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三八线》近日在北京卫视、辽宁卫视黄金档播出,该剧被《三八线》艺术总监李洋称为同类题材电视剧中零的突破,不仅对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回望这段历史、正视这段国家记忆也具有积极作用。就《三八线》创作的相关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该剧艺术总监、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李洋。
记者:相比其他军事题材作品,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作品非常罕见,为什么?
李洋:抗美援朝题材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关。从宏观层面上讲,中国军事题材影视剧涉及辛亥革命以前的甲午战争等等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已经离我们一百多年,反映二战历史的作品也没什么问题,反观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抗美援朝到中印边境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没有电视剧作品, 《三八线》是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零的突破。
今天距离抗美援朝已经65年,参战的老兵岁数都很大了,当年20岁的人今年都85岁了,离去的老兵,包括一些健在的老前辈,都渴望能把这段历史搬上荧屏。他们不太能理解,包括不少普通观众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相关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回看抗美援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打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为新中国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在东亚这样一个敏感的区域,中国赢得了一席地位和坚实的尊严。今天我们从各个角度,包括美军、韩方、朝鲜的角度转圈来看这场战争,尤其是苏联等一系列资料解密,发现这场战争是博弈式的下棋,具有布局的战略意义,各个国家出于对自己未来的历史考虑,都在做有利于自己的布局。毛主席的伟大就在于,当时很多人看不清这场战争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毛主席这步棋下得非常主动,看得很深远。毕竟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从理论上讲,大家都希望一心搞建设,但是,当时帝国主义不想让咱们和平,把战火烧到家门口,炮弹扔到中国的土地上,这个时候想过好日子的主动想法已经很被动了,这已经不是我们选择战不战的问题了。为了长久的和平,必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一个百年来饱经蹂躏的国家,对外敌入侵的挑衅,反应跟一般的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明白妥协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因此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策。现在都能看到毛主席当时做这个决策不是武断、随意的,而是经过反复权衡思考的。
记者:您怎么看待《三八线》播出的意义?
李洋:军事题材电视剧,在近几十年来,主要以抗战题材为主,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近两年也有一些所谓的“神剧”“雷剧”削弱了抗战剧的正面形象,抗战题材是被大面积过度开采的题材,被过度消费,有些作品已经走偏、走歪、走飞了。在此背景下,作为新中国战争史上,国家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页,抗美援朝的规模最大,对手最强,耗时很长,成本很高,但也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我们百万志愿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不屈的战斗精神、所向披靡的气势,对抗美式装备,和强大的对手互有胜负;从美军参战将领的回忆录来看,他们实在是打不动了、打不赢了,才有了后来的板门店谈判,谈判的过程中也是谈谈打打。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是个亮点,让对手放弃了战斗,因为美军伤亡太大。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场战争给了中国人自尊、自信、自强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意义重大。另外,这部剧的破冰意义也是对那一代为新中国的和平发展奉献生命的志愿军将士最好的纪念,我在国外也见过当地对自己的老兵的纪念,有的还以节日的方式纪念,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兵,当然纪念有很多方法,但影视作品最起码能告知广大当代的年轻人,其爷爷辈,乃至祖爷爷辈,当年干了些什么。现在的和平发展和繁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年这些人打出了尊严,确保我们几十年和平的环境,这场战争和中国一系列的成就都有关联。因此,我们在创作之初就定下了这是献给老兵的敬意、是对老兵的缅怀,这比什么都接地气,都有质感。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会阅读到不一样的历史信息,加上其中一些个人化的表达,不少人对这场战争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甚至有“喷”这场战争的声音,我们真觉得有必要以电视剧的方式让这段历史进入千家万户,由于长期没有电视剧的传播形态,以至于关于这段历史,现在有很多凭空猜测的言论甚至恶意的言论左右和误导了一些青年人, 《三八线》在一定程度上是拨乱反正,让大家正面认识抗美援朝与国家尊严、国家强大的关联。抗美援朝是国家记忆中要不停翻看的一页,国家历史、自豪感应建立在准确的记忆上,而不是胡乱涂改的记忆上。中华民族站起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我们今天在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不该忘记为此付出青春和生命的那些志愿军将士。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历史、为人民军队而骄傲。
记者:在过去的电视剧作品中很少见到栓子这样的形象,在前两次的战斗中畏首畏尾,与传统的英雄主义有些不同, 《三八线》正面展示了战士的成长,这种设置也很少见。
李洋:战争是由人来完成的,没有天生的勇士,新兵跟老兵一定是不一样的。朝鲜战场上有上过战场的老兵,上了朝鲜战场一上来就是勇士,从战争技能、战斗心理上都没得说。栓子则代表了新兵,尤其是长顺看起来更像老兵的情况下,栓子的角色就比较好地呼应了剧作关于成长的设定。栓子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老百姓,“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这点在栓子身上是最鲜明的。新兵在战场上出洋相的太多了。二战时,盟军的新兵、德军的新兵都是这样,手榴弹扔到自己脚下,甚至可能会尿裤子,这种情况都有。但在《三八线》中,栓子作为一个典型,他的成长具有典型意义,是战火里成长的典范,演员的眼神也挺好,表情很到位。后来,栓子也成了老兵后,在饱经战火的表情中还是有很萌的状态,很有那个年代的质感。
说到演员,我们在选演员的过程中也费了不少功夫,现在的演员长得都差不多,很多都是“装修”过的,很多演员局部都高度相似,穿上那个年代的服装怎么看怎么跳戏,但《三八线》中的演员都很到位。而且导演在处理感情的时候,像常芳有一场戏表面上对长顺冷冷的,可长顺一离开她,那种不舍的感情,导演控制得很好,非常感人,正像歌词里唱的“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业绩永世长存” 。
记者: 《三八线》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对敌方的正面表现,如展示韩军中一朴姓长官舐犊情深的感情等等,这在过去的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少表现,这么做出于什么考虑?
李洋:过去军旅题材作品对敌军大多是妖魔化的呈现,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心态的表现,现在还有一些抗战剧对鬼子进行漫画式表现,比如敌方怕战;选的演员从形象上看,也不像是好人。 《三八线》的编剧、导演采用了平视对手的态度,对手也是普通人,军人是个体,是执行国家下达的命令,这个创作态度的变化,跟过去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是迈出了一步,从人的角度做了一些人性侧面的展示。
此外,我认为战争题材,从人类的角度,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最高视点是人道主义。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争题材作品,特别是电影,一定是在某个章节或者片段传达了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人类要付出巨大牺牲,经受文明的破坏、财富的消耗,和平才是战争题材作品的最高目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部电影叫《晚钟》 ,指出战争是敲响了人类的晚钟,以一种第三者的视点切入,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异类,拷贝在全国只卖了一个,但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银熊奖,这就是世界立场和本土立场的差异和反差,后来抗战戏中,这种立场几乎就都没有了。
《三八线》主创团队认为这已经是大家共同的判断,我们从根儿上还是期待和平,不是战争狂人,要表达和平的意愿,这跟目前的国民心理的接受度应该是相符的,结果这一步迈出去了,没有引起负面的口诛笔伐,观众觉得很正常。
记者:长顺一开始是为了复仇而入伍当兵,但一入伍却和金旺之间较劲,有些滑稽幽默,我感觉这种处理削弱了苦大仇深的力量。
李洋:在开拍之前,我们也议论过,也有一些不同的设计,由于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方案设计和建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虑到时间很紧,如果动了剧本,后面会发生一连串的调整,所以就没有改动。我也有几个朋友看完之后提了同样的问题,甚至设置复仇的路径是不是最佳,这些可以商榷。
记者:作为观众您怎么评价《三八线》 ?
李洋:所有演职人员塑造了一个群像,我们用心在做,团队的每个成员进了这个组,都没有商业化的浮躁,一心扑在剧情当中,很多演员浸泡在角色当中,资料当中,都出不来了,越发由衷地向那一辈人致敬。我在跟观众同步看,但作为创作者,和观众的心态会不一样,一是很感动,二是觉得剧作的品质,局部细节都可以再完善,以后如继续创作会更上一层楼,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