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全媒体领域里有两个传播现象都与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有关:一是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中,贾玲改编的短篇喜剧《木兰从军》引发“恶搞名著”应不应该道歉的话题;一是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好口碑刷屏朋友圈。
与当下所谓互联网IP改编和好莱坞电影续集不断涌现的热潮不同,尽管中国古典名著改编从中国影视制作和文化出现起就是一直存在的题材和素材选 项,但是其改编后所承担的“文化责任”的争议却不断存在,并且好莱坞、日本、韩国等海外制作体系,也常常从中国古典名著里寻找改编素材。这对国内影视文化 也形成不小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刺激: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理解和改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至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一方面使制作者与观众之间形成极度有效 的互动交流,在容易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形成巨大传播现象;但在硬币的另一面,这种选择也将自己置于与历史、与文化、与原著、与以往作品、与海外改编、与 其他媒介、与不同身份观众的自我想象等众多驳杂的文化批评维度之中去“审判”。贾玲版《木兰从军》与田晓鹏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如此。
贾玲版《木兰从军》伤害了花木兰和其背后蕴涵千年的民族精神
该剧一经播出便引发争议:如此“恶搞”《木兰从军》应不应该。当下全媒体界内的争议焦点在于,贾玲该不该向与花木兰相关的某机构道歉?“恶搞” 蔚然成风的今天何必与是否符合花木兰原著较劲?所谓后现代改编与“恶搞”区别何在……期间,有大网站、某电视台等知名传媒机构还为“恶搞”《木兰从军》辩 护,认为“恶搞”是喜剧需要,何罪之有。
贾玲版《木兰从军》的突然出现,撕下了当下影视圈内一部分创作者回避创作恶习的遮羞布,暴露出业内部分人士对于所谓后现代改编、喜剧、“恶搞” 等概念界定不清从而胡乱使用,为遮掩其只注重名利而抛弃审美趣味追求与文化责任担当的事实。所谓后现代改编,是西方工业化时代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到劳资双 方再次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消费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刻意让作品背后潜藏的主体消失,切割原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进而重新注入在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 下对原有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从而重新解构原有的文本。这种后现代改编的关键在于主体消失的同时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贾玲版《木兰从军》解构的最大问题在于 不应该用“吃亏是福”替换“替父从军”。“吃亏是福”的主题是贾玲以前创作过的文本,这次为了竞演获得好成绩,有意借用自以为成熟的“吃亏是福”的剧作套 路,结合《木兰从军》,把“替父从军”的精神变成了“被迫吃亏”的遭遇。
必须指出,这种改编的问题在于其所要改变和颠覆的、提醒世人的事情并没有明确的时代目的。用一句白话来说,颠覆“替父从军”意欲何为。是“替父 从军”错了?还是提倡“替父从军”背后的文化运作系统错了?仅仅是为了更加刺激观众、博取噱头,而作出了没有明确思想方向的解构,伤害了相信和坚持“替父 从军”精神的观众,更是伤害了从古至今所传承的中华美学精神。切记!喜剧不能伤害任何人。回避真正的创作,无中生有地伤害“木兰从军”和其背后蕴涵千年的 民族精神,是这次“恶搞”激怒部分观众和网民的根本原因。
田晓鹏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坚持创作品质、坚持剧本不掉价
对于田晓鹏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引发微博微信客户端朋友圈好口碑刷屏,并不出乎笔者意料,因为:
首先田晓鹏作为1999年版动画片《西游记》主创,其对《西游记》改编和动画片制作水准在随后的16年里也并不落伍,甚至面对当下低劣品质层出 不穷的国产动画片而言,竟还有些怀念这个更加“先进”版本的《西游记》。可见,好的动画片作品的出现与无数拔地而起的动漫产业园没有实质关系,文化产业终 究不是房地产。田晓鹏等主创在目前的宣传中声称8年创作坚持品质、坚持剧本不掉价等也与目前的观影口碑实现对应。
其次,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永恒的。近几年,中国电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创作母题,那就是《西游记》。电影《西游降魔篇》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均取得10亿元以上票房,加上这次口碑刷到8.5分以上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改编是中国影视人永恒要面对的 创作母题。笔者建议,今后中国影视课堂上不妨为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名著专门设立一个课题研究,否则,当下部分中国影视人在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 化遗产的时候不免会做出“篡改遗嘱”这种背离传统的事情。诚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水准与好莱坞动画存在不小差距,并非像朋友圈内刷屏的过高赞誉一 般。对于其火热,田晓鹏的话值得回味:没想到口碑这么好,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好的国产片产生饥渴,碰上这部“凑合的”就得以爆发了。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面对先辈以肝胆和鲜血保卫的文化瑰宝,有些人在进入创作的时候却出现了百般困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做人”了。笔者这里 强调的“做人”并非局限于讲诚信、懂礼貌,而是识大体、看大局。只有先学老老实实做人,再学会认认真真做戏。近些年,无数批评中国影视产业泡沫的文章,说 一千道一万,无非只是想提醒众多中国影视剧人:先学老老实实做人,才懂认认真真创作,观众才会真正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