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当晚, 2016年央视元宵晚会接续春节余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暖意融融的盛宴。作为央视春晚的“姊妹晚会” ,今年的元宵晚会延续了春晚“东西南北中,百姓大联欢”主会场与四个分会场的联动模式,在主持人朱军、董卿、撒贝宁、李思思等的主持下,逛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节日传统习俗贯穿整台晚会,歌曲、舞蹈、杂技、相声、小品、魔术、哑剧等各类节目精彩纷呈,观众在这样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强烈时代精神的交融互汇。
在中国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又一次伟大勃兴的过程,并在这台综合性的晚会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老人们都讲“除夕的火,元宵的灯” ,福建泉州、陕西西安、广东广州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四个分会场分别为观众展现了当地为庆祝元宵佳节而准备的流光溢彩的花灯展示,“十里明月灯火熄” ,马路上观花灯、猜灯谜的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民俗吃汤圆不但在分会场和相声节目《闹元宵》中有所体现,还使魔术节目《甄魔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该节目不但使家人更加相亲相爱,也拉近了这些不同地域人们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大家庭的幸福、团结,寓示着“家”与“国” 、小家庭与中国大家庭的紧密联系。来自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西安分会场展示的花馍、华阴老腔,歌曲《叮咯咙咚呛》中精彩演绎的越剧《梁祝》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对时代精神的彰显是贯穿这台央视元宵晚会的主旋律。晚会紧扣“中国梦奔小康”的时代主题,以各种艺术形式,从各个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昂扬奋斗的时代精神。“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老百姓的梦” ,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了,“中国梦”就近了。“同心共创中国梦东西南北闹元宵” ,元宵晚会由此拉开了整台节目的序幕。歌曲《福气东来》 《幸福拍手歌》 《幸福来》 《我把幸福带回家》等节目是老百姓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热烈赞美。表现美丽农村的小品《康庄趣事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向观众展示了现今农村老百姓焕然一新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哑剧《影院故事》以诙谐的手法讽刺了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以小见大,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恭贺佳节的方式是对祖国科研实力的彰显和赞美。歌曲《情对祖国讲爱对祖国说》 《相信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倾情赞颂。杂技《逐梦飞翔》以高超的技艺展现了小鸟从破壳而出到向着梦想展翅高飞的过程,象征着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念追求“中国梦”的完美实现。元宵晚会的结束曲《梦想的旗帜》把“中国梦”比作“伟大的旗帜,光荣的梦想” ,以“我们的梦想不再遥远,我们的信仰融进血脉,壮丽的宏图已经展开,创造未来”气宇轩昂、自信豪迈的歌声彰显了整台晚会的主旨,并使“中国梦奔小康”的愿景更加深入民心。
央视元宵晚会的又一大亮点是对走过33年春秋的央视春晚的深情回顾。大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看着央视春晚迎接新年已成为深入人心的习俗,每个中国人对央视春晚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晚会中,董卿、撒贝宁的魔术表演用纸牌照片把观众引入到对历届央视春晚的回忆当中,由蔡明倾情演唱的歌曲《我变了我没变》把央视春晚这个“全国人民的大联欢”几十年来如一日的精神内核,把对央视春晚的执着和喜爱化作温柔抒情的旋律。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晚会的形式、内容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唯一不变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初衷。
2016央视元宵晚会经过精心编排,各种艺术门类的节目连贯紧扣,情调浓淡得宜,节奏缓急有致,既顾及到男女老少各年龄阶段的审美趣味,又能够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情感共鸣和欣赏趣味。作为综合性的大型晚会,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主题与艺术的无缝对接,可谓“凤头、猪肚、豹尾” ——开始精彩美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