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学术看点 >> 正文

《百家拳》的追问:功夫电影该在何处下“功夫”

//m.zimplifyit.com 2015年07月12日23:5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功夫电影该在何处下“功夫”

  《中国新闻周刊》实习记者/高敏

  “真功夫”电影

  谈到功夫片,就不得不提武侠片,两种类型影片始终处于互相交融又此消彼长的状态。袁和平曾说,“武侠片可以天马行空,而功夫片真的要一拳一脚功夫对功夫。”这似乎说出了二者在形式上的不同。

  从年代来看,功夫片大多会把背景放在近现代时期,而武侠片多在古代。大多数经典功夫片,如《叶问》《霍元甲》等,都以民国时期为年代背景,这与当时处于武术发展黄金期有关。1928至1938年期间,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术馆”,将曾经民间的武术作为“国术”进行推广,于是武术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高度,都迎来了高潮。

  “功夫片更追求真实。”功夫电影研究者、《功夫片的秘密》的作者张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民国时代英雄辈出,功夫片在题材选择上也往往呈现真实历史中的武术人物。功夫片中的身手、设计、画面都是以写实为主,动作也以肢体为主,更接近中国传统武术的原貌,通过接地气的人物和故事,真打实斗去展示“真功夫”。

  相较之下,武侠片更侧重天马行空,倾向于运用神功、暗器、爆炸等元素。在张力看来,这是将武术“神化”了,早已与真实的武术脱离了关系。

  7月3日刚刚上映的《道士下山》遭遇观众猛烈吐槽,同原著作者徐皓峰熟识的张力也给出了“差评”。他将武打动作能否承载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作为电影演绎是否合情合理的标准,“所有的动作应该服务于主题和人物性格”。《道士下山》想要呈现的主题是“人间即佛境,修行在民间”,而里面民间高手的动作则“轰隆爆炸”、“神功附体”、“上天入地”,他认为陈凯歌在电影语言方面是失控的,并没有在武术设计和理念上下功夫,“动作背离主题”。

  “真功夫”的呈现是功夫电影的外在形式,而作为艺术,其灵魂在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核。

  更加注重电影文化内核的学者将功夫电影中的明星演员、技术应用,甚至功夫本身,都当作电影的“外包装”,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陈山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的功夫电影最缺的是对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而这恰恰是电影的核心所在。

  “功夫只是一个让观众容易接受的东西,看完之后大家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视觉快感。”在陈山的认知中,无论是徐克,还是吴宇森的电影,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内涵。李小龙的功夫电影,除了精湛武术之外,他也将自己在美国所受的心理学和哲学教育融入其中,“这才叫真功夫。”

《百家拳》系列电影之《关门弟子》剧照。

  功夫片的“武林”

  功夫电影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各派电影人对功夫片的独创、继承与异化的历史,亦是武术人士在电影界这片“武林”中的历史。

  张力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功夫电影多样化发展的开端。香港导演胡鹏拍摄的《黄飞鸿》系列,使功夫片开始扬名于影坛,同时开创了当时所谓真功夫电影的时代,即“实实在在的记录时代”,真打实斗地展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彼时,上海的武侠电影人由于抗战爆发南迁至香港,便就地取材,找寻香港民间习武人士人拍摄武术题材电影。因此当时参与拍摄功夫片的武行、演员、武术指导,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出身,也由此将南拳、洪拳、咏春等拳法引入功夫片。六十年代末,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还专门建立了拍功夫片的班底,后演化为几个经典流派。

  台湾人张彻是影评人出身,其成名作《独臂刀》是功夫电影史上首个过百万票房的电影,“他拍的功夫片更接近功夫本身,走写实路线。”张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道。

  祖籍北京的胡金铨,则承接了武侠电影的一脉,同张彻风格差异明显,二者处于“龙争虎斗”的状态。他拍摄的影片风格以“写意”为主,《龙门客栈》《空山灵雨》等影片,都走相对“玄幻、唯美、讲求境界”的风格。而李安则在《卧虎藏龙》中接下了这一派的“接力棒”。

  电影关注的往往是人和事,张力将偏重写意的这一派电影比作“一盘棋”,人在里面只是小小的一枚“棋子”,他们拍的是整盘棋的大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棋子”;功夫电影却往往关注的是作为“人”的个体,关注现实和真实。

  如果功夫片的历史也拍成一部电影的话,李小龙肯定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李小龙是横空出世又突然消失的,但他对华语功夫电影的改造却是里程碑式的。纯粹功夫出身的他,又在国外学习了哲学和心理学,他的教育背景和武术功底,为动作电影数起了新的标杆,承前启后。从《唐山大兄》到《精武门》,再到《龙争虎斗》,李小龙将功夫片作为一种新的样式引向国际。

  李小龙之后刘家良接班,出身于武术世家的刘家良也开创了自己独有的真功夫电影。对电影颇有研究,同时习武出生的张力看来,他的功夫电影比胡鹏和张彻更纯粹和正宗。“民间的武林故事,民间的武术人物,正宗的传统技术,这个就是原汁原味的功夫电影。”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发展,进入都市生活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快节奏,与之相应的,出现了成龙和洪金宝的现代时装动作电影,也将喜剧引入功夫片,张力将成龙的功夫电影称为“个人风格极强的喜剧动作杂耍”。

  2002年《英雄》之后,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纷纷投入武侠大片,但在研究者看来,他们似乎走入了一个“大而空”的误区,空讲道理而不接地气,反而失去了“人情味”。

  周星驰的《功夫》也算是开创了功夫片新的一派,将特技和功夫融于一体,而他在此前的《少林足球》中已有所初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则是将功夫片与文艺片融合的典范,在未失去功夫片本色的同时,融入时代背景和深入思考。

  可以看出,新世纪的功夫片导演,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往往不是习武出身,而一些好的功夫片又往往是他们同专业武术出身的人起了“化学反应”的结果。因而,真功夫还是功夫片最必要的支撑。

  特技、明星VS真功夫、习武者

  近年来,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界对技术的追捧,实打实的功夫电影或许面临危机。

  技术和功夫,前者呈现技术的超能,后者呈现个人能力,从宗旨上来看似乎是相悖的。但在张力看来,技术替代人力是大势所趋。但追溯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对人本身的关注,作为艺术的电影,人始终是核心。

  电脑特技在功夫电影的使用一般用在动画功夫电影以及电影场景的背景呈现中。比如《苏乞儿》中在黄河壶口瀑布上打斗的瀑布背景,以及《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在不影响情节和主题表现时,电脑技术作为必要的工具使用。“而仅停留在工具层面的技术,并不能取代真功夫。”张力说。

  此外,特技可用作辅助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比如《功夫》中的特技应用就是典范。但该片中展示内心真实情感的场景,却没有一点特效来喧宾夺主,甚至连音效都不要,“这就是真性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则认为特技的运用对功夫电影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功夫电影的审美基础是对人体格斗极限的纪录和呈现,一旦失去了这种纪录的真实感,审美趣味就不再是朝向功夫自身的。电脑特技的使用如果超越了人体运动与人体感知的界限,则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功夫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将电影拍摄比作盖楼房,而特技则相当于“电焊技术”,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其核心是文化内涵,缺了文化内涵才是缺了楼房“地基”,而对技术的考量实属“细枝末节”。

  在市场上观众的审美期待下,功夫电影启用缺乏功底的“小鲜肉”做主角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但不可否认,电影界从来都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照样有漂亮的女明星出演侠女。

  “市场的现实造就了这样的趋势,没法改变,因为观众都喜欢。”张力对现实表示了无奈。这几年,他与几位习武同道和电影同道,搭建起以“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为宗旨的阳明中天(北京)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策划推出《百家拳》系列电影。影片取材自民间真实的武林故事和人物,启用民间各派武术人物,希望尝试延续真功夫电影的原貌,虽然会请当红偶像级少男少女出演,但都不会是片中的灵魂人物。据了解,《百家拳》系列电影之《关门弟子》已于7月5日在京郊开机,该片的四位主创都是正宗的武术出身:导演桑林是著名动作片导演元奎弟子,原来陕西武术队的冠军队员,执导过《敢死队》《太平轮》《绣春刀》的武打设计。男一号陈之辉是中国少北拳正宗传人,与李连杰、甄子丹主演过《霍元甲》《叶问》,另外两位主演刘峰超和涂圣成分别是洪金宝和成龙的弟子,一个全国武术冠军一个全美武术冠军。

  真正习武之人发展路径的不畅,是上述现象的另一个侧面。

  古代习武之人的出路为从军和做镖师,现代以后,“武林”变成了“武术界”,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国内教育一直将武术划入民族传统体育系,定位模糊。而学武之人进入电影圈,通常的发展路径就是从路人甲、替身、武行到动作导演这一条路。此外,多为入伍从军和从事保安职业。“出路窄,基数大,各门派标准不统一,路径不通畅是突出问题。” 张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因此,张力也与阳明中天团队联合策划推出了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大众化的“全国武术俱乐部联赛”和中华武学传习馆。期待携手各传统武术门派,通过现代化的体育竞技俱乐部与本土化标准化的武学传习馆,为成千上万的习武者和爱武者搭建互动参与的大舞台和大渠道,让原为“君子文化”的传统武术,变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功夫片讲故事的方式和明星演员。在陈山看来,都缺乏一种独创性。镜头语言、剪辑方式、色彩构图,都要风格化,有独创性,才能在国际上参与竞争。而明星不光是一个好看的人,更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他对兼具真功夫和真学识的李小龙推崇备至。

  作为潜心学术研究的学者,陈山对于学习电影的学生的浮躁和功利心态甚是担忧,也将电影业界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看作是一种“文化投机”。“都在搞一些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而不把心思用在功夫片和功夫美学的发展上,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他说。

  功夫电影的语法和叙事方式也是数十年难有突破,左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功夫片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只走到现代化的前阶段,还没有真正完成现代化,功夫片的哲学基础不是在加强,而是在遭受质疑。

  电影出于市场需要将武术吸收进来,武术也因此得到关注,二者的结合成就了功夫电影这一类型片,但电影之于武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张力对“天马行空”式的所谓功夫电影表示了担忧,飞天遁地是对功夫的夸张,它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但却与现实相脱节。

  目前,功夫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中流砥柱”,时不时会“火”起来一部,近年来的《一代宗师》《战狼》《杀破狼》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张力对功夫片现状的评价是“不会特别好,也不会特别差“,前两年是黎明前的黑暗,现在是七八点钟的太阳。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只要演绎出真性情,就一定会打动观众。

  在陈山看来,功夫电影目前正处于“另一个青春期”,即另一个起点。“时代不一样了,观众不一样了,功夫片的精神气质不同了,尤其中国市场这么大,一定会发展很快。只能说好的作品不够。”

  “对于功夫片来说,现在是提供最好可能性的时期,这种可能性没变成现实,归根结底还是大家不愿下工夫,将精力放在了文化投机上。”陈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