上美国名校,坚持精英留学,追求卓越与成功!
什么是成功?敢于追求卓越,让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这就是成功。
张宏杰
2013年7月于北京
序言:
在美国大学能学到什么
初捧此书,你或将有这样的疑惑:留学美国,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流行风潮盛行的今天,留学是一种盲目的追风?还是一种散发着理性智慧的正确规划?
前不久在深圳卫视与乐嘉老师的谈话节目中,我也曾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每一个走在留学道路上的同路人,也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思考。但在回答一切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端正一个概念。那就是,留学不等于留好学。一个用金钱而非自身努力堆砌出来的二三流学校的文凭,是与那些美英国家如数家珍般的世界一流名校的毕业证书所记录的昨天与昭示的明天无可相提并论的。
“昔孟母,择邻处。”我们今天谈到留学,谈到有意义的留学,就是要把目光和精力锁定在名校。只有这样的一流院校对孩子今天和明天的成长才具有最为积极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无论从它的卓越的教育体系、雄厚的师资、严谨的学术精神、勤勉的学习氛围,还是优异的学生群体而言。此外也要意识到,地域会间接影响留学的效果。举例来说,一所身处纽约的大学必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城市的商业氛围也会对学习商科的学生有所熏陶;反之,地处偏僻的大学其环境更显田园化的静谧恬适,适合内向安静的学生静下心钻研学术。
如何正确择校,正确选择地区与城市,正确规划适合自己的留学之路,成为了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张宏杰这本书不仅详细而全面地指出了留学申请的技巧与机要,同时更为难得的是,作者重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规划之道,以指点迷津。只有有目标、有规划、有标准的留学之路,才可以有所谓成功。
那么,留学美国名校,孩子究竟能学到些什么?留学之路,将对孩子的人生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现身说法来看,首先,美国的大学教育同时兼顾了通才教育的广度和专业教育的深度。何所谓广度?我们的高考迫使孩子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便有了未来专业的定向,无论这定向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适合与否。而美国名校的本科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用大一大二的两年时间,充分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文化,在进入大三,学生个人知识羽翼相对丰满、个人心理相对成熟后,才会结合个人的条件与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选定专业,深入学习。而专业选定后,并非无悔改之路可寻。美国大学专业之间的旋转门相通,专业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需要的变化而调整调换,只要将所需学分修满,即可毕业。
在美国,一个文科生可以转理科,一个理科生当然也可以从文科,并不存在国内大学教育专业设置间的条条框框或壁垒瓶颈。而对于通才教育这一理念的落实,美国名校与国内大学在教学方式上也大相径庭。国内很多大学所谓的通选课与公选课,基本是一些无关痛痒、混混即可的课程,大多落于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而授课教师也通常不会是院校主力——主力师资纷纷被留在了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学上。在美国,即使在哈佛这样的顶尖名校,很多最具盛名的教授,甚至诺贝尔奖得主的课程,都被纳入了通才教育体系,对全校学生开放。其实这也为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前,提供了一个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精髓的重要渠道与参考。此所谓“广”也。
至于“深”度,对于专业课而言,虽然在美国,学生每学期仅修四五门课,最多六门,但学生都会有时间不够用的体会。相比国内,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府里可以一学期修十几门课,并且努力之下,还可以门门均优。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名校里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何在?在于课程的深度大相径庭。在国内念书,把课本读完,便可安心应试。但在美国的一流学府里,取代课本的,是无数相关的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案例、问题、课后习作与讨论。想学懂一个问题,就要不断地挖掘、再挖掘,深入、再深入。一周学生平均的书籍阅读量达到十到三十本,却显得司空见惯。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里,在凌晨夜深,也总是人头攒动,不见空位。也许这样的比较并不过分:在国内的大学里学一百门课,也许最后记住的只有几门;而在美国的名校里只读了十几门课,却可以门门受益。此所谓“深”也。
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的2013 APEC工商领导人高峰论坛上,“创新更多来自东方还是西方”的问题一度成为了会议中热议的焦点。当时主持人问在场所有人:“有谁认为创新更多地来自于西方?”坐在代表席中的我,清楚地看到了很多高高举起的手。而之后的观点陈述与讨论,无关民族骄傲或是盲目媚外,却更像是一场客观地自省、反思与借鉴。在强调与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雄厚文化和济济人才之后,在谈了昨天、今天、甚至明天之后,我们都回避不了东西方在创新制度上确实存在的差距,尤其是教育制度,以及对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激励机制上存在着的并不算小的距离。
而这距离究竟差在哪里?概括而言,美国教育重思考,中国教育重书本。古人早已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而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鱼”便是前人留下的书本与知识,而“渔”指的则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观能动性,这才是教育精髓之所在。
“那些教育孩子的人总要比生育他们的人更值得人尊敬,因为生育者只给了他们生命,而教育者却教会了他们生活的方式与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三百年前如是说。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用“生活的方式与艺术”一词集中点明了西方教育从古至今传承的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现行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步走到了一个瓶颈,其种种对孩子个人发展的制约与弊端愈日突显。经历过应试教育鼎盛时期洗礼的70后与80后,应是最有感触的两代人。从小学到高中,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每日的课业、背书、习作,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应试与高分。即便在北大这样的氛围里,死啃书本也曾是我们这一代人每日必修的功课。我们也许还不曾联想过“机器人”与“人”的区别:一个是一味听从指令、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另一个有着独立大脑和思辨、判断及行为能力的个体,才能称之为“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好比我们也许还不曾清楚地思考过“活着”与“生活”之间的差别。
美国名校的教育体系,跳出了课本与书本的局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思,而后动。正,而后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人生有益的思维方式。课本、教材在这样的学府课堂上里极为少见,通常只有教授给出的教学提纲,参考与推荐书目,以及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与目标为自己制定的阅读和学习计划。美国大学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往往让人瞠目结舌,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共有超过70座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总藏书超过1700万卷,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著作集藏地。此外,学校传统讲授的授课方式也多被案例讨论与课堂交流所替代。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资料,以便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平时成绩占到期末总成绩至少一半以上的比重,而作业和考试却成了配角。为了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而非死记硬背,哈佛大学的考试多见一种英文叫做cheat sheet的“作弊纸”,允许学生写下任何记不牢的公式或概念,然后带进考场,甚至带计算器也是允许的。
知识是相通的。美国重思考的教育方式,和通才教育的基础性平台,从一个侧面积极推动着学生去理解知识间的相通性。抛砖引玉之下,使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经常见到学习电子工程的学生,用电流电势等理论解释复杂的金融市场现象;或者哲学系的学生,对物理最为玄秘的量子理论侃侃而谈。
其三,美国的大学教育更注重不断地认识与挖掘自我的潜能。
美国教育家艾伦·布鲁姆(Allan D. Bloom)对此曾这样高度概括:“对于一个十几岁初次离家、行将踏上教育征程的青少年来说……他将有四年的时间去自由地发现自己……他必须了解,在以往他所知道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如果他的选择不仅限于那些当时流行的或者是职业发展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关注那些能够使他自身全面发展的选择……那么他可以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一切,去关照和思索自己的种种选择。”
“Know Thyself”(认清自己)是西方教育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认识并挖掘自身,是一切智慧的开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向哪里去,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美国教育,充分留给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与学习方案的空间,没有人强迫你选课、选专业,也不会有人随意将你贴上标签。自己是谁,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是学生必须学会独立面对和思考的人生命题。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罗伯特·哈金斯(Robert Hutchins)所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年轻一代学会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长河中,不断地自觉地自我学习、自我进取。”
其四,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美国学术的开放性、治学的谦卑与严谨,以及对创新与挑战权威的鼓励。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思辨与行动力。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高低与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与社会的激励机制与文化传统正相关。中国传统尊崇等级与权威,而美国文化却推崇平等,鼓励挑战权威。在我参加的2009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博士在毕业致辞中问台下毕业生:“知道我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么?”众人纷纷脱口说:“严谨!”或者说:“奋斗!”或者说:“坚持!”“通通都不是,”他接着说,“秘诀只有一个:不盲信权威。写在书里的,前人说过的,课堂上学的,不一定都对。万事在接受之前,多打上几个问号。”这让我联想到,在美国考试,如果你答对了,但你只答出了课堂上所讲的东西,你的分数只会是B;而只有当你提出了新的想法或不同的问题与见解时,你才能达到A。并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盛产死读书、读死书的所谓“乖孩子”,以及学术权威的追随者;而在美国教育文化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引领科技进步的学者与科学家,以及众多的领袖型人才。
此外,美国大学也非常注重对个人行为处事德行的培养。在紧张的学业压力下,学生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处事心态和乐观的进取精神,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同时在压力之下,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的体魄,也变得重要起来。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学生都加入了美国人健康运动的行列:长跑,骑行,远足,登山……直到运动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便是学校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很多时候,课后学生要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对课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而很多课堂作业也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要扭转“一人是龙,三人是虫”的局面,学会合作是关键。学校希望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时间、资源与能力都相对有限,只有通过寻求协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出无限的可能。而这种合作意识与沟通协作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会问:何谓美国大学的精英教育?而美国大学的精英教育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借用西方《圣经》里的一句原话来形容美国一流名校的治学理念:“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直接按字面理解,意思便是“你们(学生)是世界上的盐”。“盐”字,包含了极深的隐喻。盐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的必需品。它有味道,能防腐,亦能除污。引申来讲,这句话道出了学校对学生的希望,对学生们在未来应起到的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期许。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新鲜血液,要去帮助净化这个世界并使之和谐,并给社会带来更为新鲜健康的风气;要积极地做事,而不是对周围之事听之任之。因为盐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物品,尤其在犹太文化中更是如此。美国名校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与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便是精英教育的出发点。
精英教育无处不散发着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特色。首先,它跳出了课本与书本的局限,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的行动力。
我是在2007年去美国就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政府管理硕士(MPP),在美国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哈佛还是麻省理工的任何一门课上,我都不曾见过课本、教材的影子,只有教授给出的教学提纲,参考与推荐书目,以及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与目标为自己制定的阅读和学习计划。
万事以德为先,厚德载物。亚里士多德曾这样阐述他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若只训练头脑而不指引心灵,教育本身将毫无意义。”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为所在的社区甚至社会无偿奉献服务过的人,是不会被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的。有脑,并不等同于有德。而美国大学更认可那些对人有爱心、对世界有关心、对公益事业有热心的学生,更认可那些肯付出、肯奉献、有社会正能量的学生。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个以自私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学生,即使日后取得再大的学术成果,其结果也往往会被钱权私心所利用。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融入了美国教育的点滴。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不在于盲从前人,而重视引发思考;不鼓励一味批判,而倡导寻找答案。
走进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大门,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问国家和社会能给你什么?先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每人手捧一颗地球,寓意着胸怀世界的眼界与胸襟。这样的豪迈,也许只有在哈佛这样的学校里才可以感受得到。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篇美国教育评论,文中提到:“享有特权而没有发挥出力量的人一文不值,受过教育而没有发挥出社会影响力的人也同样一文不值。”一个精英的优秀应该体现在一种高尚的、有影响力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中国的教育模式。在知识积累的过程阶段,它为孩子所打下的基础是最为坚实而牢靠的。更何况,素质教育也在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如选修课的开展,以及梦想中心的梦想课程也逐步走入了校园。只是在大学教育的改革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果知识是对思想的解放,那么教育应当是对人性的解放。留学,学到的不应该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而是大千世界里,作为一个人本应活出的更高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也许并不一定可以直接用金钱或物质去量化,也许更多的是以梦想、信念、幸福感、成就感等多元的正能量体现出来。如果希望是正在觉醒的梦,那么有希望就该有梦想;筑梦,才会成功并感到幸福。如果你的心中,还存有那么点儿温暖和热量,那么趁着还年轻,趁着一切还输得起的时候,为自己选一片蓝天,勇敢地张开生命的翅膀,放飞梦想,让人生在广阔的浩瀚中翱翔……
认识本书作者宏杰,八载已过。其对留学教育的洞察,以及在案例研究上所下的苦功,依然历历在目。愿本书可以成为一本实用留学指南,为留学路上的同道中人点拨一二,照明前路。
朱琳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09级硕士
2013年7月26日
后记:我为什么要创办冠桥教育
刚开始,如果不是因为不断有家长看了我的留学著作后找我咨询留学的事情,我想自己是不会创办冠桥教育机构的,几年来个中辛苦,惟有寸心方知。因为是服务行业,所以来咨询的什么样的家长都有:有很好合作的,让我很感动的;也有不好合作的,甚至不讲理的……所以,做这个行业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快乐,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因为我的帮助改变了命运……
身为冠桥创始人,我带领精英留学团队,坚持亲自负责每个学生的申请,由于亲力亲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不能负责太多学生,我每年负责申请的VIP学生只有几十位,参加托福、SAT培训的学生也只有一百多位。我从一开始就把冠桥定位为走高端路线的精品店,不是大机构那种流水线的超市。
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留学咨询行业,不管平时多累,我心里想的是这些追求上进的孩子们,他们都很可爱,甚至天真无暇,我愿意帮助他们。
当年我在北京上过两所大学,学校差距很大,深切体会到一所好大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是多么重要!自2006年美国签证政策放开以后,去美国上本科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去美国读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而在过去,去美国留学一般是指去美国大学读博士——这个群体基本上是中国前10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想而知,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变,去美国留学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有机会去美国接受更好的大学教育。
申请美国名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有经验有责任感的咨询顾问来帮助学生完成。特别是申请美国本科,几乎百分之百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帮助,靠自己申请成功的是有,但人数绝对不会超过千分之一!留学申请永远是在跟比自己优秀的人在竞争,别人都在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帮助,如果自己不找,那么就不是公平竞争。想上美国名校,培训需要名师,申请也需要名师!每年一到夏天,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出国培训和留学申请机构聚集地)区域,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学生纷纷来到这里,从一家机构走到另一家机构:咨询,比较,报名……
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失望,导致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去上大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2012年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共约20万人,其中去读本科的学生约6万人,而每年增长率是25%以上,我想不出三年,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要超过10万人。当然,这个数字跟每年参加高考的九百多万学生相比,还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中国高中毕业生的基数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留学这条路,每年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人潮将会越来越壮观!
去美国留学已经是一种潮流,冠桥教育一直推崇精英留学,鼓励学生去美国名校读书,而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去什么不入流的大学。至于将来回不回国因人而异,也不管将来干什么,在30岁前接受最好的教育,这肯定没错,这也是一种信念,能够坚持信念和超越自我的人,总有一天会成功。
酷热的暑假即将结束,北京的初秋有了一点点凉意,参加出国英语培训的准留学生们很快迎来一年一度的“申请季”,送走了最后一个去纽约大学的学生后,稍作休息,我又要开始新的一季的学生申请……曾经陪伴过一季又一季的学生,相处久了还是有感情的,有时在办公室休息一下喝茶的时候,望着窗外,情不自禁会想起已经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学生们……他们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康奈尔大学、UCLA、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很多很多,想起他们一个个可爱的脸庞,想起某个女生在我面前拍桌子,想起某个男生在我面前摔手机,想起两个女生一起撞坏教室的木门,想起某个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在我面前哭诉,想起黎明时分自己亲自开车送准备去香港考SAT的学生去首都机场……原来,留学咨询和留学培训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工作,而是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这些正在成长中还不是很懂事的孩子们,父母不在身边,更需要我多付出一份关爱,才对得住家长们的信任。
也许是因为太累,所以每年我都不想负责太多学生的留学申请,每接受一个学生就多了一份责任,需要用心去努力!从1999年做留学咨询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像我这么老资格的咨询师还在第一线上负责学生留学申请的,在中国屈指可数。冠桥教育每年也只能帮助一小部分学生做留学申请,把这一小部分学生的留学申请做到最好,这是我的办学理念。冠桥教育的留学申请主要是帮助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本科,帮助大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研究生,还有帮助初中生或者高中低年级学生申请美国高中……除了留学申请,冠桥教育还提供留学英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