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核心观点:2014是一个涌现了许多佳作的电视剧“大年”,但值得欣喜的并不是收获了多少现象级剧集,而是“大年”现象给了中国观众信心,中国电视剧团队能够认真思考长期以来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努力做出了改变。事实证明,在缕清历史题材与现实共鸣、重大叙事与小情小爱、宏观展现与微观刻画等关系的基础上,国产电视剧完全有能力推送出经得住业界和市场考验的好剧佳作,并让电视剧“大年”不要成为一道昙花一现的风景。
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部电视剧,只是存在于父辈对于往事的追忆之中。我们当然也会“追剧”,但印象中似乎很少有国产剧能够吸引我的同龄人去“追”。尽管这些年,每年的国产电视剧拍片量高得惊人,却很少有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样能够引起全民集体追捧效应的作品出现。然而,就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于国产电视剧的吐槽与嫌弃的时候,却会忽然欣喜甚至有些讶异地发现,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电视荧幕经历了一个“大年”,从《北平无战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 《平凡的世界》《嘿!老头儿》《老农民》《红高粱》等一大批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观众翘首追剧的现象级剧集不断涌现,前一段时间的电视剧时间档可以说真正回归“黄金强档”。前不久颁发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也及时而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现象。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它说明目前国内电视剧制作的环境和水平是足以催生出市场欢迎,更重要的是观众爱看的剧集的。
选题关注政治生态与民生热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成功抓住观众的好剧,究竟有哪些特质成就了它们的优秀?作为后进,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见贤而思齐呢?从前段时间最具轰动效应的《北平无战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剧来看,我以为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时间上过往与今天的沟通与关照。中国人是尤其“好古”的,我们爱讲故事,于是,我们兢兢业业地记述和演绎民族的记忆,同样是历久弥新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三皇五帝迄今,薪尽火传,从无断绝;我们更爱听故事,时至今日,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和观众都仍然明显偏爱古装剧、年代剧。而《北》《历》两剧显然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是国人好的“那一口”。而历史或者说故事的好处在于,在审美上,它能够天然地产生一种疏离感,无论观众怎样的感同身受以至于悲恸嚎啕、怒发冲冠、肝胆俱裂或者乐不可支,情绪发泄完了,理智就会告诉观众,那是与你无关的过去的事,而这种心理上的隔膜与落差往往能够产生更加美妙和轻松的审美体验; 而历史的迷人之处又在于,虽说是过去的事,可往往又能与现实产生某种互相的勾连与映射。我们总说,不知来,视诸往。历史剧中古与今之间的这种契合,恰恰是最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的关键。从这点来看,无论是反腐打虎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北》与《历》两剧,正是在政治生态最重大和人民生活最关注的现实点上完成了今昔之间的沟通与关照,何况在制作水准、演出班底上又是遵循“数年磨一剑”的精品制作模式,这样的作品,想要不被注意都很难。
既有宏大叙事,又落笔小人物
第二是叙事视角上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与互补。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了一种“宏大叙事”,就历史剧来说,我们总爱说帝王将相的事,再不济也得是才子佳人,即使是革命战争题材,也很难说完全走出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赞歌模式。国产电视剧似乎还总是习惯于以一种宏观甚至是仰视的视角去书写和描绘历史。而2014年度的几部片子,却让我惊喜地看到,摄像机终于放低镜头,开始平视甚至俯视特定历史背景下最平凡的芸芸众生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拨乱反正、肇启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一方面固然着力于表现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却独运匠心,特写式地刻画了一群年轻人的形象,他们都是那个特定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他们当中有通过恢复高考走进大学的知识分子,有乘改革春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还有扎根农村大搞改革的新农民。这种大时代、大人物与小人物、小生活的平均用力,非但没有弱化邓小平同志的形象,反而通过普通百姓真实质朴的生活变化反证了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作用与功绩,这种小大之间完成的互补,反而共同实现了对于主题的强化。《平凡的世界》 作为一部问世三十年的长篇小说的翻拍,再度引起热议,同样也是因为在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说着最基层的几代农民的家事、情事与生产故事,而其几条线同时打开的微观叙事如此动人,恰好平衡了几度风雨变迁的农村社会和农村改革政策背景的政论式旁白所带来的解读上的距离感,历史真实下的故事再造,牢牢地吸引了观众。《北平无战事》也是如此,在国民政府反贪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地下党固然有讴歌,对于进步学生、国民政府官员甚至梁经伦那样的双料间谍,也都给予了足够的理解与深入的表现,这种视角使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了光彩,而这些光彩,恰恰最后又能反射出主角或主题的光彩。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与互补,非但没有使电视剧显得支离破碎,反而能够更加强化主题却又不流于说教,使观众能够更心悦诚服地接受制片方所想表达的意涵。
剔除“神格化”,与观众情感共振
最后,是情感刻画上公与私的和谐与同构。长期以来,国产电视剧似乎还是会受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模式桎梏的束缚,越光辉、越正面的形象,似乎越不愿或者说不会去刻画其作为一个人而天然存有的无关宏旨或者比较私人的情感,于是我们在国产电视剧中总会看到许多高大威武、正气凛然的“神格化”的人物,但这种剔除了人格的艺术形象,却往往让人觉得可敬却不可爱,多少会让观众对剧集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然而今年的几部大剧,显然都把人物拉回了人间,编剧表现了大历史下的大功绩、大情怀,也刻画了小生活中的小事件、小情感(《嘿!老头儿》等当代情感剧在细节刻画与生活流的表演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在重大历史转折中的老成谋国、锐意改革,也看到他与卓琳相濡以沫的爱情,同儿孙共享天伦的亲情; 我们也在看到作为地下党员的方孟敖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的同时,更看到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与亲人、爱人及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涌动。而恰恰是这些为国为民的大情怀与亲情爱情这些小情感交织在一起,才真正完整构成了一个历史人物真实的情感世界,当信念、精神和情怀遭遇私人情感,这种情感刻画的碰撞与共振,往往会使艺术形象变得可敬更可信、可亲,电视剧集也会因为更真实而更加吸引观众。
都说2014是一个涌现了许多佳作的电视剧“大年”,我觉得,最值得欣喜的,并不是我们过去一年收获了多少现象级剧集,而是这个电视剧“大年”现象给了我们一种自信与豪迈,那就是中国的电视剧团队开始思考国产电视剧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努力做出了一些改变。而我们完全有能力拍出经得住业界和市场考验的好剧佳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寄望2014不要成为一个昙花一现的电视剧“大年”,而应成为国产剧又一个春天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