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先锋书店设计师陈卫新8年来集结的第一本散文集。
做设计其实就是做梦,有时我们无法自知,实在是心里不愿去承认。
散文集取名《鲁班的飞行器》是内心另一面的自观。本书主要分为“从内到外”“图边杂记”“提前怀旧”三个章节。这些文字大多写于设计项目的前 期,或是考察途中。项目的前期是比较繁杂的,困难的,那种困难就像准备按图索骥去做一个梦一样。而在这些繁杂的头绪中安定下来,随时随性记下的文字,便是 一种梦以外的真实与乐趣。
【作者简介】
陈卫新,扬州人。设计师,诗人。《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主编。现居南京。设计项目有: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先锋书店碧山书局、廿一熙园、小盘谷、青果、青果里、随园书坊等。长期关注历史建筑的修缮与运用,主张以低成本的“合适性”使用活化历史街区。
【媒体推荐】
陈卫新的文章既靠近现实又远离现实,一如他的设计既融入环境,又将自己从环境中凸显和疏离开来。他的文字兼具细腻与硬朗,有时颇抓人,有时颇平淡,同时承接着古代的文人趣味,并试图将其与记忆中的贫困年代,与来自西方的文化熏陶合三为一,结成终生姻缘。
——黄梵(诗人、作家)
陈卫新的散文有春日迟迟的声声慢。在这个日日逐新的时代能够把文章写得慢下来是不容易的,但陈卫新却是慢的,词是慢的,句子是慢的,从一个段落 滑到另一个段落也是慢慢的,是一种且把今日缓缓过尽的气度和气象。陈卫新的“文学”,不是脱离他建筑设计师的本行的“纯粹的文字”,或者也可以说文学之于 陈卫新的设计他的“鲁班的飞行器”吗?这样看,陈卫新的生活,设计以及文学又不仅仅是一个拘泥的“述故”,“文学”或者“鲁班的飞行器”,在陈卫新是他随 时随地都可能滋生的春梦,白日梦。
——何平(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设计师永远是带着镣铐舞蹈,尤其是身处垃圾建筑充斥的时代,尤其是有理想有情怀的设计师。面对着太多”乌合之众”,一个设计师能够不沦入乌合之众,是难能可贵的。而陈卫新用他的一系列作品,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是出于设计师的职业训练,还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对于建筑的细节,风光的变幻,人物的外貌以至心绪情致, 陈卫新竟能一眼就看得那样准,像用绘图尺量过一样。他运用文学语言,如运用设计语言一样娴熟,且更多了一分幽默感。从文字的飘逸灵动,可以想象他设计作品 的风格;而他的设计作品,也总能给人出乎意外又恰如其分的感受。
——薛冰(作家、藏书家)
【目录】
写在前面
拉卜楞寺阳光下
行囊
越来越近的西湖
赣州宋城
记忆桃花潭
小盘谷 别有天
江南
又到平江路
滇行散记
在路上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背影
山居闲话
寻找
琅琊山踏春
图边杂记
当设计遭遇虚荣
美食与设计
玄关
仰泳的金鱼甲
做样子
也说乌合之众
等待
你怕什么
肉……沙发
原创
看个球
想像另一种可能
提前怀旧
此时此地
注射
豁蒙楼
小镇上的人
糊涂觉
岳飞为何越飞越累
我住过的房子
有关植物园
吃茶
最平常的秘密档案
私奔
第465场
关于狗
北京一夜
那些雨,那些水
独立秋风的笔墨印象
木心的花园
满眼溪山独去时
撒趟子撩在外
关于城南
是什么感动到我
年味
灯随录
西湖村人
鲁班的飞行器
【精彩选摘】
陈卫新:写在前面
做设计其实就是做梦,有时我们无法自知,实在是心里不愿去承认。做一个不太好控制结果的梦总是让人忐忑的,但梦的魅力恰在于此。印象中,写这些 文字的时候,大多是在设计项目的前期,或是考察途中。项目的前期是比较繁杂的,困难的,那种困难就像准备按图索骥去做一个梦一样。而在这些繁杂的头绪中安 定下来,随时随性记下的文字,对我来说,便是一种梦以外的真实与乐趣。
设计行的前辈鲁班是一位坚持梦想,有趣的人。墨子曾经这样称赞鲁班,“公输子善其巧,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见大师做的木鸟委 实精巧。那木鸟,我当它是一种模仿鸟飞行的飞行器,飞机的雏形。现在无法推断鲁班当时的心情了,更无法寻觅他的记录。但他远眺过的天空,现在依然存在,与 我看到的只相差一些雾霾而已。
关于鲁班还有个笑话,可以一说,说他曾设计制造过一种由木头机械人控制的车马。《论衡》里有记载,“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 木车马,木人御之,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巧而亡其母,后果真的是相当严重。我想设计师自然是应该懂得“善其巧”的,但不能丢了生活 本来的乐趣,那是个好东西,丢了它,便真的“一驱不还”,再难找回了,这恐怕也是这本随笔集的初衷吧。
古人说,“百年随手过”。时间从不等人,随手过,是要有些豁达的。随笔集取名《鲁班的飞行器》,只当是内心另一面的自观,对于未来的美好,我心向往之。
【书评三篇】
简谈《鲁班的飞行器》
黄梵(诗人、作家)
陈卫新身上有着北方人的阳刚,但他明明白白出生在江南的扬州,两者看似矛盾,却明明白白统一于他的生活和作品。他有许多属于阳刚的“狠”劲儿, 比如早年居于三尺楼梯肚里,靠昼夜画图两年改变命运,比如他行事说话中的直率和决断等等,但江南又赋予他的作品一种才子气,赋予他一生自豪引证的修养和江 南味道。他在随笔新书《鲁班的飞行器》中,让我们明明白白看到,他身体中的北方和南方如何巧妙融合。在《小镇上的人》一文中,他提及自己出生时的“家”, 大得有些邪乎,三进三院,不止满院花木,也挂满鸟笼,摆满金鱼缸。当然,这残剩着富贵气的江南院落,等他长成少年,也成了他行“武”的佳胜地。他曾和伙伴 差点用竹制水枪射死金鱼;他曾举着烫伤的左臂,“像宣誓一样站在他家的厅堂里”,让开照相馆的才子庞老爷子,“忙得满头大汗”……原来他顽皮得可以, “武”来自那个特殊年代,这些“武”也残留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他喜欢在精致的格局中,让某些建材如砖木水泥等,直接露出朴实无华的粗粝,仿佛是把法国柯布 西耶的新粗野主义,小型化、江南化……
作为他的朋友,我知道诗歌是他的最爱之一,读了这本随笔新书,我才意识到,文学是他建筑设计的精神源头。在《满眼溪山独去时》中,他特意提及园 林家陈从周的看法:“从诗文可悟造园法”,还提及冯其庸对陈从周的评价:“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他坦言自己从陈从周的著作获益良多。看来他不止 用诗文悟设计,也竭力迈向“文武昆乱不挡”,将南北融合,将文之雅和武之刚融合。点出诗文对他设计的效用,反过来能更好理解他的文。我打算写这篇文章时, 正好随朋友来到无锡的鼋头渚,看着眼前辽阔的水域,我竟想起了陈卫新的文章:“安静,似乎只能听到断续的蝉鸣,九百多年,未见其短,也未见其长。”(《灯 随录》)也突然明白,倪瓒绘画的洁净和构图,不止袭自性情和前辈,分明也来自太湖景致和诗文的恩赐。倪瓒一直把自己的诗文排在画前,期待以诗文传世,若九 泉下的他得知,自己最终以画传世,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但至少,没有诗文的努力,他的画便不会有那般幽远的意境。倪瓒曾在《幽涧寒松图》中,索性舍去部分山 坡不画,却令观者难以察觉,真抵达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诗文妙境……陈卫新的文章既靠近现实又远离现实,一如他的设计既融入环境,又将自己从环境中凸显和疏 离开来,颇似倪瓒的文人画对山水的态度,即把山水托举到有创意的高度,差点让人忘了还有原型。
比如在《寻找》中,陈卫新用文学笔法重塑墙皮脱落之景,令俗景顿生诗意:“粉刷的一片外墙涂料,正在剥落。那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但那下坠的 姿态又是极其快捷的一瞬。在青海那一帶,我看过一种鸟,起飞的时候,就是先下坠的,然后又急速飞去的。这涂料显然不是那种飞鸟,它跌落下去,一直掉在了地 上,摔得粉碎。”这段描述包含着诗歌关注的时间,显示出一个与永恒打交道的人,会把世间一切看作有限,看作过程。他的文章无时无刻不体会着过程的嬗变,通 过密实细腻的体悟,令读者依依不舍,到结尾又将读者置于不可避免的离别,创造出时间笼罩下的感怀或感伤。比如他笔下的鼓浪屿,令我这个去过多次的人,读来 仍觉新鲜。不知是否是他画画的缘故,他描绘景物、气氛和史实的笔法密实,大有重塑对象之妙,令我不由得想起元代大家王蒙画山水的稠密笔法。他在文章结尾写 道:“船离开岸,再回头望时,登岛游人已经排成了长队,满如过江之鲫,鼓浪屿也渐渐如沉没一般。”(《寻找鼓浪屿》)他的感伤藏在比喻中,隐隐约约,宛如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那淡淡浅浅的描绘。这由人生短暂铸就的过程和感伤,不断成为他文章的倾力之处。比如在《私奔》中,他快速描述安居乐业的农民工 小琴,如何成为被老婆抛弃的老琴。在《豁蒙楼》中,他更是把记忆和历史合二为一,竭力加大文章描述的时间落差,仿佛是要给人生的短暂和感伤,提供更多的佐 证。
读陈卫新的新书,还能感受到他厚积薄发的国学修养。我认为,虽然散文写法千奇百怪,但能摆上桌面的大类只有两种:欧化的和中国化的。王鼎钧创造 了散文写法中国化的极致。陈卫新无疑发现了这种写法的前辈脚印,打算骆驼般驮着国学追随。他的个人印记十分明显,文字兼具细腻与硬朗,有时颇抓人,有时颇 平淡,同时承接着古代的文人趣味,并试图将其与记忆中的贫困年代,与来自西方的文化熏陶合三为一,结成终生姻缘。与许多人的文章虚有其表不同,陈卫新面临 的是如何挑选记忆、事实、知识、史实等,他知道的东西太多,我能感到他在忠于文章和忠于材料之间,遭受的有趣拉扯。这也是我读他新书的乐趣之一吧!
木鸾之梦
申赋渔(作家、资深媒体人)
“公输子善其巧,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墨子称赞鲁班的话。可是这只木鸟如何做的,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陈卫新是有名的设计师。我疑心他心里一直就藏着这样一只会飞的鸟。想飞是每个人的梦想,只是各有各的方式。于是,他就把他的这个梦写了出来。假托鲁班的这只木鸟。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再现了鲁班放飞这只木鸟的那个四月的一天。他给这只鸟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木鸾。并给这只木鸾的每一个部位都起了名字,每一个 名字都充满了古意诗情,细致高远。他说这些都是鲁班用皮、麻和木条做成的。为了这个木鸾飞上天,鲁班候了四十三天的大风。离奇的是这只木鸾的降落。在木鸾 触羽的连接处,鲁班安放了藤木的种子,等藤木长起来了,木鸾就缓缓降落。至于这只木鸾最后怎么放飞的,他没有说。
陈卫新给这只木鸾画了图样。这个图样,就是现在《鲁班的飞行器》书的封面。
一些普通的木头、皮条、麻线如何就能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呢?正如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就能让生命变得飞扬呢?这本书,就是在努力揭开这一件件秘密。
这个探密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书是由著名设计师朱赢椿设计的,精致文雅,本身就成了一个艺术品。木鸾刻在纸上的封面,用布做成书脊,翻开来能看到好看的藏书票,一点一滴都是在向鲁班致敬。
里面的文章呢?52篇。如果每周看一篇,差不多看一年。为什么要这么慢慢地看呢?因为里面的文字与气息就是这么缓缓的,从一个设计师的趣味生活 到人到中年的淡淡怀旧。这就像一只优雅的木鸾,缓缓地在天上飞着,人世间的一切,慢慢地在它的眼底下展现出来。一幕幕,一幅幅。到后来,你就不知道是你梦 的飞行轨迹呢,还是踏踏实实的生活本来的样子。在陈卫新的笔下,梦与现实,就这样,不知不觉融合了。
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只是制作出一只木鸾,飞不飞无所谓,飞多远无所谓。
且慢读书
——读陈卫新《鲁班的飞行器》
吴继宏(知名DJ,江苏文艺调频节目主持人)
打开这本书,如同面对一个男人明亮又宽厚的目光。仿佛他就在你身边,淡淡地说几句话,提醒你他看见的。他视线所及,像阳光一样,没有侵略性,随 性又均衡地照在万事万物,却把所有东西都擦亮了。举个例子,摄影是光的艺术,拍照时如果有一束光,所有景物都变得好像会说话,有非常好看的明暗深浅。所以 上帝说:“要有光。”
陈卫新就是一道光。
《鲁班的飞行器》,小小一册,十万字,读起来有一点当年阿城《威尼斯日记》的况味。看上去全是闲笔,却有情有趣。也许是设计师的职业帮助,每篇文章的取舍都极为自然,框架搭得非常漂亮。
小满过后的南京,空气里布满水气。随着年纪增长,我的阅读速度直线下降,一个上午,也只读了1/3篇幅。是陈卫新的历年游记。一共14 篇,108页,取名“从内到外”。因为实在很喜欢,边看边随手做了些记录。这几年流行断舍离,说一本书读完后不要放在架子上落灰,因为你读的时候已经实现 了它的最大价值,之后该让它有一个新的去处。这说法有点道理,又似是而非。不管怎样,《鲁班的飞行器》的阅读价值,绝对不是一次性的。事实上,为了写这篇 文章,我已经在开始重读。
读者的趣味当然也千奇百怪,比如我看陈卫新写拉卜楞寺,最有兴趣的段落是他描绘一种匪夷所思的计程车。直行一块,拐一次弯,加一块钱。而在阿姆 斯特丹的河岸,陈卫新看见两个做地面施工的俊男,精准目测那个小工地,“大约只有3.2个平方米。”也许是因为对行业的尊重和热爱,才能写得这样兴致盎 然。读陈卫新的文字,享受之一是他的举重若轻,虽然着墨很少,但是感受准确。例如写到香港,说人在家门口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庙街在瞬间会让人想起像朝天 宫。这样的智慧贯穿在所有的到访城乡,我私以为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他写出了空气。
受益之二是可以大开眼界。孔子在《论语》里劝人学诗,说可以兴观群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看诗人陈卫新的书,效果同样不错。他去赣州宋城, 看见中学生在城墙上跑步,“真的是奇迹,学校操场跑道的一部分居然是上了城墙的。”而为什么扬州的巷子保存得要比南京好?“因为完全留下了过去的街巷尺 度。”
短短的文章里,不仅有饶有趣味的当地风情,更有设计师的潜心观筑。铺地材质是弹石、条石还是小青砖,怎样才显得干净又有古意?对古井的喜爱是因 为,“它依然保持着传统巷陌里的实际使用意义。”谈到园林之美,江南之美,则更像是夫子自道。园林好在“小中见大,以少胜多”,而江南的好,是“说不好 的”,你要自己来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
在云南碧溪古镇,他以设计师的推理,找到了曾经的寺庙。现在它成为一所小学。在安徽绩溪,则收获胡适警句:“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徒步徽杭,发现“古道是沿着水流,顺着山形而设计的”。“尊重自然给予人的最大的滋养和造化”,“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设计。”
陈卫新高中时为了吃到“谢余春”的鱼汤面和包子,早上常迟到,被老师批为自由散漫。他从小就爱逛那种充满平民生活气息的小街巷,“逛街也许就是 我的理想。”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成为一个一路妙笔生花的行者。在台湾,钱小华因为看见好书都被他先搜罗走,急得直喊“留点给我”的神态,历历在目, 而永利街的香港,是我记忆中的香港。去鼓浪屿,我印象最深的是基督徒的墓园,陈卫新同样注意到了,“枝枝蔓蔓,荒芜一片。”
我的笔记最后一行,是他感受古人的山水观和今人的不同,“山水之间有空白。”地点是在我从小长大的滁州琅琊山。有时候珍贵的事物会因为近在咫 尺、唾手可得,反而被人们忽略。我们常听人说,哎呀我就住在某某附近,可是从来没有去过。不过我确实是琅琊山的常客。小时候随妈妈、表姐去春游,长大后为 外公外婆扫墓。我妈妈的外婆,还曾经住在山里的养老院。看熟悉的场景在他笔下复原,更能感觉,陈卫新的写法,充满耐人寻味的留白,像中国画。
由于还没有读完后面的文章(而且看起来后面更多陈卫新以设计师身份写下的思考),我可以轻松地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不是设计师里面最好的散文作 家,这就是最好的散文作家。我以前一直以为他是最好的设计师。去年三月,三山街地铁站3号出口斜对面,升州路熙南里交界,原美大纸行办公楼,现在的观筑博 物馆,曾有一个关于民国衣食住行的小展览。我忘不了当年车牌照里的春夏秋冬。而整栋建筑呈现的安静优美,也一如它的主人。先锋书店、随园书坊、松涧观筑的 设计者。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