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新闻 >> 正文

年度综述|2015年报告文学:主题写作·文体“气场”

//m.zimplifyit.com 2016年01月25日11:26 来源: 丁晓原 王晖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 奇致力于揭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她勇于直面、揭示、反思因为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时代和人类的苦难,这在消费文化主导的今天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写作,也是为人类的写作。对当下中国而言,这样的写作还太少。

  报告文学应是现实的报告。过度消费历史、单 纯依赖档案资料、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没有“对话”的价值是可疑的。2015年的报告文学写作正在改变这种状况。今天的报告文学在全媒体语境中已没有新闻 性优势,也没有社会思潮推动的外力,应该在回到文体新常态中,建构报告文学文体自身的优长。”

  主题写作

  规模化的抗战叙事

  丁晓原:中国抗日战争曾经是现代报告文学书写最为集中、最为全面的重大题材类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 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国家主题。报告文学作家以非虚构的方式,积极参与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也是战后 70年这一题材最具写作规模和质量的一次。与战时抗战报告文学“轻骑兵”和“速写化”相比,2015年的作品许多是大体量大容量的厚重之作。王树增的《抗 日战争》三卷180万字,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部全时空、全面叙写全民族抗战的报告文学。作者秉持了自觉的“全民族抗战”叙事,超越了以往关于抗战叙事中常见 的意识形态先行、基于单一视角叙事的规制,使作品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更真实地存录历史的本真。这部作品还是一种旨归于当下和未来的精神性写作,其重大的价 值在于对凝聚在抗日战争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活。

  徐锦庚的《台儿庄涅槃》写出了台儿庄的“前世”与“今生”,有效拓展了这一题材的写作空间,丰富了作品的历史感。李延国和李庆华的《根据地》由 “渐行渐远的冀鲁豫”而至“永远的冀鲁豫”,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叙事中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孙晶岩的 《北平硝烟》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叙写北平抗日历史,是一部北平抗日战场的寻访记,也是一部具有新视角的抗战新叙事。

  短篇中也有一些可观之作。铁流的《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写山东渊子崖村保卫战,以一种真实、凝练而极有故事性的叙写呈现血战之惨烈之壮烈,是典 型的人民抗日叙事。《国家记忆:滇西采风随想录》故事浑成、意味厚重,其中有对历史存在的记写,也有作者钟兴面对历史坦诚“忏悔”的个人叙事——“让历史 告诉未来”,作者对历史致敬的情怀隽永而感人。

  王  晖:有关抗战的报告文学,还有几部作品也颇具新意。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以开阔的视野,描述了中、德、日和丹麦等国多位反法西斯志士, 在二战中饱含良知和人性光辉的义举,并从宏观层面,以对比方式,揭示德日两国对待侵略战争的决然不同的态度,以及隐含在这些态度和行为背后的民族、文化、 政治等因素,理据充分,情感强烈,力透纸背,真正体现出报告文学作家的行动力和在场性,是近年来反思抗战的有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背后凝聚的是作家高浓度 的爱国情感、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章剑华的《承载》聚焦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移:故宫万件文物的万里大迁徙,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抗日战争,形象地诠释“文化 抗日”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作者对于抗战题材的独具慧眼和标新立异,更显示出作者的文化担当和历史责任意识。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描述的是由10余位 日本作家组成的“笔部队”,揭露了抗日战争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描述一万余名河北平山县农民组成抗日部队平山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的《寻找平山团》(程 雪莉),叙述东北抗联战士抗战的《雪沃东北:民族英魂88旅》(李林),全景再现中国远征军壮举的《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彭荆风),生动地诠释 了“全民族抗战”的深刻内涵。此外,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以详实生动的笔触,写出二战期间各国领导人于战场之外的较量,形象再现 了“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强权”的人间正道。这些作品使抗战题材报告文学不仅呈现出数量上的规模化扩张,更显示出新的叙述通道和质的提升。

  回归主位

  行进中国的报告

  丁晓原:报告文学就其文体的主要功能看,应当是现实的报告。这一文体写作如果过度地“消费”历史,并且单一地依赖档案资料,缺乏深入的田野调 查,没有“对话”(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建构,只是纯粹历史非虚构,其价值是可以质疑的。2015年的报告文学写作正在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主题 性的抗战叙事作品多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另一方面,不少作家注意观照行进中的中国,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写作了不少洋溢时代精神、现实感比较强的作品。

  杨黎光的《横琴》如其副题所示,是“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作品对珠海横琴的“发展、试验、改革、成就和得失”,作了全面 的叙写和解读。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详叙我国深潜器的研制和挑战深海的故事,展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王成章的《国家责任》记录碳纤 维企业,“站在行业制高点上”,打造“面向全球崛起的品牌”的创业史。

  傅宁军的《长江星辰》,一合的《中国葫芦峪》,高艳国、赵方新的《“中国梁”传奇》等从不同方面各有侧重地报告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展,讴歌其 中的带头人创业创新的业绩和高尚的精神风范。孙侃在2015年推出了《乐在骑中》和《日出钱塘升正气》,写的是城市公共自行车和燃气事业的发展,关注的是 城市大民生之事,显示了报告文学与大众生活的贴近。

  与此相比,短而精的作品也很值得欣赏。李春雷的《寻找“红衣姐”》所写人物冯欢娣是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新永广场清洁工。作者将人物的当前叙事、过 往的生活叙事以及“寻找”叙事有机地融合起来,真切生动地凸显了“红衣姐”穷物富心的美好形象。寻找“红衣姐”,其实就是寻找人的精神之美,作品满蕴了感 人的正能量。

  王  晖:报告文学与非虚构文学和其他文体相区别的一个显在特质,就是它对当下现实的介入性。这种介入不应理解为一地鸡毛式的零度写实,而应当具备一定的态度、 高度、宽度和深度,在小现实中折射大趋势,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讲述当下真实中国的故事、表达今日中国的经验。

  譬如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改革前沿方阵的新表达。何建明的《李光耀的中国遗产》将目光投射中新两国经济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以对李光耀 这一核心人物的描述,牵引出“新加坡模式”试验田的前世今生。朱晓军和杨丽萍合作的《快递中国》以浙江桐庐成长起来的快递企业“三通一达”(申通、中通、 圆通和韵达)为表现对象,对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做出描述,指出快递改变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创造财富奇迹。丁燕的《牧民新主张》将眼光放至西部新疆牧民的 当下生活,再现“从转场到定居”、“打工”、“金矿掘金”等工业化对牧民生活的影响,思考工业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平衡问题。黄传会的《中国海军》聚焦 中国海军1949至1955年间的发展史,写出10万海军官兵初创时期的艰辛和复兴海军之梦,凸显个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关注社会与生态问题,是中国报告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它充分表现出报告文学反思社会、砥砺社会的基本品格。朱晓军的 《“乌坎事件”调查》以详尽的采访和清醒的描述聚焦农村基层政权、民主议政、城市化与农民利益等问题。王敬东的《职业病:“隐形杀手”》再现尘肺等“新工 人”群体中易患的职业病,解析其现状、原因及其对策,呼吁政府和企业关注这一弱势群体。韩生学的《中国“失独”家庭调查》关注因孩子的意外夭折而失去独生 子女的老人,通过多个个案写出了他们在生活照料、大病医治、养老保障、精神慰藉、后嗣传承、丧葬善后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张晓惠的《北上海,这片飞地上 的爱恨情愁》描述的是位于江苏盐城的“上海农场”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当下的社会历史变迁,给予我们或新生、或沉沦、或城乡、或青春的多元“飞地记忆”。 在《重症监护室:ICU手记》中,作者周芳以义工身份在ICU工作一年,以日志形式记录下一些典型病例,写出其中的生离死别以及复杂的人性表现。

  作为特殊的反腐题材作品,吕铮的《猎狐行动》叙述的是2014年公安部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中的19个精彩案例。《薇甘菊:外来 物种入侵中国》是李青松的最新作品,警示人们应严肃应对外来物种所带来的生物和生态威胁。还有一些表现文化传统与名人的作品也很有想象力,如白描《翡翠 纪》,徐风《一代壶圣》,何建明《真假之间:当代大玩家的惊天秘密》,徐可、王斯敏《文衡史鉴总菁华:追忆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江胜信《诗词, 滋养心灵的沃土:记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丁晓平《大学校长蔡元培》,王炳根《冰心吴文藻:旅居日本》等。

  内生活力

  凝聚问题“气场”

  丁晓原:言说报告文学,我们自然会“怀念”20世纪80年代,那是由特定时代的政治生态和文体特殊功能所共构的。今天的报告文学,在全媒体语境 中已没有了新闻性的优势,也没有了社会思潮推动的外力,我们应该在回到文体新常态中,依据非虚构写作的某些规律,建构报告文学文体自身的优长。2015年 的报告文学通过内生活力的激发,凝聚起可观的文体“气场”。

  阵地建设对于报告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作家·纪实》和《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是刊发报告文学的主要刊物。《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中的 “现实中国”,是一个连续性强、作品影响力大的报告文学专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是有力推动精短报告文学创作的高地,多刊发新闻性、时代性和文学性 兼具的优秀作品。

  此外,2015年首家报告文学电子刊《上海纪实》(季刊)倡导“在场”精神,正契合报告文学文体的品格;依托新媒体开放式平台出版,正好适应新 媒体用户端快捷获取资讯的阅读特性。从已经刊出的《山高人为峰:“上海中心”建造纪实》《上海“猎狐”风暴》《燃烧自己,抽出肋骨当火把》《中国医生在摩 洛哥》《我和父亲之间》等作品看,《上海纪实》是一份值得期待的电子刊。

  言说报告文学文体的“气场”,我们还应该关注台湾、香港的情况。台湾有报告文学的传统,2011年起星云大师倡设“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其中 就有报导文学奖。2015年11月颁发的第五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王秀英、尹雯慧和吴文轩,分获报导文学一、二、三等奖。香港报告文学学会于12月 举行会刊《华夏纪实》创刊10周年庆活动,组织报告文学的学术讨论,颁发了首届“华夏报告文学征文大赛”奖。

  王  晖:报告文学的文体“气场”,除了你所说的“内生活力”的激发,还应该有外力的刺激,诸如近几年来持续推高的非虚构写作。当然,文体的“气场”从根本上 说,还在于“人气”的聚集。近几年,大家都抱着有些焦虑的心情看报告文学作家的“老态”。不过,一些“70后”和“80后”作家的加盟,使我们后继有人。 丁晓平、王国平、梁鸿、李娟、丁燕、马娜、纪红建、李琭璐、王龙、吕铮、程雪莉和方格子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们的写作身份具有复合性——军旅作家、编辑 记者、大学教授、签约作家、警察;他们关注现实、回望历史,显示出观照的敏锐性与独特性、表达的反思性与艺术性。从这些青年作家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经典报 告文学写作传统的融入。他们当然还要历练,要去经历人生与写作的各式风雨。因为,不经风雨,哪里能看到彩虹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