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先祖们认为是“斗柄东指”的结果,必须用一种盛大的仪式庆祝和迎接。于是,声势浩大的“籍田礼”和“迎春”活动应运而生。
所谓“籍田”,指的是天子躬耕过的田地,可视为皇帝亲自耕田的象征性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一次“犁田秀”。既涵传统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的意味,也表达了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立春“籍田”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据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春秋外传》记载,立春之前,西周的天子和文武百官要斋戒三天。其间,天子要沐浴、饮酒。立春当天,天子先用酒湿润准备亲耕的田块,行祭祀大礼后,便象征性地犁一下田。接着文武大臣按品秩每人犁三下,剩下的则由庶民耕完。最后,天子、大臣、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
即便到了“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各路军阀虽更改行“籍田礼”的具体日期,但不仅保存了籍田礼,还在立春当天增加了一场“迎春”活动。《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率文武大臣到城东郊举行迎春祭祀。仪式结束后,天子还要赏赐大臣,并颁布加强农业生产的红头文件。自此,立春举行“迎春”仪式似乎成不成文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末。
汉唐时期,立春当天,皇帝要亲自参与迎春活动。而宋代立春,官方主办的迎春活动中商业气息已非常浓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立春当天的一大早,政府领导和一般职工在这里举行打春仪式,就像开封府进行的仪式一样。开封府前边的两条大街上,老百姓卖的小春牛玩具,都用彩花装饰小春牛并放在牛栏里边,上面还排列着表演百戏的各种人物(如娱乐明星画)。大家还相互赠送为迎春特制的小旗子和点彩的柳枝。同时,当天,皇帝会赏赐朝中大臣、亲王等一些金银幡胜(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旗子),他们入朝谢恩毕,就戴着这些幡胜屁颠屁颠地回家。
虽然看上去因群众性、观赏性、娱乐性、商业性较高,立春“迎春”活动风生水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并衍生“立土牛”、“鞭牛”、“咬春”、“贴春帖”、“戴春幡”等诸多习俗,但封建统治者并没有淡化“籍田礼”。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都会选在农历二月初搞一次“耕田秀”。而宋仁宗又堪称亲耕积极性最高的一个帝王。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载,103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宋仁宗行籍田礼。准备妥当后,侍中将耒(犁上的木把)奉给仁宗,皇帝扶着犁尾走了几步,礼仪官就宣布礼成。谁知宋仁宗犁田的瘾上来了:“我既然开犁,就没必要遵循古制,愿把这块田犁完以劝导天下老百姓重视农耕。”在大臣再三劝奏下,宋仁宗坚持犁了一块田的五分之一才上田埂。第二天早朝,宋仁宗将做好的《籍田礼毕诗》赐给宰臣,要求大臣写和诗,并命当时宰相吕夷简编辑了一本《籍田记》。
农耕时代,封建帝王大搞亲耕秀、官方大办迎春节,固然与“劝农耕桑”有关,但“礼”也是一个主导因素。正如《礼记》所言:“天地者,生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