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百鸟朝凤》与吴天明导演艺术学术研讨会举行——
一部返璞归真精雕细琢的优秀影片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第20次“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活动日前在北大举行。沙龙由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副院长唐金楠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卫共同策划、主持。吴天明导演之女吴妍妍、《百鸟朝 凤》义务发行人方励、电影演员陶泽如以及1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参加了对话与讨论。电影《百鸟朝凤》作为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以其返璞归真的艺术形式 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自2014年制作完成起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部兼具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电影,《百鸟朝凤》所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及其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反思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 的焦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认为,《百鸟朝凤》是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电影,体现出了鲜明、完整而稚拙的“第四代”艺术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阳 认为,目前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在市场环境的多番影响下已经“触底反弹”,此时,《百鸟朝凤》传达出的“以德配艺”的价值观念正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至高境界。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吴天明导演通过电影传达出的中国电影精神的敬意,另一方面结合电影史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情况对影片 中的文化传承主题进行了解读。
文化传承也是此次研讨会的高频词。方励认为《百鸟朝凤》记录了我们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时代下人物的情感与关系,留住了具有人文时代感的精 华。这也意味着该片的文化艺术价值不是短期的商业价值,而是细水长流的精神延伸与传承。陈旭光认为,该片在文本内部和电影与社会文本之间都充满了耐人寻味 的文化隐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唢呐是文化传承的符号,而吴天明导演已经把自己投射成“文化守灵人”的形象,电影戏里戏外充满了文化隐 喻,具有意义深远的寓言性。这是一部吴天明导演的心灵传记、心灵寓言式的作品,焦三爷几乎是吴天明导演的“自况”和“反身”。北京大学教授李洋以哲学中 “悲悼剧”的概念切入,从“悲悼”观念与民族时代仪式的角度对影片的价值进行了挖掘。并且从这一意义延展,提出这部作品完成了面对传统文化走向消散时救赎 内心焦虑和恐惧的崇高使命。
不少专家学者还对艺术电影的创作和传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谈到,两年多前他两次看过影片《百鸟朝凤》,深深为吴天 明压抑太久不得不呐喊的呼声以及“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所打动和感动。这几天,电影业界乃至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对吴天明的遗作更是力作《百鸟朝凤》都尽了各 自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最大努力,但迄今为止效果并不理想。“该片的艺术、美学价值,社会、思想价值,绝对不能仅仅是票房层面、市场层面所能体现的。但如此 惨淡的境况,让很多中国电影人无奈的同时真的也非常悲哀。问题的症结到底是什么?”饶曙光认为,关键环节依然必须细化、完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以形成差异化 电影市场体系,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有效最大层面的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最大层面的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全方位推 进电影文化体系建设,引导观众欣赏,改善观众素质,培育能够欣赏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电影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高端观众群体。这或许就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体 制性建设、制度性建设,也是中国电影整体性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环节。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则从电影创作的传承、承继与反哺的角度,对当下文化氛围 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影片中呈现出的“优美自如并具设计感”的表演艺术特色;《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一方面从市场角度出发,提出进行影院差异 化建设之必要性,另一方面从电影文本入手,认为现实主义创作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而非题材,其本身具有永不过时的强大的生命力。
在影片中扮演唢呐匠“焦三爷”的演员陶泽如表示,这部电影中的细节可谓“精雕细琢”。影片所传达的内涵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多的道德的感化。无 论是吴天明导演的创作实践过程还是陶泽如自身的表演体验,都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黎明认为,《百鸟朝凤》所传达的匠人精 神仍然是国家当下时代精神里最需要的东西。(李诗语 娄 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