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史诗——评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

//m.zimplifyit.com 2015年11月04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白庚胜

  又是一年秋风劲。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之后,景谊创作团队又于近期推出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丝绸之路传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解放60周年、2015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以及方兴未艾的“一带一路”建设,平添了来自天山脚下的文艺色香,令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号角在秋高气爽中 “声声切”,更激越,更雄壮。

  《丝绸之路传奇》生动讲述了南疆丝绸业及其几代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在新中国的发展、成长故事,热情礼赞了新疆解放60年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社会巨变,雄浑书写了西部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团结进步、“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振丝绸之路雄风的壮丽史诗。

  关于前者,作品以维吾尔族传统丝织工艺品艾丝莱提及其纺织技术、传承人苏莱曼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追溯了其源流变迁、价值意义,令人“滴水 鉴大海”,感知到“布谷鸟的翅膀”所承载的是维吾尔等新疆各民族的大命运,艾丝莱提中所织缀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大梦想;对于新疆社会巨变的回放,作品聚焦 于翻身解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文革”、改革开放四个阶段,尤其是以改革开放时期为重中之重,讲述了内地干部对守疆、援疆、建疆作出的巨 大贡献,他们与当地各民族群众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以及艾拉提等各民族干部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从艾丝莱提从手工作 坊制作到现代工厂大机器生产、昆仑丝绸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折射出我们伟大祖国当代社会的沧海桑田、蒸蒸日上;在讴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 面,作品赞美党的民族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生产力、民族关系,以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存状态所带来的根本变化,并以方凯、帕夏汗、卫守仁三 个家庭,汉、维、哈、柯、塔等众多民族,南疆、江南两个空间,从新疆到全国乃至世界三大市场,艾拉提与卫明霞、刘浩,迪丽娜尔与马俊、刘小峰等多组人际关 系为焦点,表现了他们在阶级斗争、发展经济、保护文化遗产、应对市场经济等过程中的恩怨情仇、复杂关系,以及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珍惜与维护,对党和国家 的忠诚。它始终传达正能量,始终坚持大方向,“不畏浮云遮望眼”,张扬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正由于这些因素,使这部作品极具时间深度与空间广度、政治高 度、文化厚度、艺术精度,成为近来不可多见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佳作。

  这部作品还在题材选择、文化光照、民族交融表达等方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多种启示:

  首先,它选材新疆,表现出其创作团队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勇于在党和国家最需要文学艺术为文化援疆、文化戍边,为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发 展、促进新疆各民族大团结及五个认同聚精会神、强力发声之际,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反映了新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塑造了新疆各民 族人民的美好艺术形象,展示了新疆美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凝聚各种共识与各种力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了当代影视新疆题材相 对缺乏的不足,使我国多民族、多区域、多领域的社会主义文艺呈现更加丰富和绚烂的景象。

  其次,《丝绸之路传奇》对少数民族影视、甚至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长期鲜少的工业题材进行涉足,并有不俗的表现。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出于生产形态 的限制,也宥于作者们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以及观念误区,人们习惯于将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题材集中于传统生产生活,在旧风俗、旧习惯中寻找灵感,以表现所 谓的民族个性、民族特色,而对现实社会中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题材缺少必要的关怀,对市场与商品经济、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精神震 痛、观念冲突等关注与表现乏力。而《丝绸之路传奇》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异军突起,勇敢面对工业化的挑战与考验,揭示了工业化之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 不可逾越性,只是强调了它必须选择低碳、绿色、环保的产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既要传承民族基因、文化生命,又要克服封闭性、狭隘 性,实现传统与现代化的最好对接。为此,作品中的方凯等老一代南疆党政领导,从解放伊始就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表现出非凡的胆识;艾拉提等少数民族干部职 工则与时俱进,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使以艾丝莱提为代表的维吾尔族传统产业获得新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支点是:南疆坐落于丝绸之路的区位优 势;它有近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布谷鸟的翅膀”织机及其纺织技术、艾丝莱特品牌,乌苏曼和艾拉提等一代代丝织传承人的存在,以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对 它的长期市场需求,国际贸易对它的期待,从卫守仁到江南纺织女工等将江南种桑养蚕丝绸知识与技术源源引入,新疆与祖国内地的生命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的不断形成与完善。

  《丝绸之路传奇》还以影视的形式光照文化,围绕丝绸的生产、加工、行销、消费全过程,对南疆地区的种桑、养蚕、信仰、传说、艺术等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尽情展示,突出说明了它们在丝绸之路及其文化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南疆丝绸之路文化作为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人类文 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令观众在人与事的传奇中感知到文化的筋骨与温度,在物与象的故事外品味到精神的意蕴与美感,并确信丝绸之路除了在东西方之间具有商业通 道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在祖国内地与西部边陲之间具有平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沙漠绿洲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儒教、道教信仰与萨满教、伊斯兰教信仰之 间的纽带作用,是各民族之间的生命线。可以说,这是我们重振丝绸之路雄风的历史文化基础,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体的精神支撑,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 磐石、精神家园的屏障。

  它还引发人们对艾丝莱提及其加工技术等文化遗产保护的冷思考:必须在抢救、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分清先后、厘定主次、辨别缓急,并在转化与活 用上狠下功夫,让它在利用当中传承,在传承当中实现活态保护,而不是空谈保护,令文化遗产于自然与人为双重作用下不断消解。最好的办法便是在党和国家的正 确领导下,充分依靠法律与政策优势,找到文化遗产与高科技、市场的结合点,使其存之久长、传之广远,记忆于生命中、精神里,保存在生产、生活间,成为民族 文化的标识与符号,转化为全人类的物质、审美享受,一如方凯、热合曼、艾拉提、卫明霞、迪丽娜尔等几代南疆儿女所作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的奋斗,不仅使古老 的艾丝莱提及其纺织工艺生命力得到了赓续,而且还因实现了与现代工业生产的结合、与现代职业培训的联袂、与现代市场的互动互促、与现代种植养殖业的连手, 使之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度、知名度等各方面老树新花、推陈出新、走向世界。这对那些富集文化遗产资源的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启示良多:保护文化遗产就 是保护民族生命的基因;文化遗产在现代理念、技术、市场条件下,完全可以活化与转换为巨大的社会、学术、文化、艺术、经济效益;文化遗产无用论、不可动 论、可乱作为论都是没有根据的。

  继承以往的传统与风格,景谊创作团队在《丝绸之路传奇》中以南疆为主要艺术空间、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主要审美对象,演绎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 放半个多世纪间中华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尤其对民族间的交融浓墨重彩,使昆仑丝绸厂成为这种交往、交流、交融的熔炉,让各民族的观 念、行为、习俗、情感互相影响,不断提炼与升华共同点,并使之置于党的领导、民族平等团结奋斗与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之下,让真善美始终贯穿于广大干部职工 的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之中。其结果是:虽然语言、服饰、行为、观念、习俗等文化表象各具特色,但在国家利益、政治原则、民族关系等根本方面及大是大非面 前,南疆丝绸厂广大干部职工都能共同坚守、共同承担、共同追梦圆梦,其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深化,昭示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安定乃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部作品的成功,还体现在以结构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设置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展开各种矛盾与冲突、锤炼鲜活的个性化语言等手段,塑造了方凯、 哈斯木、卫守仁、热合曼、帕夏汗、艾拉提、卫明霞、马宽利、方卫国、迪丽娜尔、马俊等人物形象,并在他们身上展现人性美、人间情,对人性的弱点则予以善意 的揭露,对社会的假、丑、恶给予坚决的否定,让历史的天空闪耀着丝绸之路文化的奇光,以及各民族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同舟共济、共建精神家园、同铸生 命共同体的异彩。

  《丝绸之路传奇》之所以充满思想上的感召力、情感上的催化力、审美上的冲击力,是由于其创作团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艺术生产的全过 程,坚持民族题材创作审美的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并始终以人民为表现、服务、评价的中心,将爱国主义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把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实践,表现得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生机勃勃、前景灿烂。它在艺术上的精彩呈现,主要得益于主创人员长期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并积累 起丰富的审美经验,得益于她深厚的生活功力以及在南疆地区长期的生活体验;得益于她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潜心研究,对丝绸之路历史命运的空前关注。同时,没有 她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对文艺价值和品质的坚守,没有她对南疆的深爱与对新疆各民族的深刻理解,《丝绸之路传奇》是断然不能如此发金玉之 声,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与赞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