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卫视热播的都市爱情剧《大好时光》让人眼前一亮。该剧聚焦20岁、30岁、40岁三个不同年龄段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表面上看是剧中探讨“逼婚”与“恐婚”等社会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与关注。但细究起来,其宽广细腻的情感视角、雅俗交融的风格情节、对爱情现象的深度洞察与剖析,才是《大好时光》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
幸福的婚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真爱。“不婚”的理由,却多种多样。《大好时光》通过不同的角色与故事深度触及了这个主题,基本展示了不婚的各种形态:有袁浩这样因家庭成长原因的,有像茅小春这样情感受挫的,有像朱涛这种崇尚独立自由的,也有像罗一洋这样因怀疑和不信任的。但无论如何,这些不婚主义者从内心来说,仍然期盼爱情的降临。即使像袁浩,之所以最初对婚姻逃避,也是因为他太过于看重个人的内心感受,对婚姻抱有更美好的期望。应当说,这种“不婚”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爱情的信仰。婚姻意味着琐碎生活的开始,如果你准备与某人相守一生,他却不是真心所爱,婚姻生活必然意味着庸碌岁月的开始,任何的勉强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悔意。所以,对于那些看重个人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没有遇到相爱的人而选择不婚,反而体现了对爱和婚姻的尊重。
分析《大好时光》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经历和结局,我们会发现,只有宽容才能成就真爱,只有真爱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剧中种种看似无奈、戏剧性的磕磕绊绊,却在使两个原本水火不容的男女,慢慢在爱情中凝聚成一对。爱确实不是一闪即逝的电光,更不是苛责与要求,如果有宽容与真爱存在,一切困难都有转机的可能。正如剧中的茅小春因不愿拖累袁浩而要离开时,奇迹出现了,茅小春竟然又能看见这个世界了。相信爱过的人都会明白,这就是爱情带来的奇迹。在以“誓言用来背叛、承诺用来敷衍”为流行语的今天,这种对爱情奇迹的书写,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抚慰。
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一直是都市爱情剧的重要功能,当下却鲜见像《大好时光》这类表现纯正爱情的作品,创作者总是试图制造各种离奇、古怪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业界的思考。《大好时光》通过表现袁浩在茅小春失明后的种种作为,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充满责任感的爱情态度,从而得到情感教育与情感满足。它既有对爱情状态的浪漫展示,又能引领观众反思自己对爱的认知。所以说,该剧的感染力与对“不婚”或“恐婚”的猎奇无关,主要还是源自编剧对真爱的思考和追问。主创相信真爱,使《大好时光》的故事与情节始终处在一种情感饱满的状态。这种饱满的情感,正是观众在生活中一直渴盼的。
人人都希望获得真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把金钱、权力、名声看得比爱更重要。他们会耗费大量精力去学习那些技能,却没人真正愿意去学习爱的能力、感受爱的真谛。从袁浩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爱不仅仅是长相厮守和占有,它更是一种牺牲和给予,是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从袁浩和茅小春的成长,我们也能感受到,爱是对生命的唤醒与发现,它不仅唤醒和发现了对方,同时唤醒和发现了那个真实的自我。当袁浩付出所有的爱时,他恰恰成了最富有的人,这说明爱的行动超越了语言和思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会把相遇变成节日,把平凡的生活变成生命的艺术,爱也因此成为我们生活的亮点。
(作者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