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
“误解的对话”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书名,同时,也是全书视角的出发点和观念的总轴线。为阐明其意,作者特列一篇以这一书名为题的42页长文,做全书的“代序”。在域外的阐释学常识和海外学者引申的“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机制中,所谓“误解”,正是对理解的明辨,主体换位,背景变易,再现的认识对象不能不被“误”置、“误”解。在海外汉学和本土国学的对观中,这种相互误解不可避免。书中第一辑收两文,《“汉学”与“国学”》《试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与中国学术界之互动》。前为作者与台北“中研院”外籍学者何乏笔的对谈,探讨了“汉学”和“国学”各偏一隅的理据危机和学科困境,提出面向现实的主体和文化语境多元化的学术实践预设;后为史论,归集并重评了1920年代至1940年代初中德学术交流和学者往来,以及德国在华设立学术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的相关史实。第二辑收文7篇,除《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一篇外,其余6篇都是记述福兰阁(1863-1946)和傅吾康(1912-2007)这对德国汉学家父子的。他们父子在不同的时代里,同样都在中国生活过13年,同样都在国际汉学界声名卓著。对他们学术人生画卷的详实呈现,不仅具有深描德国汉学史个案的意味,更能显明作为学术的“汉学”和作为个人的汉学家,交互于客观和主观、总体和个性两端的生动、复杂情形。书中第三辑收文8篇,均为学人学理的个案评析,涉及荷兰汉学家许理和,德国汉学家罗哲海、白乐日、卫礼贤,以及曾在德留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熊伟、乔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