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文学史视野中的“文协”

//m.zimplifyit.com 2016年02月29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苏 鹏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抗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而且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脉络。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一直延续到当下,都十分活跃,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我们的文学史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7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回忆烽火岁月中的人和事,梳理抗战和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和抗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艺组织机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审视。

  “文协”始终是和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它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惟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谈到“文协”的成立,并充分肯定了其历史意义。“这的确是五四以来最为广阔的包括全国所有文艺工作者的统一战线的组织。这个组织一直存在下来,不仅对促成团结和领导全国文艺青年参加抗日工作上有很大的贡献,而且使各派作家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加强了相互了解和影响,推动了文学本身的发展。”

  黄修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文协”的成立及发展情况,还专门介绍了“文协”提出的口号和创办的会刊。“‘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民间,描写抗战现实,以激发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意志。‘文协’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蒋锡金、楼适夷、姚蓬子负责),它一直出版到1946年,是抗战时期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

  在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文协”的历史意义也被充分肯定,同时,这部文学史对“文协”历史功能也作了新的阐发。“‘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成立时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毫不勉强地为众多不同派别的作家所接受。……文学必须充当时代的号角,必须直接反映现实,必须为普通民众所接受,这些观念都成为众多作家的共识。……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甚至情绪与风格上也彼此相同,无不在热诚地渲染昂奋的民族心理与时代氛围,英雄主义的调子贯穿一切创作,表现出来的统一的色彩,鲜明而单纯。”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也对“文协”作了简要概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会议提出了‘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号召作家们‘拿笔杆代枪杆,争取民族之独立;寓文略于战略,发扬人道的光辉’……文艺的任务就是‘尽量鼓起民众抗战的情绪,唤起民族意识,鼓吹民族气节,描叙抗战实况’。显然,在抗日战争的文化语境当中,文艺的目的、功能、对象及其内容和形式等等,都被赋予了时代、社会与政治的涵义。”

  从上述几部比较常见和通行的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来看,“文协”的价值意义早已获得了历史的肯定,它作为文学或者文化的“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这当然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是,文学史的概括化、知识化的历史性定位和评述,容易遮蔽一些历史的细节。因此,我们重新审视“文协”,需要做的是穿越文学史的叙述,重返历史现场,从原始史料入手,通过还原“文协”,系统地考察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作家们的心态愿景、组织机构的运转、价值功能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一步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触到“文协”的历史脉动,才能不断接近“文协”的历史事实, “文协”也才能更加鲜活起来,更加富有生命活力,从而具备更高的文学史价值。

  关于“文协”当初成立的情景,阳翰笙曾在文章中有过清楚的记述:“记得是‘剧协’成立那天吧,由于会场中一种空前热烈的情绪激动了我,我忽然‘灵机一动’,一下就想起了我们作家间的团结问题,我想:在抗战的旗帜下,戏剧界的朋友们都能够精诚团结,为什么我们作家间会不能够精诚团结呢!我想:那是决不成问题的。于是,我便立刻想在会场中找一个在中国文艺社负责方面的朋友来谈谈,我在会场中搜视了一遍,恰巧瞧见了王平陵, 嘴上叼着一支香烟笑嘻嘻地正在跟一个朋友‘吹牛’。当时我便走过去把我的意思告诉了他,他听了很高兴,立刻笑嘻嘻地打着宜兴国语回答我:‘赞成!赞成!兄弟非常之赞成!’于是我们商谈的结果,便决定他去向力子先生请示,我到作家之间去奔走。从那天起,我便分别向田汉、胡风、乃超、罗荪、适夷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朋友们征求意见,大家也都很赞成,而且还要我快点去跟平陵多交换点意见。后来我几次同华林平陵碰头的结果,知道了邵先生非常赞成同时还愿意多多的给我们协助,大家听了都异常兴奋,恰巧那时我赚得了一笔《八百壮士》的电影剧本编剧费,我也就想请一次客,把各方面的朋友都约到一起来交换交换意见,希望能够早点正式的把筹备会成立起来。”

  从这段回忆文字来看,“文协”成立最早是由个人自发推动的,出发点是团结更多的作家到抗战的旗帜下,而且得到了众人的赞成和支持。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精诚团结、共同抗日是众人共同的期盼和诉求。抗日战争的大环境,决定了“文协”的成立有着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

  再到后来具体筹备过程中,“文协”发起者们对该组织的定位和期待,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文协”的“发起旨趣”和“宣言”中。“文协”的《发起旨趣》结尾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民族的命运,也将是文艺的命运,使我们的文艺战士能发挥最大的力量,把中华民族文艺伟大的光芒,照彻于全世界,照彻于全人类。这任务乃在我们全中国从事文艺工作友人们的肩上。我们大声呼号,希望大家来竖起这面中国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大旗!”概言之,就是文艺工作者要团结起来,发挥文艺战士的作用,为民族抗战作贡献。从遣词造句中,我们看出,它没有过多地被修饰和雕琢,但其间饱含着真挚炙热的情感,更像是大众的奔走疾呼。“文协”的《宣言》重复了这个主题和口号:“我们必须以笔为武器,联合起来!对国内,我们必须喊出民族的危机,宣布暴日的罪状,造成全民族严肃的抗战情绪生活,以求持久的抵抗,争取最后胜利。对世界,我们必须揭露日本的野心与暴行,引起全人类的正义感,以共同制裁侵略者。旷观全世,今日最伟大的事业,是铲除侵略的贼寇,维持和平,内察国情,今日最伟大的行动,是协力抗日,重整山河。在这伟大的事业与行动中,我们文艺工作者自然须负起自己的责任,而我们又必须在分工合作,各尽所长的原则下,倾尽个人的心血,完成这神圣的使命。为了这个,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我们相信,我们的文艺的力量定会随着我们的枪炮一齐打到敌人身上,定会与前线上的杀声一同引起全世界的义愤与钦仰。最辛酸,最悲壮,最有实效,最不自私的文艺,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文艺。它是被压迫的民族的怒吼,在刀影血光中,以最深切的体验,最严肃的态度,发出和平与人道的呼声。今天我们已联合起来,马上就去作这个。能作到这个,我们才会严守在全文化界中的岗位,而完成我们争取民族自由独立与解放的神圣使命!……”这更像一篇讨敌的檄文,言辞中的义愤填膺,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它对于“团结”“联合”的呼唤,分明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协”发起者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心声。郭沫若在纪念“文协”成立5周年时说:“抗战以来在中国文艺界最值得纪念的事,便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结成。一切从事于文笔艺术工作者, 无论是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批评家、文艺史学家,各种艺术部门的作家与从业员, 乃至大多数的新闻记者、杂志编辑、教育家、宗教家等等, 不分派别,不分阶层, 不分新旧,都一致地团结起来,为争取抗战的胜利而奔走,而呼号,而报效。这是文艺作家们的大团结,这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无疑地是一个空前的现象。”郭沫若的话,进一步很好地印证了“文协”的成立是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和呼唤。引述的几段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文协”成立之初的历史文化现场。通过细读,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们一致的爱国激情和责任担当,从这一点来看,“文协”成立前,文艺界人士已经有了默契的思想和情感共识,在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文协”的成立可以说应运而生、水到渠成了。

  “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曾在全民族抗战的峥嵘岁月中,团结凝聚了一大批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文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文学史著述中虽然多有提及,但是大多是从文艺的政治功能出发,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文协”进行定位性评价。虽说,也符合历史事实,但是难免太过概要。我们以往在“文协”研究方面的不足,诚如段从学在《论文协的历史特征》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未能抓住文协的特殊性质,根据文协自身的历史特征来展开研究,而是套用研究一般文学社团的思路和模式来研究文协,把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文学组织的文协变成了没有边界的存在,暗中取消了研究对象的历史存在”,“文协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般文学社团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全国文艺作家对‘抗敌’这一历史目标的认同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民众团体,而不是以某种共同的社会文化空间或者文学观念为基础形成的文学组织。因此,文协最基本的历史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自觉而明确地以组织和领导全国文艺作家从事抗战文艺运动为目标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的组织形式,《抗战文艺》的编辑出版,以及文协的理论批评活动等,均体现了这个历史特征。我们只有从这个历史特征出发,才能把握文协之于新文学发展的现代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