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书快递 >> 《心会痛,才算长大》

《心会痛,才算长大》

//m.zimplifyit.com 2015年06月21日13:26 作者:张智澜
作者:张智澜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书号:978-7-5063-8024-9
定价:29.00元

  内容介绍:

  作者张智澜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是2006年北京市高考文科探花,现服务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并被哈佛大学肯尼 迪学院录取为在线学生。全书由30多个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组成,展现了一个北大才女在基金工作、并同时准备赴哈佛求学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书中记录了作者初 入职场时的“成长之痛”,也见证了公益慈善背后复杂的人性:除了善意与关爱,也会有他人的不信任、不理解、乃至冷言冷语;监狱里特殊的“募捐”;还有当生 命受到威胁、当活着成为期盼所带来的冲击与震撼等等。抛除自己的偏见,学会心痛乃至悲悯,正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书中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对所 有的人都极具启示性意义。

  目录:

  卢新华序:心痛、悲悯与成长/001

  王振耀序:参与社会创新,丰富生命价值/006

  前  言/001

  第一篇  放下,为何如此艰难?

  上班头天,一记闷棍/002

  我的师傅“吾会捐”/010

  新人培训/017

  “智澜买粥”与聪明工作/026

  无疾而终的初次合作/035

  七步成诗/042

  不忘初心/051

  Gabe的奇异之旅/058

  50个被拒电话/066

  志愿者来得恰逢其时/074

  放下自我,用心做事/081

  第二篇  成长,就是不断重生

  打开一扇窗/090

  永不言弃/097

  小晴又站起来了/106

  我不是骗子/114

  否极泰来/122

  胜似亲人/130

  我要做她的监护人/138

  舍我其谁/146

  尼玛之光/154

  防人之心不该有/161

  第三篇  心痛,我们才算长大

  施的恭敬与受的尊严/172

  红艳艳的枸杞子/180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188

  独留拉萨/195

  关舟的篮球婚礼/203

  慈善的智慧/211

  田先生的眼泪/219

  我带徒弟了/227

  成为哈佛在线生/235

  后  记/243

  正文开篇5000字左右:

  舍我其谁

  一

  在我眼里,青春总是和无忧无虑联系在一起的。每天打开电视,媒体会告诉你90后的“新新人类”们多么青睐不拘一格,“个性”、“自由”、“快乐”才是他们的追求。就像刚满二十岁的大伟所说,如果弟弟没有生病,自己可能已经是一名摇滚歌手了。

  十八岁那年,大伟从职业高中毕业,一心追求摇滚梦想的他决定早点开始独立生活。刚过完生日,他就离开河南老家,启程去四川打工。白天开挖掘机维持生计,晚上四处寻找演出机会。身为摇滚乐队的主唱,大伟的人生才刚刚拉开精彩的序幕。

  然而很快,大伟的字典里就迎来一个新的关键词——“责任”。头一年父母不幸双双去世,留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弟、妹,成了孤儿。尽管奶奶没对大伟提出什么要求,但大伟心里总觉得自己的青春逍遥时光快到头了。

  一个月前,在河南老家,大伟一向体弱的弟弟小二突然腹痛,年迈的奶奶以为孩子吃坏了肚子。眼看村里的卫生员们都束手无策,奶奶急忙让堂叔带孩子去县医院就诊。拿到诊断证明,堂叔立刻给大伟打了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你的二弟得大病了,你赶紧回来!”

  急返家乡,等待大伟的是小二罹患肾功能衰竭、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的消息。回到破旧的村庄,生存的压力扑面而来。远离县城的这个小村庄是远近闻 名的“移民村”,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几年前,刘家一家老小搬离故土,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大伟的爸爸选择跑长途运输来改善生计。由于路况不熟,一场车祸 带走了这位四个孩子的父亲。天塌下来了!可谁知祸不单行,孩子们的妈妈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年逾六旬的奶奶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除了大伟在外,这几年,都 靠老人家来照顾其余的三个孙辈。

  小二病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大伟给我打来报案电话时,像个小学生一样用笔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直到看到《理赔帮助包》里丰富的图片,他才 稍稍感觉自己有信心帮弟弟收集齐理赔材料。他迷茫地问我,“张姐,你说哪里治肾病好?我上网查了好多医院,不知道选哪一个……”

  最终,大伟决定带小二赴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

  在医院里,医生说的专业术语让大伟听得一头雾水,除了一摞打印版的公益保险卡《理赔帮助包》和打工积攒下的一万元钱,他囊中空空如也。

  “大夫,你就告诉我,我弟弟多久能把病治好?”

  “从医学上讲,孩子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病人个体情况存在重大差异,目前还不好判断你弟弟未来的身体情况。但是,他还未满十岁,如果能及时进行治疗,他还有可能恢复身体机能。就看你能不能负担得起治疗费用了。”

  “能,我一定能!”一想到父母早逝,奶奶年迈,大伟决心承担责任,帮助弟弟渡过难关。他主动和我商量收集理赔材料的事,然而好几次我主动联系他时,大伟的电话却总是无人接听。

  “大伟,你怎么不接我电话?”有天晚上大伟来电话时我急忙问他。

  “张姐,我在郑州找了份工作,上班的时候老板不让带手机。我刚刚下班,正准备去医院看小二。” 大伟的声音里透着疲惫。

  “上班?我让你寄的材料你寄出来了没有?”我急了,生怕大伟耽误了小二的理赔进度。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我都得打工。张姐你别急,明天我跟老板说,让他允许我带手机,我就可以及时给你回信息了。” 大伟的语气中充满了歉意。

  “一天工作12个小时,你受得了吗?”想到大伟也才刚刚成年,就要承担这种重担,我实在有些心痛他。

  “这是我应该做的,要怪就怪我自己以前不好好念书。学历不高,找不到更赚钱的工作了。”大伟笑着说。

  大伟一周工作六天,通过和工友调休,把仅剩的一天用来收集材料。大伟说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老师的耳提面命让他厌烦,繁重的课 业简直就是束缚青春的枷锁。而今天,为了帮弟弟办各种手续,医院、银行、民政、新农合,都留下了大伟匆忙的脚步。哪一份文件需要对方盖章,哪一个手续需要 奶奶亲笔签名,都写在他随身带着的小本子里,记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大伟发现,自己慢慢变了。

  这个曾经渴望自由的摇滚青年告诉我,堂叔几次找到他,叮嘱他小二的病不能拖垮全家人。如果大伟把自己累垮了,奶奶和余下的弟妹就更没有依靠了。堂叔说,小二的病,如果实在负担不起,就只好随他去了,“要怪就怪这孩子命不好吧!”

  “命?他是我的弟弟啊!爸爸妈妈都去世了,照顾弟弟就是我的责任。如果可以,我就把自己的肾脏捐给他!” 大伟坚定地说。

  在持续进行规律性透析三个月后,小二的病情逐渐稳定。公益保险的10万元理赔款成为孩子持续治疗的经济保障。中秋节那天,大伟给我打来电话。我问身在异乡打工的他,想不想家。

  “想啊!可一想到我在广东打工,以后能存更多的钱给小二康复,我工作起来就有劲!”

  “现在还想着当摇滚明星吗?”

  “哈哈哈,我这么年轻就能养活一家人,还能给弟弟治病,比当歌星酷多了!” 大伟笑了,“明星可以有很多,可照顾弟弟的就只能是我啊!”

  和大伟一起帮助小二是我宝贵的经历,大伟的勇气破除了我对九零后的偏见。大伟和小二血脉相连,手足之情让他放弃自己的梦想,承担父母遗留下的重担。其实,在任何年龄段,都不乏主动承担责任的人。这种承担,令我心生敬意。

  二

  圆满协助小二获得保险理赔后不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让吉林孤儿小萌成为我心底最大的牵挂。

  为她报案的是乡民政的老蔡,“小张同志,小萌这个孤儿命苦,就指望着你们这个公益保险卡救命了。你说准备些啥,我记下来!”

  “请您给我一个电子邮箱,我马上把理赔所需的详细材料及说明发个电子文档给您!”

  “上网吗?这个我不会。而且要是需要给孩子准备好几样材料,我恐怕要把乡里其他的工作安排安排才能来处理这事。”老蔡为难了。

  “小萌家里有没有什么亲人能帮她准备材料呢?”

  “唉,她家还有一个晶晶……就算是小萌的姐姐吧。不过她不一定愿意回来帮忙啊。”老蔡叹了口气。

  在老蔡眼里,如果不是刚刚成年,晶晶也同样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罹患重病,撒手人寰。父亲几年后再娶,又有了妹妹小萌。

  小萌生得粉雕玉琢,又有母亲疼爱。晶晶看得心生羡慕,她多么希望也有妈妈的疼爱啊。但很快,继母让晶晶包揽了大大小小的家务活。

  从那时起,在学校里,“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对晶晶而言就不仅仅是一句劝学的口号。听老师说,只要把书念好,将来就能离开家乡到外面去生活。晶晶牢牢记在心里。每天干完家务,在昏暗破旧的厨房里挑灯赶作业时,晶晶都憧憬着赶紧长大,快点离开这里。

  小萌五岁那年,在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父亲失手将继母推下楼去。警察逮捕父亲时,全村老幼都看到了这一幕。

  从此以后,晶晶和小萌就背上了“杀人犯的孩子”这一重负。家里的生活也困窘不堪,年迈的爷爷成为晶晶和小萌唯一的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养活两个孩子,老人靠捡废品补贴家用,勉强维持生活。而除了老蔡,几乎就再也没有人上门关照过这一家三口。

  这一年,小萌还很懵懂,而晶晶已经初中毕业了。她竭尽全力,把流言蜚语抛在脑后,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因为家庭贫困和成绩优异,她一直是学校资助的对象。

  天道酬勤,高中毕业后,晶晶如愿考上一所在长春的知名大学。上大学之后,她就很少回家,也不愿回家。学费和生活费都靠自己勤工俭学来挣。

  缺少关爱的童年,历尽艰辛的求学历程,让晶晶具有了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她的经历也让我格外心疼这个女孩。可现在,同父异母的妹妹需要帮助,她会伸出援手吗?

  手里拿着老蔡给的电话号码,我第一次给晶晶打电话时,心里很纠结,“晶晶,小萌现在得了肾功能衰竭,病情很危重,她需要你帮忙。”

  “帮忙?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觉得我还是留在城里打工吧,也许还能给她寄些钱去。”晶晶回答得很勉强。

  “我们‘孤儿保障大行动’给小萌赠送了公益保险卡。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公益保险覆盖的12种重大疾病之一,如果理赔顺利,小萌就能得到10万元的救命钱。你只要帮助她收集报案需要的理赔材料就行!我可以教你怎么做!”

  晶晶犹犹豫豫地答应了下来。我急忙把《理赔帮助包》发给了她。几天之后,我再次接到了老蔡焦急的电话,说仍然不见晶晶回乡帮忙,而且晶晶也不再接听他的电话了,老蔡问我能不能再劝劝晶晶。

  无奈之下,我只得又拨通了晶晶的电话。

  “张姐,我真的太为难了。前天,我刚刚收到了去上海实习的通知。要是顺利的话,我毕业后就能留在那里工作。这个机会是我通过三轮面试,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抱歉,我真的没有时间回去,就这样吧。”

  “晶晶,收集材料没有那么难的。”我着急了。

  “张姐,我问过爷爷了,小萌在县里、市里好几个医院都看过病,收集材料太耗时间了!我现在恐怕帮不上忙。”

  “可小萌的病不能再等了,晶晶你看能不能……”

  “不能,我真的做不到!”晶晶告诉我,尽管小萌的病情让她心生怜悯,可是只要想起童年时的痛苦经历,心里的伤疤就隐隐作痛。“张姐,我是真的不想回家。你不知道,为了离开那个家,我吃了多少苦啊!再说,在法律上,我也不是她的监护人,根本没有责任管她!”

  “晶晶!我理解你。可是现在你爷爷年纪大了,老蔡又要照顾全乡需要帮助的人。只有你才能帮助小萌了。”我诚恳地说,“我请求你站在小萌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生病了呢?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姐姐,哪怕只有一半的血缘关系,能够伸出援手吗?”

  “可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承担这些!这对我来说,真的太为难了。”

  “晶晶,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这也是我刚刚才经历的。”我把大伟的故事讲给了晶晶。

  大伟和晶晶是如此的不同,一个是从小贪玩、长大后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一个是从小努力好强、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都市新贵。尽管如此,苦难的 家境是他们共同的遭遇,亲情缺失既是他们心中的痛,也是他们成长路上挥之不去的牵挂,区别只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主动承担父母遗留下来的这份责任。

  听了大伟的故事,晶晶默默地挂上了电话。

  三

  一周之后,老蔡欣喜地给我打来电话,说晶晶已经回到村里,开始一样一样地帮助小萌准备材料。很快,一包整齐的理赔材料就寄到了北京。

  在理赔款到账那天,晶晶给我打来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她告诉我,几年没有回家,她发现家里的老屋还是一样破旧。不同的是,爷爷更加老迈,小萌也长 大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小萌,就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种种无助。帮助妹妹,就在那一刻,成了晶晶自己的愿望。除了收集公益保险理赔材料,晶晶主动拿出自己打 工存下的积蓄,想先应个急。但爷爷却拒绝了。爷爷告诉他,两个孙女,一个饱受重大疾病的折磨,另一个遍尝独立成长的艰辛,都同样让他牵挂。他既希望小萌早 日恢复健康,更希望从小懂事的晶晶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临走前,在送晶晶到火车站时,爷爷叮嘱她不必挂念家里,亲人绝不会成为她的负累,希望晶晶照 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学业。

  晶晶说,她对自己的刻苦勤奋一直引以为豪,然而直到这时,她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意义。成长不仅仅是为自己谋求利益,更要让身边的亲人获得幸 福。大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晶晶,“小萌是我的妹妹啊!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将来只有我和她相依为命。我不要她再过我小时候那样艰辛的日子。张姐,你放心吧, 将来我一定会照顾妹妹和爷爷!”晶晶坚定地说。

  无论是和大伟一起,主动帮助小二迎接病魔的挑战,还是鼓励、陪伴晶晶拾起责任的重担,我都由衷地感谢他们对我的信赖。

  我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亲历者,更是见证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的内心,理解别人的情怀,发现人性里最深切的善意。

  人们常说成长没有直线。然而,当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只有毫无保留的爱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生活的风风雨雨,放下那颗也许曾经反复纠结的心,用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承受生活的洗礼,才能实现青春的蜕变。

  我相信,最终沉淀下来的这颗包容与责任之心,已然学会为他人而痛。这也是我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礼物。

  尼玛之光

  一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留学生低龄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我的表弟今年17岁,打算申请暑假赴美参加夏令营。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成为他未来申请赴美就读本科的亮点经历。

  申请文章的题目是,“请描述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这可难坏了他。据说,那些强劲的竞争者们不是写陪伴自己环游中国的父亲,就是 写身为著名高校教授的母亲。一筹莫展之际,我问他,在他的成长之路上,到底谁对他最为重要?“当然是我奶奶啊。可是这又有什么特别的,亲情那些事还不都大 同小异。写奶奶,真没什么可写啊!”

  亲情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问题如果问一问表弟的同龄人,藏族少年永措,答案就一定会截然不同。

  在遥远的西藏林芝地区,永措和奶奶顿珠多年相依为命。从永措很小的时候起,奶奶就是他的依靠。走过高高低低的山坳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只要牵着奶奶温暖的手,永措幼小的心灵就感到踏实和宁静。

  每天早上,奶奶用勤劳、厚实的双手端出浓香的酥油茶,唤醒贪睡的小永措。这双手干燥、皲裂,常常在灯下缝补着孩子身上厚厚的冬衣。最让永措好奇 的,是奶奶手中那串油亮的佛珠,珠子每次转动,都伴着老人口中虔敬的唱诵。永措问奶奶,为何每天早上都要唱诵,奶奶笑着回答他,这是为了向佛祖祈祷,护佑 永措能健康长大。奶奶告诉永措,等他将来长大了,就把这串佛珠传给他。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永措长成了一个17岁的挺拔少年,而他的奶奶则越来越衰老了。在草原上,已经难以见到顿珠的身影,只有永措在放学后和牛羊相伴。每天清晨送别孩子,顿珠都叮嘱他早点回家。

  永措明白奶奶的心意,也把奶奶唱诵的经咒早已熟稔于心,饥饿时羊皮口袋里香甜的糌粑还凝聚着奶奶的牵挂。牧区卫生条件差,永措常常要和牛羊共饮 水源。由于家境贫困,永措除了照看自家的牦牛外,还帮助相邻的牧民放牧来换取粮食。这放牧的辛劳对于永措而言实在不值一提,快快长大,孝顺奶奶,是永措最 大的心愿。

  开春以来,永措总觉得疲惫、浑身乏力,以往回家的路上他都不忘捡拾牛粪,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然而最近,持续的腹痛让永措苦不堪言。奶奶向寺庙中的喇嘛寻医问药,永措的病情也未见好转。

  顿珠感到自己是那样无力,她天天祈愿佛菩萨能够保佑孩子度过此劫。

  永措病重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村长次仁那里,他急忙陪顿珠一起带孩子去拉萨看病。在去拉萨的路上,顿珠抚摸着孩子的额头,口中还在不停地祈祷。很 快,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永措被确诊患有寄生虫病,严重感染到肝部,引发了重症肝炎。面对病重的永措,奶奶焦急万分,她告诉次仁,除了自己手上的佛珠,和心 里的祈祷,她几乎一无所有。

  次仁想起年初给永措送去的一张桔红色卡片,模糊记得那是给孤儿的大病公益保险卡,回去以后就请顿珠找了出来。由于奶奶不识汉字,次仁为永措拨打了报案电话。电话里,我叮嘱次仁务必为孩子收集完整的理赔材料。

  在陪伴永措治疗的日子里,次仁忙前忙后为永措办理各种手续,奶奶告诉他,如果永措治病需要,自己愿意变卖祖传的佛珠,作为孩子持续治疗的费用。

  “不用!请老人放心,我们发给永措的公益保险卡就是在孩子得了重病时为他提供经济支持的。一定会及时帮助到他!”我对次仁说。

  在公益保险的理赔款到账那天,顿珠托次仁给我打来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告诉了我关于永措的故事。

  “什么?永措不是顿珠的亲孙子?”听我讲完永措的故事,表弟惊讶地问。

  “是的,顿珠说,永措是她多年前偶然拾到的弃婴。和孩子相依为命一定是佛祖对她的启示。从捡到永措开始,她就每日为他诵经,希望菩萨保佑这个不幸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平安无虞。”

  “不是亲生的还天天为他念经?这得多么难坚持啊!”表弟很感慨。

  “这就是顿珠对永措的祖孙亲情,是否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现在,难道你还觉得自己和奶奶的故事没什么可写的吗?你再想想!”我启发他。

  二

  送走了表弟,永措的故事在我心底徘徊不去,又一个西藏孩子闯了进来。

  在藏语中,“尼玛”是“太阳”的意思,也有“光明”、“神圣”之意。在西藏那曲地区的尼玛县,卓玛就是小央金的太阳。

  转山路上,虔敬的朝拜者,五彩的玛尼石,随风飘扬的经幡,似乎处处都隐藏着神迹。在卓玛看来,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无论是否有神迹的提醒,她都将 时时尊崇佛祖的教诲。向善、行善,这是她一直坚持的原则。她既是坚持精耕细作的牧民,同时也深入牧区用良好的价格收购其他藏民的牦牛肉、蜂蜜、花椒,并把 这些上好的土特产品销往内地。相比其他牧民,财富的积累给予她更多的机会实践自己内心的信仰。

  五年前,在一次转山途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五彩的经幡下,一个盖着哈达的纸箱里传来莫名的响动。天气寒冷,卓玛赶紧上前,纸箱里竟然是 一名初生的婴儿。孩子的身边放着少量的衣物和一包奶粉,一张纸条上记录着她的生日。卓玛用自己的衣服将孩子紧紧包裹,急忙赶赴最近的卫生所。

  医生告诉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判断,除了略微的营养不良,并没有诊断出其他的问题。卓玛很是欣慰,她主动联系县民政局,申请由自己来抚养这个弃 婴。在卓玛的精心照料下,孩子的小脸渐渐红润,清脆的笑声在卓玛怀里时时响起。她给孩子取名“央金”,寓意吉祥如意,宛如妙音天女。

  小央金渐渐长大,性格活泼喜悦,在卓玛眼中,她无异于自己的亲孙女。无论卓玛到哪儿,孩子都紧紧跟随,用欢乐的歌声常伴左右。

  在一次探访牧区的过程中,这歌声却戛然而止。小央金先是感到胸口憋闷,很快,孩子大口喘气却无法顺利呼吸。牧区的卫生所难以诊治,卓玛又急忙将孩子送到市里的医院去。这一次,小央金真的病倒了。

  据医生诊断,原来是肺部感染让孩子情况危急,而那曲地区的高寒气候更加剧了孩子的病情。医生建议尽快带央金赴内地进一步确诊、治疗,以防孩子并发其他疾病。

  在卓玛看来,为防止病情恶化,陪伴小央金治病是责无旁贷的大事。但她心里也很纠结,因为还有其他亲人以及家里的事需要照顾。

  卓玛最终变卖家里的牦牛,将多年的积蓄分给老母亲和几个子女,嘱咐亲人们继续帮助牧区的乡亲们销售土特产,并安排好了相应的事。然后,她独自带着央金去了四川成都,朋友口中最好的疗养胜地,而且离藏区也不太远。

  临行前,乡里的民政赶来送她,叮嘱她务必带上县里给孩子发的公益保险卡,说全西藏的孤儿都有这份来自遥远内地的保障。如果央金在四川确诊患上了大病,说不定这份保险带来的理赔款,能给卓玛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一路上,卓玛挂念自己的亲人,又担心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成都难以负担照料孩子的重任。想起民政发来的公益保险卡,她决定先问个清楚。

  在电话里,我向卓玛详细介绍了公益保险卡覆盖的12种重疾,既希望这份健康的保障能帮到她和央金,又担心如果孩子罹患的疾病不在承保范围内,卓 玛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我问她,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还会不会坚持为央金治疗。沉默了一会儿,卓玛平静地说,“这个孩子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我都会坚 持!”

  “你对她的责任是因为宗教信仰吗?”我禁不住多问了一句。

  “在我们藏族人看来,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对我的教诲早已在经文中传达,这个孩子就是在考验着我能否奉献关爱,实践我的信仰。”

  和卓玛的对话,让我由衷地敬佩她对央金的关爱。我联想到在几年前阅读的《特蕾莎修女传》中,记录着这位以仁爱济世的圣贤留下的深刻思想。在她眼 中,每一个贫苦的人都是耶稣基督的化身,时刻提醒着她用心去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而我,因为对宗教的不理解,一直难以完全接纳这位圣人的信仰。

  直到遇到卓玛,我才发现不同的宗教在仁爱方面并无什么不同。止于至善之境,源于神明的教诲,直指的更是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言,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 人之间的事。”心中有爱,力所能及地实践善念就是信仰的核心。

  神迹离我们也许很远,但是生活之中,真正感动我们的是人性之善。

  几天后,卓玛再次给我打来电话,她欣喜地告诉我,据医生诊断央金只是肺部发育不良,不能适应西藏的高寒气候。只要坚持长期在内地生活,孩子自然就会痊愈。卓玛打算留在成都,开一个小小的店铺,专门售卖西藏的土特产。

  卓玛感谢佛祖对孩子保佑,更感激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考验,让她决意陪伴央金历经磨难,健康成长。

  卓玛是小央金的太阳,而这个孩子更是她心中的光明。

  三

  一个月后,表弟再次来拜访我,我又给他讲了卓玛和央金的故事。

  我告诉他,血缘和宗教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缔结亲情的唯一途径。是心中的爱引导人们经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它比血缘更牢固,比宗教的影响更深远。

  对表弟而言,尽管他的奶奶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人生鲜有传奇,对表弟也只有来自寻常生活的种种照顾。但正如顿珠之于永措,卓玛之于央金,老人对孩子的爱是绵长细微的。亲情,在每一个人心底一定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烙印。

  “姐姐,照你这么说,我也不用编造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就动笔写下小时候奶奶最触动我的事就行了,对吗?”

  “对啊,关键是你受到了触动。亲情,这是很大的话题,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情感。讨论奶奶对你的影响,通过你怎么理解你和奶奶之间的亲情,学校就会了解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仔细思考过后,表弟决定写自己幼年时,奶奶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坚持天不亮就早起去菜场购买蔬菜。当时家里还没有冰箱,为避免新鲜的蔬菜打蔫,老 人总是忙个不停,尽快把它化为健康的美食。时间,对菜、对老人、对年幼的孩子都是挑战。而在争分夺秒中,爱总能突破种种局限,化为孩子及时的营养,老人也 用身体力行,给了孩子宝贵的教诲。

  现在,表弟一天天地长大,眼前的世界更加精彩。奶奶也真的老了,已经慢慢听不太懂孙子口中的那些话题。但是无论走得多远,奶奶从未缺席的关爱始 终是表弟行囊里的珍宝。是这份爱助他健康成长,也时刻提醒着他,把关爱作为自己的礼物,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传达的,别人传承 给我们的,终将成为我们心中的种子,再被我们奉送给他人。

  表弟后来如愿收到了夏令营的录取通知,踏上了他的美国之旅。

  推荐语:

  卢新华、王振耀 作序推荐

  青春成长,我依然没有长大

  直到会心痛,不仅为自己,也会为他人——

  心会痛,才算长大

  前言、序、后记

  卢新华序、王振耀序及后记

  心痛、悲悯与成长

  ——序张智澜《心会痛,才算长大》

  卢新华

  楼下邻居正在装修,我在时而会迸发出的刺耳的冲击钻声中,用了差不多两天时间,静心阅读了《心会痛,才算长大》这部书稿。这是一本描写和叙述一 位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经过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供职三年的历练,从一位心高气傲、非常自我的女才子,最终融入到醉心于慈善事业的温暖团队,在日 常的琐碎工作中,一点点蜕变为一个具有悲悯之心、非常专业的“慈善人”的故事。全书虽然波澜不惊,叙述方式也都是娓娓道来,但发自作者内心的那份真诚和感 悟,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许多章节,我甚至是两眼噙着泪花读完的,比如:罹患恶性“横纹肌肉瘤”的娜娜,在许多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施行了手术。“娜 娜出院这天,年末的北京,寒风刺骨。雪林紧紧地牵着孩子的手。在医院门口,一个行乞的老人引起了孩子的注意。

  她拉了拉雪林的手,‘姑姑,我想给他一块钱。’

  ‘为啥?’

  ‘今天的奶糖不吃了,给他一块钱。’孩子从雪林手里接过钱,认认真真地放到老人面前的搪瓷杯里。”

  看到这里,你虽然会为尚未完全恢复健康的孩子感到心痛,却同时也会被深深地感动:因为人性中无法泯灭的善的种子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特别让我感慨的,是最初非常自我的主人公智澜,买一碗粥也不会想到为他人减轻负担,后来却在雪域高原的拉萨贡嘎机场主动要求独自留下来,帮助大家看管、托运行李,耽误了十几个小时才辗转回到北京……

  我是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一次有关我的新书《财富如水》的跨学界研讨会上,与张智澜书中的“胡老师”结缘的,并有幸成为基金的顾 问,此后也就陆续熟识了智澜书中所提到或尚未提到的那些人,并与这个以救助孤儿为使命的公益基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团队专业、高效、团结、和谐、 活泼、快乐,人人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个个秉持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信念,无怪乎基金成立不到三年,就获得了中国慈善界的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所以, 这里也一步步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每次到北京,再忙再远我也会设法到基金走一走,坐一坐,聊一聊,分享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乐,和他们一起成长。

  去年12月初第一次与智澜深聊,当时她给我看了她写的两篇非常感人的协助孤儿理赔的故事。智澜希望我能指导她,还说胡老师鼓励她早日将她在基金 的所学所感写成一本书。我知道,对于智澜而言,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但也是极富挑战的工作。第一,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琐碎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第二,书的内 容大部分与公益保险、慈善相关,写不好会非常枯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然而,智澜不仅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而且还写得如此真挚感人。这让 我想起罗曼 罗兰的一句名言:“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我真为智澜感到高兴,也由衷地祝贺她!

  我们生活在一个因缘聚散、同体大悲的娑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乃至这个世界 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相互关联,甚至我们的痛苦和喜乐也必须一起分享。我们每个人也都与他人互为桥梁,帮助并成就彼此的人生。所以,当我们成长到某一天, 不再仅以自己的痛为痛,还会以他人的痛为痛时,那痛其实就已经转化和升华为一种可以洁净灵魂的悲悯。所以,从智澜她们手中发出去的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公益保 险卡,看似平凡不起眼,却一头连接着无数发心行善的爱心捐助者,一头连接着急需救助的可怜孤儿,也与整个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故每当我走进智澜他们小小的办 公室,总是能感受到中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气场和能量,感受到这世界的每一颗爱心的律动……

  《心会痛,才算长大》粗看上主要只是描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在职场中经历成长之痛,并融入到她所喜爱的慈善事业中去,学会悲悯他人,最终做好去哈 佛留学准备的故事,因此也许有人会将它看成是一本纯粹的励志书,会对刚出校门的年轻的学子走向社会或希望出国继续深造有所帮助。但我觉得如果仅仅这样理 解,肯定还是很不够的。我恰恰以为,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一个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但它所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是对一切年龄段的人们都极具启示性意义的。尤 其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独生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孩子们通常更容易恃宠而骄,变得自我、自私、或自负,不会“心痛”,甚至拒绝“痛感”。 而我们已然知道,正是“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他命”,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故这本书的出 现一定会对我们许多家长,以及热心教育改革的社会人士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让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们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像智澜那样逐步抛除自己的偏见, 走入他人的内心,感受他人的痛苦,体会他人的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从而放下自我,快速成长。

  因此,我更愿意将这部书看作是一本润心益智的书,一本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的书,一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爱意的书……

  且听听来自书中智澜的那些字字珠玑的切身感悟吧,它们完全值得我们一遍遍激赏:

  “孤儿就是一个悲剧的既成事实。可当我直面娜娜和燕子,我仿佛看到命运之手将她们紧紧相连,又鼓励她们坚定地一起走上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在这 条路上,她们经历的黑暗与磨难远远超过常人的想象。在困境中,正是那些心底最纯粹的善意照亮了她们前行的道路,甚至包括那些法律的标准所不能衡量的、人性 中最深处的真实,如果给一个向善的机会,它也会释放出能量。”

  “当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只有毫无保留的爱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生活的风风雨雨,放下那颗也许曾经反复纠结的心,用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承受生活的洗礼,才能实现青春的蜕变。我相信,最终沉淀下来的包容与责任之心也是我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礼物。”

  “提到慈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爱心,是无条件的奉献。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慈善还非常需要专业。爱心和专业是慈善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没有爱心,慈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专业,爱心也就不能有效递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慈善活动中,人们的‘付出’能产生‘医疗作用’和‘快乐效应’。行善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有人问我,每次敲开一扇新的大门,你的勇气是来自他人的认可吗?我的答案是,我内心的光源就是那些红艳艳的枸杞子。那些抗击病魔的勇敢少年也在鼓励我。慈善,就是鼓励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善的财富。”

  “做一个恭敬的施与者,蹲下身子,行礼感恩!”

  ……

  智澜所说的也正是她和她团队的朋友们正在日复一日地实践着的。

  我相信,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今后这里还会走出一个又一个睿智、成熟,宅心仁厚,波澜不惊的智澜。

  当然,我更相信并且期待:因了《心会痛,才算成长》这本书的因缘,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会出现越来越多能放下自我,“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行善、劝善的悲悯智者,而当他们有朝一日汇聚成壮观的波涛汹涌的人流时,那景象似乎也应该当得上是“智澜”——智者之澜,智 慧之澜……

  参与社会创新,丰富生命价值

  ——序张智澜《心会痛,才算长大》

  王振耀

  智澜的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并且不时地掩卷深思。我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咱们的年轻人、他们的家长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及热心教育改革的社会人士认真阅读的好书。

  智澜是2006年高考的北京文科探花,这本书是她参与社会实践的成长自述。

  书中讲述的“智澜买粥”的故事,让我最为感慨。智澜为同事订粥,于她,实在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但事实却不然,她闹出一些笑话。读了这则小故事, 我认为,当然不能埋怨年轻人不会买粥,真实的原因是现实教育制度的缺陷。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缺乏社会实践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让最为聪明的年轻学子,用传统 的话讲,“眼高手低”。正是由于一个生命个体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造成其知识构成与实务缺乏有机联系。其实,更宽泛些看,我们国家的学术, 包括文理工各科,又有哪一个不是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呢?可喜的是,智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她的反思不是传统式的,她以现代思维的方式 思考她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并立即在行动和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把一个具体的挑战,上升到理念甚至心灵层面进行反思,也许,这正是80 后、90后年轻人远胜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本书真实地展现了20多岁的年轻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历程。如何从具体的细节入手来理解,并动手解决社会问题,从而真实地负起责任,这是年轻的社 会精英所必须要跨越的一个大关。在这方面,智澜描述的许多细节是十分感人的。对于孤儿,对于儿童的重大疾病,让年轻的大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并且创造性地 参与解决有关的问题,确实勉为其难。但是,智澜对以下工作情节的记述,令人动容:

  “无论是针对媒体,还是普通公众,咱们都要有零距离沟通的真心。……他们也许特别愿意有机会为孩子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咱们的沟通说不到点子上,就不能把他们良善的意愿变为现实。”

  “你听说过著名的电梯实验吗?在乘坐电梯的短短 30 秒之内,向身边的人介绍一个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运用金字塔的原则,高度提炼浓缩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

  这些记录为社会展现了,在现代条件下,完全依赖社会的力量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的确是新的一代,他们在全新 的社会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来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在这里,你怎么可能看到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我只能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睡在办公室里支起的帐篷 里,为全国孤儿的大病保险不辞辛苦,这是多么可敬的一群人啊!

  这本书也展现了年轻一代人真实的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告一段落,接下去就是实践的阶段。但是,这本书却给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以下两个小段落,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

  “智澜,你这篇文字写得耗时费力,却没有灵魂,没有一目了然的思想,都是一些堆砌的东西,所以刘冉认为这不能代表咱们的水平,没法提供给《雅智》。好的文章,一定要用‘心’来写。”

  “七步成诗,是麦肯锡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成熟方法。包括:界定问题、分解问题、优先排序、分析议题、关键分析、归纳建议、交流沟通这七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推敲、反复实践才能有所领会,还需要熟练运用 MECE、80/20 等重要法则。”

  这就是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团队日常学习的一瞥。而这里所展现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有结业日的。另外,用心来写文章,才不会有官话、套话、空 话。用心写文章,是每篇文章都要用心,是时刻都要用心。也就是说,实现使命的学习,将学习寓于工作之中,使工作过程也成为学习过程。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30个故事,正是一代中国年轻人走上社会舞台的真实写照。其实,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开 始,我就彻底改变了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看法。我特别反对所谓的“现在社会道德沦丧”这一说法,因为,在汶川救灾过程中,我看到了80后们奋不顾身,以特有 的方式投入救灾工作。那是最纯粹的志愿服务,自我组织、默默奉献。正如孤儿大病救助,政府不能一下子解决,就有这么年轻的一群,自愿组织起来,在民政部门 的支持下,以自身的力量在淘宝、支付宝等公益平台的长期帮助下,在中国国航、如新集团等爱心企业的持续支持下,创造性地募捐,逐步建立起针对孤儿的一套较 为完整的大病公益保险体系。这是多么伟大的社会创新!

  也许我特别的工作经历,让我最应该为此书作序。本书所述2009 年启动的“孤儿保障大行动”,其实就是我在民政部负责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工作时所努力推进的一项工作。

  我特别为勇于担起这项工作、智澜书中的“胡老师”所感动。正是由于她的智慧、担当与专业能力,才创造性地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中国儿 童保险专项基金,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特别是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还有西藏、青海、内蒙古这样的边疆地区。胡博士和她带领 的团队不畏困难,勇于担当,实在应该为社会所敬重!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国原先并没有“大病公益保险”,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是创新的第一个。作为一个覆盖全国的项目,基金利用公益保险机制,力图将所有的孤儿都纳入其中。基金的专业团队为孤儿动员了这么多社会力量,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参与进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正是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团队所推动的儿童大病公益保险,创造了一种制度文明。这种制度文明源于民间,源于善意。他们的创新,不仅带动了邓飞等 慈善人的进一步行动,也推动了国务院开始建立了全国大病医疗救助保险制度,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你看,中国重大的制度性变迁,或者更应该说社会的进步, 恰恰来自这些“社会创新者”的艰难推动。

  中国社会如果能凝聚更多普通年轻人的力量,就会发展得更快,而这种进步是在静悄悄地进行的。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能够生存、发展,本身就说明了源自社会的“善”的力量之伟大。

  我特别高兴的是,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往往能够促成人们对于生活与生命价值更深刻的体会,加速他们的成长历程。智澜在书中有以下一段论述我特别希望与大家分享:

  “‘养德’恰恰是‘养生’的起点,其次才是锻炼身体、调理饮食,不能舍本逐末。中医认为宽仁厚德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 寿。《论语》中就有‘仁者寿’的说法,孔子还说过‘大德必得其寿’。行善之人通常拥有仁爱之心、宽厚之心、敦睦之心、无私奉献之心,这样的人心态和善、平 衡,与长寿之道更为相通。”

  你看,这样的生活真谛和生命哲理,或者更应该出自饱经沧桑的中年、或老年人,这哪里像是出自20多岁的年轻人呢?但是,正是由于参与公益慈善事 业,让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也能够站到人生智慧的高峰,体悟生命的真相。这或许是由于在救助弱者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的“痛”,让人有了一份悲悯之心。而正如智 澜书中所说,就是因为这颗“会”痛的心,才让人真正“长大”。

  智澜未来还打算负笈哈佛。我坚信,智澜书中所展现的,正是现实版的哈佛精神!哈佛大学的大门,对于这些有使命的人将永远敞开!

  愿大家读书思人思事业,在收获成长感悟的同时,也加入到胡博士和智澜他们所从事的、令世人尊敬的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及“孤儿保障大行动”的行列中来,为尽早建立起与政府配合的、覆盖全国所有孤儿的大病公益保险网,尽一份心力!

  后  记

  人们常说,时光如流水。我却从中披沙拣金,找到了光阴沉淀的礼物。写作《心会痛,才算长大》是一场逆时空的旅程,我用这30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我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工作的成长历程。彼时的喜怒哀乐都在写作的过程中被提炼为心底最闪亮的回忆。

  回首来路,仿佛还是昨天,我懵懂地踏入基金的大门,既期待收获真正的成长,又要和自己那颗坚硬的心一次次交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句恰当、暖心的话语开始,我经历了一场蜕变之旅,收获了一颗柔软的心。

  把这场特殊的旅行凝练为文字,进而集结成书,却并非易事。大概一年之前,与基金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出游时,我第一次讲起孤儿小松和他大伯老严的 故事,说到他们的坚强让我心痛,那种感觉让我瞬间长大。胡老师和刘冉姐当时就鼓励我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写下来,让基金的同事们以及基金的众多捐赠人和支持者 们能通过我的双眼,真切地看到他们对孤儿的关爱所释放出的巨大力量。

  讲零星的故事容易,写成一本书却是全新的挑战。在前八个月里,所有记忆像碎片一样涌上心头,而且新的故事还在天天发生。我不知如何下笔,很长一 段时间只字未动。又是胡老师和刘冉姐经常督促,并引导我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是过去三年中最难忘的回忆。回答这个追问需要真诚。我曾逃避剖析自己犯下的错 误,来基金第一天被当头棒喝的事也想一笔带过;我也曾计划在孤儿故事里略去乐乐,只呈现那些患儿痊愈的大团圆结局。随着写作的慢慢深入,我开始真正用 “心”作文,相信事实背后的真心话、真性情、真感情才值得永远被铭记。

  真实是有力量的,感谢所有给我机会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的人。本书中除了为保护孤儿及其家人隐私,用的是化名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

  感谢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办公室的同事们:胡老师一路教我做人,教我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和督促我完成本书;刘冉姐在我陷入困惑时,总 是用智慧和经验支持我接受挑战;我的师傅吴慧娟早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亲切的领路人;薇薇姐,从我进入基金的第一天开始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以家的温 暖;关舟是我开展媒体合作工作最有力的伙伴,我们相互扶持战胜内心的羞怯;设计师耿喜创作的美好作品,帮助我在媒体合作中取得累累硕果;和我同一天进入基 金办公室的万恋,和她一起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我美好的回忆。

  感谢基金的顾问王振耀教授、卢新华老师、尚晓援教授、宋立英老师、杨臣老师、谢宝康老师、田小红老师等,他们都给予我成长路上很多充满智慧的指 导。感谢周放生、李涓夫妇,感谢任涛、董峻、易凌、唐小宏、许芳、黄婧、傅晓航、高燕、董金莉、牛玉娜,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长期捐赠和服务基金的志愿者们, 是他们的陪伴让我们从不孤单。

  感谢中国国航、明亚保险经纪、如新集团、中信银行、中粮我买网等爱心企业连续数年支持基金,这些爱的力量为基金的健康发展和为孤儿持续提供健康保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感谢淘宝、支付宝、聚划算、新浪、腾讯等公益平台作为汇聚爱心的枢纽,让基金积累了逾百万名小额捐赠人的爱心奉献。感谢这些我从未谋面的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点滴之爱的汇聚,鼓励着我不负重托,勤奋工作。在我心中,他们永远和我在一起!

  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基金的爱心媒体和媒体人,感谢他们用宝贵的资源真情呼唤更多对孤儿的关爱。

  感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良好声誉及严格管理,确保了基金的健康发展;感谢基金会的领导陈晓霞秘书长、乌振英秘书长及胡文新主任等在基金成长过程中的大力扶持;感谢基金会财务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基金繁琐的日常工作长期以来的默默支持。

  感谢各级民政工作人员不辞劳苦,保障了公益保险卡的有效发放,确保孩子们获赠健康的保障,并在他们罹患重疾时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感谢基金专属公益保险的独家承保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对基金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打破常规,全方位通融,让更多的孤儿及时获得公益保险的赔付。

  感谢项目的每一位受益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及亲属。在帮助孩子们抵御病魔的过程中,他们人性中的坚强、勇敢、乐观一直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孩子们的笑容是我心底最亮的光源。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郑建华老师在百忙中为我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让这些真实的故事以最具力量的方式呈现。郑老师宅心仁厚,不仅费心费力帮助我编辑修改文字,还成了基金的爱心捐赠人。

  最后,感谢公益保险这个独特的机制在过去三年中为我汇聚如此多的善缘。这些善缘让我的心学会为他人而痛,教会我即便在绝境中也要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和坚强。

  这30个故事中记录的每一件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成长的深意。基金的资深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校友王振耀教授是我极为景仰的长辈。我有一次请教王院长,问他在哈佛大学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王院长认真思索后,肯定地回答我,是“把文件上的订书钉订好”。王院长说,人们往往喜欢讨论大事,动辄谈论“使命”、“普世价值”,其实把小事做好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不要轻视那些生活中的小事,要在每一件小事中找寻自己的使命。

  用心关爱,道不远人。我正是通过每一件小事,学会为他人心痛,才真正收获了成长。

  对我而言,尽管我仍然计划负笈哈佛,但“哈佛”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和努力的终点。在走近哈佛的路途中,我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走进基金,并留下他们的故事。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鼓励他们擦亮心目,走向成熟。

  这场成长的旅行还在继续,我和那颗会痛的心,将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