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另类山西解读,作者不是从史读史,不是从书到书,而更多的是到实地去寻访去感受,去想方设法还原一个历史的真相,作者由此得出的一些看法或结论,与现时代流行的一些观点或观念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书中所记述的这些事件发生演绎的地方都在山西,如代县雁门关、长平古战场、运城关帝庙、陵川王莽岭,以及清康乾时期的中国首富平阳亢氏故里、民国初年晋商领袖刘笃敬故里、具有众多远祖遗迹和传说的乾坤湾,如此等等。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山西,但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核心内容。
作者简介:
李琳之,李琳的笔名,1967年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古晋都遗址边上的南赵村。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是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黄土魂》《天才的悲剧》《感喟秋雨》《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等。有《一生的突围》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中小学生读本中。《光明日报》刊载中国科学哲学首席科学家郭贵春文,评其《中华祖脉》为“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
目录:
序/ 韩石山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信 (代自序) / 李琳之
第一编 迷离商贾
大商的梦魇 / 3
再去去瓜洲古渡吧,那里应该是亢氏及晋商先人们吹响号角、走向商战,抑或战罢归来的拐点,那里应该寄托着他们对亲人思念和对金钱渴望的纠结,那里应该残留着他们人生成败的喜悦和悲伤……但诗人们在这里成了历史的主角,戏剧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成了游人的佐料,而那些创造扬州历史的商人在这里却成了多余而没有让成千上万的文人骚客为他们留下哪怕片言只语……
最后的贵族 /36
我在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怆……我的眼前不时涌现出那个长跑马褂、儒雅倜傥的刘笃敬形象——他义无反顾地去刑场收殓杨深秀尸体的样子,他站在轮渡船头蹙眉思考的样子,他在谈判桌上智斗英人的样子,他在这个老宅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而最后,他留给我的是一个中国最后的贵族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背影……
湮没的辉煌 / 55
明清时代的“襄汾商人”,这是一支曾经纵横大江南北、威震长城内外的“商师”精锐,一队曾经让皇帝老儿屡次弯腰借钱的商业群体,一个曾经让桀骜不驯的郑板桥躬身侍教的传奇商帮,一个曾经奠定山西近代工业基础的先驱,一个曾经领袖晋商群伦的商中翘楚,一个曾经完美演绎晋商绝响的民族工商业代表。
第二编 史林悲风
异化的大神 / 93
徘徊在烟雾缭绕的圣殿里,在四周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忠义氛围中,我仿佛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我明白,对于我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文化包袱过重压抑而导致的呼吸不畅现象。由此想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肌体上还背负着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糟粕与精华齐在,渣滓同精髓共存,她负荷着如此沉重的负担前行,怎能不蹒跚踉跄、步履维艰?
千年不醒 / 107
王莽被自己和众人用谎言与假象打造成了光鲜亮丽的“圣人”,他又被群儒们高高地托举到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神”的地步。当谎言和假象露出它邪恶的本来面目时,那些不遗余力推着他前行的那股力量,就不仅成了他肉体的践踏者,连他那颗求圣求王的质洁心地也成了他们邀取政治资本而可以随意玷污的垫脚石。
文明的疤痕 / 157
在文明和野蛮的无数次搏斗绞杀中,文明可能会暂时败得一塌糊涂,但每一次的野蛮胜利都是以更人性化的文明进步为代价的,随之成为殉葬品的是曾经被视为文明的野蛮——那种披着文明外衣的丑恶野蛮。
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 / 182
邪恶化身为正义的面目出现,正义的真身在这里却成了风雨中的飘零,将士们的鲜血成了奸佞小人“邀功”的资本。这是一个历史的暗角,是历代文人们冲锋陷阵意图攻克的堡垒。然而,历史的巨轮在这里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抛锚、搁浅……
大国顽疾 / 225
它就像一个布满残红血迹的带着侮辱性的巨大惊叹号,充斥在史乘笔记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又像一个冥顽不化的黑色幽灵,鬼鬼祟祟地游荡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不时地戳打着你的心扉,不时地刺激着你的神经……
第三编 家事国史
一生的突围 / 235
父亲一生都被笼罩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他从少时即挣扎着要摆脱它的束缚,但结果是刚挣脱开一张踉跄着跑出来,却有另一张更大的网当头罩了下来。他挣扎、反抗、突围了一辈子,当到他年老体衰、身心疲惫、几乎绝望时,那张无形的网才蓦地揭开了……
寻祖 / 247
我又要离去了。临走前,表哥把我领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地里。那里已经是一片被平整后的小树林了,四周一望无际,苍茫浩远。我拉着儿子一起跪下,谢祖宗先人的血脉之恩,谢皇天后土的养育之恩。
暗角 /259
掌声和鲜花都送给了她们的丈夫,送给了她们丈夫年轻漂亮、知书达理的“如夫人”,她们却只能躲到阴暗的旮旯里无声地啜泣。没人去关注她们,没人去帮助她们,她们就像那疾风暴雨吹打下的飘萍一样,任由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吞噬……
第四编 华夏根祖
大美黄河乾坤湾 / 273
中华龙的形象是否就是黄河永和段形状的现实模拟呢?伏羲是否就是中华龙最早的丹青手呢?还有,乾坤湾是否就是伏羲阴阳八卦机理的灵感触发点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魄,黄河、乾坤湾、伏羲、中华龙、八卦易学原理……思绪至此,我的心似乎要飞起来……
祖脉的标识 / 291
中华远古文明的汁液就渗透在我脚下这片平实的泥土里,中华民族的祖脉就绵延在我眼前这逶迤的山岭上、这舒缓的水流里、这蔚蓝的天空中……哦,我的故乡,那黄汾交融的地方,映现着一个民族伊始迷离的背影。
水亮的人物 (代跋) 蒋泥/ 311
后记 /313
★ 著名作家韩石山作《序》
李琳之先生是个会写文章的人,以物种而论,这样的物种,已日渐稀少。
拿到这部书稿,先看的是他的自序,顿生好感,多么简洁又多么得体。得体且不论,就文章而言,简洁,说是文字的一种特色,莫若说是作者的一种品质。他知道自己不是神,下笔总是适可而止,他知道对方不是愚顽,故而不会把话说满。这样的文章,看到会心处,你会轻轻一笑,你知道自己得到尊重,由不得也就尊重对方。书中文章,以篇数论,并不多,以各自的篇幅论,堪称长,夫所谓大散文者是也。
此一文体,近年来颇有张扬之势。始作俑者,是一位现在已视为神物的大作家。他的书,我看过,很佩服,只是我不敢那么写。比如说,敦煌莫高窟里,有个佛洞,一半佛像用石灰涂成白的,一半没涂,作者说,王道士原本第二天去集上再买一担白灰的,有事打扰没去成,后来忘了,遂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要让我写,必得看过《王道士日记》,载明“欲赴集上买白灰一担,因故未去”,至少也得是,见某老者,有此传言。什么凭据都没有,敢这样下笔,还敢说是散文,我虽下愚,亦期期以为不可。
起初我以为,《家国往事》这样的大名目,会是这样的大散文。看过方知,李先生不光文笔好,脑子也清楚,大散文的精髓得着了,弊病且让他弊病去,自个没有染上。
无论文笔,还是文体,对阅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辅助,最最重要的,还得看有没有收益。
或许是真的老了,这些年,拿起一本书,常会有种胆怯的感觉。
怕什么呢?
怕看过之后,一无所获又投诉无门,只能仰天长叹,恨不得抽自个几巴掌,那种失落感,那种狼狈相。
读此书,我是抱有期望的。
抱有期望,就会有危险,实现了固然欣喜,没有实现,必然是怨尤,是恚恨。
我早早作了防备,告诫自己,期望尽可期望,只是不必过高。
实现没实现,且置之一边,先说我的期望是什么。
这些年,不,这几十年,人们一提起山西,就是晋商如何的辉煌,而晋商者,非是晋地商人之谓,乃晋中商人之谓也。什么乔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一个接着一个,还有皇家的大自鸣钟,还有御赐的小火车头。再加上那几部电影电视,真叫个绘影绘声美不胜收。所有这些,让你不能不信,不能不服,不能不有这样的错觉。
我的疑惑在于,在山西,谁都知道,论富庶,数晋南,论文化,数晋南,怎么一到了做生意上,晋中就比晋南强了?莫非做生意上有另外的法则,越是穷困越是精明,越是没钱越会挣钱?还是说,红面鱼鱼(一种高梁面做的面食),比白面馒头,更滋养人的智慧?
琳之先生是晋南人,这本书写的是晋南的商业往事,有关乎国家的,也有关乎私家的。因此之故,看书之前,我就先存了这样的期望。
如何呢?
释我疑惑矣。
在《湮没的辉煌》一文中,作者以大量的史实与史料,叙述了襄汾县晋商的辉煌历史。如今的襄汾县,系1950 年代中期由襄陵与汾城二县合并而成,更早以前,汾城县叫太平县。早在清季,襄陵与太平两县的富庶繁华,史乘多有记载。仅以当铺业为例,嘉庆年间,山西有当铺4000多家,太平县有126 家,排在绛州(今新绛县)与榆次两县之后。绛州乃州府所在地,榆次紧邻省城,剔除这些因素,则太平县当铺的密度,当冠绝三晋。再以驻京城会馆为例,清代山西各县,在北京建有会馆39 座,河东各县共有22 座,其中襄陵会馆4 座,太平会馆4 座。至今宣武门外有个晋太胡同,就是因为当年建有太平县会馆而得名。
地方的富庶,必然推动文化的发达,而文化的必达,必有其杰出的人物。
作为晋南实业与文化代表的,是太平县南高村的刘笃敬先生。此人有四件事,已然青史留名。一是,戊戌政变失败,谭嗣同、林锐、杨深秀等六君子斩首于北京宣外菜市口,杨深秀是山西闻喜人,家人不敢收尸,当时刘笃敬不过是个小京官,挺身而出,为杨氏收尸并送回山西老家。二是,早在清末,受朝廷委派,作为实业界代表,出访欧洲各国。三是1906 年山西民间集资修筑南同蒲铁路,刘氏作为主要投资者与督办人,建起太原到榆次间十几公里的铁路,为山西最早的一段铁路。四是辛亥革命成功后,1812 年孙中山来太原视察,与山西各界人士在劝业楼(今文瀛公园内)前合影,他与山西督军阎锡山,分坐在孙的左右两边。再就是,他本人是一位读书人,也是一位书法家。
有这几项,刘敬笃可说是近代山西商业的代表人物,也可说是山西文化的典范人物。看到这儿,我心中多年的疑惑,能不豁然开朗吗?直觉没有骗了我,只能说自己过去见闻不广罢了。其他各篇,各有各的精彩,兹不赘。有鉴于此,我要说,一个喜爱山西文化的人,应当看看这本书。如果你没有看,遗憾的不会是作者,也不会是我。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书,我也尽了见告的义务。
2015 年6 月17
日于潺湲室
(韩石山,1947 年生,山西临猗县人。著名作家、评论家,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人物传记《徐志摩传》《李健吾传》,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短篇小说集《猪的喜剧》《轻盈的脚步》,中篇小说集《魔子》,散文集《亏心事》《我的小气》,另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韩石山学术演讲录》《寻访林徽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20 余部作品。)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信
李琳之
文化自信不是装出唬人样子的那种外强中干,而应该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泰然气概;文化自信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夸夸其谈,而应该是一种来自民族文化底蕴的自尊自强;文化自信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目空一切,而应该是一种可以包容不同甚至容纳敌对的宽广博大;文化自信不是拒绝一切新事物的那种盲目排外,而应该是一种敢于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自觉自为。
———题记
我讲三件小事,算作对本书内容的一个阐释。
第一件小事:
2014 年3 月“马航事件”发生后,各种流言蜚语在网络上漫天飞舞。其中甚嚣尘上的一则谣言说,这是马来西亚联手美国一手策划的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歹毒阴谋。很多同胞看到这类微信时并未认真思索其中的虚实真假,就在愤怒的情绪支配下,随手转发,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又添油加醋,声泪俱下地控诉美国人种种“劣迹罪行”,结果引得国人群情激昂,同仇敌忾,大有不把美国从地球上抹掉誓不罢休之势。对此,我在微信上写道:
……
我听了只能是无奈地摇摇头、叹叹气罢了。其实,我心里也是无比沉重。这不仅是因为失事飞机上有154名中国人,还因为失事飞机上有我一个邻居,是我朋友的女儿,叫李文博,今年才29岁,是全国总工会的同期翻译。我也一样的悲伤,我祈祷上天能有奇迹发生,我渴盼看到这个漂亮、可爱的邻家姑娘能够再一次活蹦乱跳地站到我的面前。但我绝对不想大家都失去理智似地用敌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看待另一方的受害者———我以为,事情真相未暴露之前,不能靠主观想象去推测,更不能意气用事,说些不负责任的话,
甚至诅咒、谩骂。摈弃理解、包容和爱,用敌对的思维去揣测别人的心思,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言论刚发出不久,一连串络绎不绝的点赞和留言很快就挤满了我的手机屏。
我不知是悲还是喜,一时竟唏嘘不已。
第二件小事:
2014 年12 月25
日,我一下子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微信祝福。我知道那天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可是,我就不明白了,那个节日跟我有什么关系吗?我随便读了几则,忽然心里就有了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便在朋友圈里郑重其事地发出了一则“公告”:今天是西方人的圣诞日,但我收到了很多“节日快乐”之类的祝福话语。我谢谢诸位的厚爱。我尊重这个西方人的节日礼俗,但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拒绝过这个节日,也不会在今天给任何人发出“节日快乐”之类的祝福短信(此处不包含外国朋友)。希望朋友们理解。
“公告”发出后,回应者有一二十个人,其中有个朋友居然抛出了这么一段堂而皇之的议论:
西方有个老头叫耶稣,没给中国人民带来过什么好处,是他的子民曾经组成八国联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抢我们的钱,杀我们的同胞,烧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资源,可现在不少中国人却要花钱为这个老头过生日。
我苦笑着摇摇头,未置可否。
第三件小事:
前两天,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在一个微信群里忽然扔出来这样一则帖子:中国是唯一传承至今、文明一脉相承而没有断绝的四大文明古国。国家的统一首先就是文化的统一,为何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历法却只有2015年?凭什么拥有优秀智慧思维的中国,还要用别人的宗教历法来计算着我们自己历史的时间和未来?所以我们强烈倡导,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铭记我们自己的纪年方式,并发扬光大,这样,既可以保留全球华人对中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世世代代都为自己民族48世纪的文化符号而感到自豪!如果有人再问“今年的纪年时间是什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大声地回答,
现在是:
中元4713年(黄帝纪年);
西元2015年(基督纪年)。
希望每个炎黄子孙都能记住并支持我们自己的民族纪年!
我看了觉得好笑,就发短信问她:“汽车、火车、轮船,还有飞机都来自洋人,莫非我们就都弃用而改坐老祖宗的牛马车不成?”
她回我:“嘿嘿,我就是这么一说而已。你看希伯来人不也是公历和他们的古历法同用吗?实际上就是想引起关注,给大家一个思想回归的方式。”
我回她:“我也知道您是逗笑呢。我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国粹主义情结。他们不但把传统文化放在一个不适当的高度,甚至把传统文化的糟粕也当作精华拿出来炫耀。”稍顿了一下,我继续说,“对现代的中国而言,中西文化根本就分不开。中国文化之所以历五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她能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而充实自身,能不断吸
收新鲜血液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使她保持了一种蓬蓬勃勃的旺盛生命力。”
其实,我还想说的一句话是:文化自信反对妄自菲薄的怀疑主义,同样反对狂妄自大的国粹主义。
2015年5月17日于北京寓所
目录
第一编迷离商贾
大商的梦魇/ 3
再去去瓜洲古渡吧,那里应该是亢氏及晋商先人们吹响号角、走向商战,抑或战罢归来的拐点,那里应该寄托着他们对亲人思念和对金钱渴望的纠结,那里应该残留着他们人生成败的喜悦和悲伤……但诗人们在这里成了历史的主角,戏剧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成了游人的佐料,而那些创造扬州历史的商人在这里却成了多余而没有让成千上万的文人骚客为他们留下哪怕片言只语……
最后的贵族/ 36
我在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怆……我的眼前不时涌现出那个长跑马褂、儒雅倜傥的刘笃敬形象———他义无反顾地去刑场收殓杨深秀尸体的样子,他站在轮渡船头蹙眉思考的样子,他在谈判桌上智斗英人的样子,他在这个老宅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而最后,他留给我的是一个中国最后的贵族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背影……
湮没的辉煌/ 55
明清时代的“襄汾商人”,这是一支曾经纵横大江南北、威震长城内外的“商师”精锐,一队曾经让皇帝老儿屡次弯腰借钱的商业群体,一个曾经让桀骜不驯的郑板桥躬身侍教的传奇商帮,一个曾经奠定山西近代工业基础的先驱,一个曾经领袖晋商群伦的商中翘楚,一个曾经完美演绎晋商绝响的民族工商业代表。
第二编史林悲风
异化的大神/ 93
徘徊在烟雾缭绕的圣殿里,在四周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忠义氛围中,我仿佛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我明白,对于我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文化包袱过重压抑而导致的呼吸不畅现象。由此想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肌体上还背负着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糟粕与精华齐在,渣滓同精髓共存,她负荷着如此沉重的负担前行,怎能不蹒跚踉跄、步履维艰?
千年不醒/ 107
王莽被自己和众人用谎言与假象打造成了光鲜亮丽的“圣人”,他又被群儒们高高地托举到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神”的地步。当谎言和假象露出它邪恶的本来面目时,那些不遗余力推着他前行的那股力量,就不仅成了他肉体的践踏者,连他那颗求圣求王的质洁心地也成了他们邀取政治资本而可以随意玷污的垫脚石。
文明的疤痕/ 157
在文明和野蛮的无数次搏斗绞杀中,文明可能会暂时败得一塌糊涂,但每一次的野蛮胜利都是以更人性化的文明进步为代价的,随之成为殉葬品的是曾经被视为文明的野蛮———那种披着文明外衣的丑恶野蛮。
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 182
邪恶化身为正义的面目出现,正义的真身在这里却成了风雨中的飘零,将士们的鲜血成了奸佞小人“邀功”的资本。这是一个历史的暗角,是历代文人们冲锋陷阵意图攻克的堡垒。然而,历史的巨轮在这里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抛锚、搁浅……
大国顽疾/ 225
它就像一个布满残红血迹的带着侮辱性的巨大惊叹号,充斥在史乘笔记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又像一个冥顽不化的黑色幽灵,鬼鬼祟祟地游荡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不时地戳打着你的心扉,不时地刺激着你的神经……
第三编家事国史
一生的突围/ 235
父亲一生都被笼罩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他从少时即挣扎着要摆脱它的束缚,但结果是刚挣脱开一张踉跄着跑出来,却有另一张更大的网当头罩了下来。他挣扎、反抗、突围了一辈子,当到他年老体衰、身心疲惫、几乎绝望时,那张无形的网才蓦地揭开了……
寻祖/ 247
我又要离去了。临走前,表哥把我领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地里。那里已经是一片被平整后的小树林了,四周一望无际,苍茫浩远。我拉着儿子一起跪下,谢祖宗先人的血脉之恩,谢皇天后土的养育之恩。
暗角/ 259
掌声和鲜花都送给了她们的丈夫,送给了她们丈夫年轻漂亮、知书达理的“如夫人”,她们却只能躲到阴暗的旮旯里无声地啜泣。没人去关注她们,没人去帮助她们,她们就像那疾风暴雨吹打下的飘萍一样,任由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吞噬……
第四编华夏根祖
大美黄河乾坤湾/ 273
中华龙的形象是否就是黄河永和段形状的现实模拟呢?
伏羲是否就是中华龙最早的丹青手呢?还有,乾坤湾是否就是伏羲阴阳八卦机理的灵感触发点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魄,黄河、乾坤湾、伏羲、中华龙、八卦易学原理……思绪至此,我的心似乎要飞起来……
祖脉的标识/ 291
中华远古文明的汁液就渗透在我脚下这片平实的泥土里,中华民族的祖脉就绵延在我眼前这逶迤的山岭上、这舒缓的水流里、这蔚蓝的天空中……哦,我的故乡,那黄汾交融的地方,映现着一个民族伊始迷离的背影。
水亮的人物(代跋) 蒋泥/ 311
后记/ 313
内容试读:
平阳亢氏祖籍何处,又如何成为巨富,已无从考稽,但乡野之间恍惚传说却从未间断。
据传,明万历年间,山东大旱,一对年轻夫妻逃荒到山西平阳城,最后落脚到东关一破落大户闲置的两间房子内安居下来,靠家传手艺———磨豆腐维持生计。不久,这对夫妻生下一子,取名亢宝万,不幸的是,孩子天生是个兔儿唇,他们顺嘴就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豁儿。
豁儿自落地时起,总是啼哭个不停,搅得父母心烦,四邻不安,加之家境困难,孩子还是个先天残疾,父母遂生弃婴之意。
事也凑巧,平阳府的赵知府有一晚做梦,梦见了一队满载金银珠宝的车辆前后有序地缓缓驶入了东关,领头的声称是为亢家豁儿送宝来了。赵知府醒来细细琢磨,感觉此事怪异,便叫上随从微服到东关暗访。整个东关就只有这一家姓亢,赵知府一打听就到了院子里。当他看到襁褓中的啼哭不止的婴儿,且听说这孩子小名就叫豁儿时,十分吃惊,没想到梦里的情形竟和现实中如此暗合。赵知府脱口对这对年轻的父母说道:“此子必非常人,本官认他为义子,你二人定要好好抚养!”赵知府走前特意恩准他们入了平阳籍,还给他们留下一些随身携带的银两。从此,夫妻二人再不做他想,辛勤劳作,努力耕种,几年以后就用积攒的钱财和赵知府断断续续的资助,在东关买了一块地皮,动工搭建房屋。
一天,他们取土和泥时,竟然挖出十瓮金银珠宝等物。夫妻二人随后就开始筑府邸,修花园,建鱼池,并延请老师教授豁儿。亢家一跃而为当地富户,名声随之鹊起。
后来,亢豁儿长大成人后,从年老体衰的父母手中接管了家业,并开始经商,诸如长途贩卖,开典当行,如此等等,亢豁儿迅速暴富起来。后来,亢豁儿就逐渐把半个东关都买下来,陆续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气势冲天的豪宅大院,乡人取其亢宝万的谐音,干脆给他取了个非常形象的绰号:“亢百万”,他原来的名字和小名反而逐渐被人忘掉了。
19
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北渡黄河,直逼平阳城下,准备围而攻打。李自成为了窥探城内动静,特命士兵在城北即今临汾郭家庄附近取土筑台,因土台形似圆月,后人称之为月迫山。李自成登台观望,不料被城内官兵发现,射出一支冷箭,李自成躲避不及,左眼被箭羽尾毛扫伤。李自成下台治伤,随手脱下衣服挂在附近一颗老槐树上,这
个地方后来形成村落,就被人称作了挂甲庄。
李自成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次日便悍然下令要马踏四关。亢百万得知详情,为保东关不被毁掉,密派管家到李自成军营,和李协商,愿给义军捐一次军饷,以求得东关平安无事。义军连日作战,军备困难,现在既有亢百万如此雪中送炭义助,李自成岂有不应之理!结果,这次战斗中,除过东关免于兵燹之难,完整保护下来外,其他三关均毁于战火。直至上世纪40年代,东关城墙还完好保存如初,后在临汾战役中毁于烽烟,被夷为平地。
与民间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流传于晋南和陕北、渭南一带的蒲剧《三疑计》,至今还在传唱着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唱词:
李自成百万军渡河北岸,
一马儿围困了平阳城关。
临汾挂甲庄
平阳府左良玉射尔一箭,
射瞎了尔左目五形不全。
一怒间把城关马踏兵践,
亢百万助军饷留下东关。
五
从民间传说来看,亢嗣鼎应该是亢宝万的儿子或孙子,他并不是亢氏家族中第一个发迹者。乾隆版《临汾县志》载:亢嗣鼎,事母孝,养抚侄如子。笃志力学,至老不倦。居乡尤多义举。亢嗣鼎及其后人不但继承了亢百万的家产,还继承了亢百万这个绰号。以后数百年间亢百万竟成了亢家数代掌门人的统一称呼。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到四十年(1701年),满族官吏葛礼到山西任巡抚不久,就下令全省要“每两钱粮加索火耗银二钱”,以增加省库收入。但是这一命令遭到了全省百姓的抵制,地主、商人和地方绅士无不义愤填膺,拍案叫骂。平阳、汾阳、潞安等各府州县反对声尤为激烈,他们联名上书,恳请葛礼收回成令。加索火耗是按纳税比例分摊,富家大户负担最重,所以大商大贾纷纷牵头予以抗议。亢嗣鼎作为平阳首富,为民为己,都责无旁贷,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葛礼一见到部下呈送上来的“抗议书”,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拘捕带头闹事的富室大户,亢嗣鼎赫然名列首位。官府派兵丁拘捕亢嗣鼎时,亢嗣鼎恰好去山东济南处理一桩钱庄银钱纠纷事件,侥幸逃过。但其他联名上书的大商大贾却被一一投进了监狱。之后,亢嗣鼎见无法硬抗,就悄悄托人送上了贿银,此事才算了结。那些“犯人”的家属见此,亦无法可想,也只好纷纷仿效,通过人钱关节,以“认罚万金”,方得以释放。
21
康熙时期的亢氏家族,已是“宅第连云,宛然世家”,声名赫赫。此时正是亢嗣鼎“主家”时期,正值晋南发生一场特大旱灾,从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到康熙六十年六月,连续15个月天上没下一滴雨,两年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饥莩载道。灾民成群结队,沿路乞讨,惨不忍睹。时任临汾知县的魏星煜动员富户捐款捐粮,并设南北两个粥厂,赈济饥民。亢嗣鼎以身当先,领头搭起粥棚,和其他富户共9 家负责供粮煮粥,招待饥民进食,每日达到
一万人次以上。
之后不久,清廷派大学士朱轼抵达山西,领导监督山西赈灾事宜,并动用国库储粮,向饥民伸出援手。亢家堡的亢嗣鼎、亢在时、亢孶时等14户乡绅,以天下之忧为忧,踊跃捐钱捐粮,自始至终站在赈灾第一线。
亢嗣鼎虽时有狂妄之语,并过着富埒王侯的奢侈生活,但在史乘笔记和民间传说中,并无尔虞我诈、仗势欺人的恶劣行径。古今虽不乏有人认为亢嗣鼎“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吝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只是在灾荒之年,他不得不捐献出一点钱粮,来赈灾施舍,装潢门面”云云,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提供出相关的凭证凭据,只有一些云山雾罩的
人云亦云———其实,我们看到的历史大多时候都是某些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一厢情愿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