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他是让华尔街侧目的华人银行家,他是被众多企业推崇的“企业医生”;他创办了“非洲血液安全基金会”……从穷学生到商界弄潮儿,他的事迹鼓舞了每一个创业困惑者、经营困境者,他的名字就是一种力量——银海沉浮录:陈恒辉传,一代商业奇才的成长史。
光阴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陈恒辉在信教同学的影响下,经常到教会里做义工,帮助一些穷孩子补习功课。那时教会在教堂开办了“星期日学校”, 每到星期天一些上不起学的12岁以下的穷孩子就到这里学习文化,而且都是免费的。陈恒辉在这里做义工教员,一干就是3年。在某种意义上他这样做也是为了通 过努力让弟弟妹妹有机会进入最好的教会学校读书。
他的善良体现在对有需要人的热情帮助,这深受教友们的好评,也受到神父的赞许。由于积极参与和付出,小学毕业后他有机会进入到香港另一所最好的 教会学校读书,在圣约瑟中学5年的学习中,他都是优秀学生,担任班长。在这所学校除了一般的数理化课程外,还有英文、《圣经》等课程。能够听懂和理解《圣 经》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需要有较高的英语造诣。不过《圣经》课程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却深深地感召着陈恒辉的心灵。在这里陈恒辉感受到老师与同 学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爱与被爱,大家都是神的孩子。在这里陈恒辉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有知识、明事理,还应该有信仰,有精神上的追 求,那才是做人的更高境界。在教会理念的影响下陈恒辉成了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投入到神的怀抱,体恤神所赋予的大爱!他常常对朋友说:“我的父母都不信 教,但是我知道不论信什么教,都是通过一种信仰和追求教导人们做好事。”
与此同时,为了让弟弟妹妹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承担起家中对4个弟弟妹妹教育的责任,辅导他们的学习,帮助弟弟进入天主教男校,妹妹进入圣 心女校,这两所学校都是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弟弟妹妹们也都深知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珍惜,个个努力好学。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进取的表现,让陈勤城 夫妇减轻了许多抚育子女的操劳和负担。
17岁那年,陈恒辉即将中学毕业了。他在学校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让他第一个获得了教会给予的助学金,资助他到瑞士留学。这不仅在香港天主教 会尚属首次,在陈家也可谓开天辟地,此时的父母似乎收敛了平时的严厉面孔,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母亲带着他到裁缝铺量身缝制了一套西服,这是他此生第一次穿 西服、打领带、穿皮鞋,还真有些不习惯。找到教友学习打领带,向神父请教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礼仪。父亲也在行李箱中为他多添了几件御寒的衣服,平时父亲从 不舍得买这些稍许时尚的衣服。
邻里们为陈家出了这么一个留洋大学生而赞叹、羡慕不已,消息一时间在整条店铺街很快传开了。弟弟妹妹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临别的哥哥问道:“你还 回来吗?”“瑞士在哪里,很远吗?”此时的陈恒辉心境复杂,他对西方世界感到无比好奇、充满幻想和憧憬。但是要离开家,还真有些舍不得。他舍不得这熟悉的 店铺小屋,也舍不得这4个朝夕相处的弟弟妹妹,更有些与父母的难舍难分。毕竟他们是自己的生身父母,看到他们初露的白发,养育之恩未报,就要远离而去,心 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陈恒辉明白,这次到瑞士留学是彻底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把握。在改变命运与亲情的关系上他最终选择了前者,他毅然走了,向西、飞向那遥远的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
美丽的“花园世界”瑞士,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商业发达,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经济活跃,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当时人均财富位居世界首位。
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不像香港那样人人为生存而奔忙。香港是沿海城市,气候湿润,四季温暖。而瑞士是内陆国家,素有“欧洲屋脊”之称,四季 温差很大。瑞士人大多讲德语,也有人讲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这让初来乍到的陈恒辉遇到了最大的挑战,自己带有浓厚广东腔调的英语难以招架。陈恒辉十 几年养成的几乎所有生活习惯在这里似乎都要改变,要尽快适应这里的一切,这是留学生的第一课。
陈恒辉就读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弗里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经济学专业。这是欧洲国家惟一坚持法语和德语双语教学的综合大学,陈恒辉必须先进入语言预科班补修法语。开学了,语言的沟通障碍凸显出 来。他只能与一些会讲英语的本地同学和外国留学生交谈,虽然也结交了一些要好的朋友,但是在上课的时候面对那些陌生的语言自己听得一头雾水,语言成为他最 大的学习障碍,也是他留学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所大学很多教授用法语教学,他就拼命补习法语。他无心欣赏阿尔卑斯山脉的美丽风光,更无意在周末去体验 瑞士人的另样生活方式,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法语的学习上。语言非一日之功,尤其是面对大学专业课程,没有熟练的语言是难以驾驭的。此时的陈恒辉面对语 言窘境不是硬着头皮去学习和适应,而是理性地思考自己该不该在这种陌生语境的大学继续学习、久留,他动摇了!
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陈恒辉想家了!他想念自己的父母,虽然时常受到呵斥,当远离他们的时候又是这样的思念和担忧!他想念自己的弟弟妹妹们, 虽然对他们的顽皮、淘气也时有厌烦,但总比此时孤单一人要好呀!沟通的障碍、孤独和寂寞、学业的压力,这一切让陈恒辉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奈、失望、灰心 和烦躁!
同学们都去上课了,他自己盖着厚厚的被子躺在床上,身边没有妈妈的照顾,更没有谁会守候在他的身旁。昏昏沉沉的他望着天花板冥想苦思,我该怎么办?“回香港,回家!”他猛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哇!陈家大少爷回来啦,在外国待不下去啦!”邻居们在背后窃窃私语,都在偷着笑话他。
“本来嘛,他就不是那块料,在家帮着老爹卖桌布吧!”隔壁大婶在女人堆里又嚼舌头呢。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闲言碎语传进了陈家,妈妈背过身偷偷用衣襟抹去泪水,一言不语。
“你个败家子,心比天高,不安分守己帮家里做生意,偏要去留洋学,不争气的东西。”说着一个板凳砸了过来,陈恒辉顿时头像裂开似的疼痛。
他惊醒过来,原来是昏迷中做了一个梦!发烧了,浑身直打寒战。病榻中的陈恒辉无奈地忍着……
隔壁宿舍的德国留学生迪奥塔下课回来了,急忙跑出去买了药给陈恒辉服下,又打来热水让他喝,他身子渐渐开始有了一丝的热气。
陈恒辉患的是心病,他对同学道出了自己心里的苦恼。
“依我看你还是回香港吧,在香港的大学读书也不错呀。”同学说。
“不,我不能回去!”陈恒辉坚定地答道。
“为什么?”
“既然来了我就不能这个样子回去,会让父母太失望!”
迪奥塔完全理解陈恒辉此时的处境和为难之处,突发奇想冒出一句话:“那你为何不考虑到英国读书呢?”
“对呀!我的好朋友,你说的太对啦,去英国!”陈恒辉被同学的一句话点悟了,顿时兴奋起来。
是呀,虽然在这里得益于助学金,可以免费读大学,也不必为食宿发愁,可是照这样补习下去,再有3年也不一定能够进入本科专业学习,与其在这里耗费时间和花费教会的金钱,不如到英国去。在同学的启发下,陈恒辉向大学办理了退学手续,放弃了优厚的教会助学金。
陈恒辉结束了在瑞士不到10个月的大学生活,告别了帮助过他的好同学、好朋友、好老师,告别了瑞士,告别了阿尔卑斯山独自坐火车去了英国。
从香港教会学校走出来的陈恒辉这下子可是如鱼得水,他凭借流利的英语和优秀的成绩顺利地进入了英国西北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即如今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他选修了商科和经济学两个专业。
在这熟悉的语言环境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西方知识的营养和精华,他轻易地融入了校园生活。
因为他失去了教会的助学金,所以只能靠勤工俭学,去中餐厅打工,挣得学费和维持自己生活的钱。他与要好的马来西亚籍同学查理·豪(Charlie Howe)合租了校外的一间仅能满足栖息的小房屋。
在课堂上陈恒辉接触到了很多过去闻所未闻的知识和理念,他要学习许多市场经济的理论,从市场需求到产品设计,从生产流程到品质管理以及成本控 制、库存流量、应收账款、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会计原理、设备折旧、品牌策略、企业融资、资本市场、投资理念等等内容都令陈恒辉眼前 一亮。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英国教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什么是商机?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就是商机;创造新的产品引导消费需求也是商机。”这让陈恒辉顿开 茅塞,从小在父母身边,只知道做生意的不易,不知道这里有那么深奥的学问。如果早有这些知识该多好呀。经商是学问,而且有大学问。谁掌握了这门学问,谁就 会在商场上游刃有余,驾驭商机,就能成大业。
陈恒辉似乎看到了书本里蕴藏的机会和财富,认准了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而且凭借自己的亲生经历和体验,总是对课本里的知识有着比其他同学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学习成绩总是在同学中名列前茅。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好像在与人们玩着一场游戏。
正当陈恒辉在新的学习环境里开始奋发学习的时候,一天突然接到父亲从香港打来的电话。电话中陈勤城焦急地对儿子讲自己在意大利的批发生意出了大 问题,发往意大利的货物到达后当地订货的商人们都不肯提货,更不按照合同付款,这使得他深深陷入到银行贷款违约的危机中。“这些货物价值40多万美元,你 要帮我讨回这笔货款,否则我就破产了!”
陈勤城从未走出过国门,更不懂英语。遇到这样的事情自然寄希望儿子能够帮助他。
陈恒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自己必须要帮助父亲。好在大学的课程都是选修,教学管理并不很严格。让同学查理上课时帮忙签到,并把课堂笔记记全。自己悄悄离开大学去了意大利讨债。
从伦敦到罗马,再转机到了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在那里陈恒辉要找到4个订货商人,随后再飞到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市,并驱车前往卡塔尼亚市在那两个城市要找到另外两位订货的商人,由此可见陈恒辉的旅途之辗转和艰辛。
尤其是在前往西西里岛的路上,陈恒辉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与其说是讨债,不如说是探险。他知道位于意大利西南部的这个岛自古就是地中海沿线重要的贸易走廊,当地生意人都非常精明。他也清楚这里就是著名的意大利黑手党的发源地,当地治安不太好。
在意大利陈恒辉历尽周折总算找到了6位贸易商,他们见陈恒辉是来讨债的,都无比愤怒地斥责他的父亲不守商业信誉,违约发来货不对单的东西,经查 验不是规格不对就是颜色或款式不符,属于严重违约。因此也就造成了这些商人联手采取行动,不去提货、报关,办理验收手续,因此也就没有支付货款。
面对商人们的斥责和愤怒,陈恒辉显得非常尴尬。这些情况父亲并没有事先告诉他,令他措手不及,毫无心理准备。不过陈恒辉还是非常理性地对商人们 说:“他是他,我是我。我仅仅是受父亲委托来收货款的,这些情况不是很清楚。请大家相信我,我这次来会尽力协调和处理好这件事情。”这席话让商人们听着顺 耳,他充分展现了华人的和气、谦卑、从容的气质,紧张的局面也就自然缓和了下来。
陈恒辉及时向父亲核实了情况,的确是父亲违约。不过事出有因,父亲靠香港银行贷款做生意的周转金,在内地汕头的工厂订货,结算货款后才发现厂家 发来的货品在规格、颜色和款式上大都与订单不符,迫于合同交货期时效临近无奈草率地就将这批货转发到了意大利,这就是酿成这次事件的前因后果。
陈恒辉心里这个气呀,“老爸你真糊涂,你与内地厂家订货出了问题再怎样也不应该转嫁给意大利的朋友们呀。是我们的不对,要向人家道歉!”他从未如此责怪过自己的父亲。
陈恒辉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既然情况清楚了,他代表父亲向6位意大利商人诚恳道歉,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这一举动倒令商人们感到惊讶和始料不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面前这位书生少年如此谦卑、有礼。
大家的关系不再是剑拔弩张,而是趋于理性和冷静,相互换位思考。最终在大家的充分协商并在陈恒辉的提议下,一致同意了一个看起来两全其美的解决 方案。这个办法就是请6位商人都去码头提货、报关,办理货物入境手续。而此时不必向银行签发货到付款的文件。大家通过各自的营销渠道尽力销售这些商品,无 论以怎样的价格销售,最终发货方都能够保证经销商有20%-25%的利润所得,让这些商家在无风险的条件下有获取利润的机会。
各方达成共识,陈勤城来到意大利与各位商家签署了新的合同,结果皆大欢喜。陈勤城力邀各位意大利朋友们开怀畅饮,一笑泯恩仇,今后继续做好伙 伴。整个事情的化解历时两个多月。经过近一年的各方努力,货物基本销售一空,货款分期支付,陈勤城还清了香港银行的贷款,化险为夷。
在意大利,父子分手的时刻,陈勤城第一次对陈恒辉竖起大拇指,“恒辉长大啦,今非昔比啦!”他心中暗喜,自己的生意后继有人了。通过这次异国讨 债,也让陈恒辉有了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他也恍然明白了老爸经商的艰辛,对他更多了一层理解和敬重。归途上陈勤城得意的不仅仅是追回了货款,平安返回,更 高兴的是看到恒辉有一股像自己一样的品质,正直、执著、努力!这次意大利的讨债之旅让这对父子的心彼此更加贴近了,这一年恒辉年仅19岁。
瑞士的求学经历让陈恒辉感受到与香港大不同的西方文化。代父亲到意大利讨账,又让他积累了一些初涉商道的经验。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本营英国的求学又能为陈恒辉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尤其是教育在世界声名显赫,很多伟人都是在英国的教育摇篮中诞生的,且不说数不清的西方政要、学者、医生、艺术家、科学家,就是香港商界很多人年轻时也是在英国受教育的。有人戏称英国是成功企业家的“产房”不无道理。
就在陈恒辉多次往返意大利帮助父亲处理商务纠纷的期间,一些老师也发觉了陈恒辉经常不来学校上课。有一次一位教授问陈恒辉为何不到校上课,他坦 诚地向教授讲述了自己的家境和帮助父亲讨要货款的经过,并且说:“通过这次历练也切身验证了教授们在课堂上讲授的一些知识非常正确,这次讨债就是运用了许 多您传授的知识,取得最好结果的。我在实践中更加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也更加敬佩每一位教授!”这一席话让这位教授深受感动,无言以对。这件事情就 这样悄悄地过去了。
由于得益于好同学查理·豪的帮助,聪明的陈恒辉认真阅读他的课堂笔记,自学所落下的课程,期末考试居然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让查理非常嫉妒和生气,因为他的考试成绩不佳,他愤愤不平地对陈恒辉说:“我恨不得杀死你!”
(摘自《银海沉浮录——陈恒辉传》,作家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