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重点推荐 >> 正文
《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者对全国8个省份进行考察和调研,采访了70多位老人,描述了当下社会各种各样的空巢老人问题,对这一群体的境遇充满深刻的同情,意在引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人生最华美的莫过于正值青春时舞台上繁华而行的热闹,人生最落寞的莫过于喧哗之后临近生命之末时难言难行的痛苦之殇。
合上彭晓玲的《空巢》,对生活万般眷恋的面孔,又于生活万般无奈的身影,交织在脑海里,久久不去。作者讲的是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也是对走 向老年的人生的怜悯,更是对人的良知与社会应尽责任的警觉和启示。从这一点讲,《空巢》有着很大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它的价值和意义 会更突显。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文笔,对人物及其境遇的描写细腻动人,力主在再现客观情境中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又不失作者的主观个人感情,字里 行间读来使人感同身受。显而易见,这是作者深入采访、扎实调查之果,是作者一次严肃写作历程的精彩呈现。由此让我们了解:一群群乡村留守老人,也曾经在热 闹的人生盛年中为社会贡献很多,如今子女不在身边,社会关注缺乏,老人境遇堪忧,令人揪心——
陈安霞,50岁时经历丈夫外遇,离婚之后无处可去,想方设法才住进老年公寓。女儿平时不大来看她,甚至过年和她生病住院都没来。她的肾结石手术 竟然因为没人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而作罢。书中写到,“她肯定看不懂体育频道,只是让屋子里多些声响,热闹些吧!她苍白的脸上表情阴晴不定,时而略显麻木, 时而满是悲苦”,一股孤独和无奈的感觉在摧残老人的身心,却又无法逃离。
吴树清,15岁结婚,从小就困在大山里,病痛缠身,与丈夫艰难生活,砍竹种菜,还要照顾儿孙。她竟把作者当成了访贫的干部,“一开始就看着我, 不停地拍着胸口,一连串地对我说,我这里天天痛,我有病啊,我怎么得了啊?然后,她还一个劲地说了一大堆”。这是多么强烈的对压抑已久又默默承受的生活疾 苦的表达。于性急好强的她而言,生活里依旧灰色居多。
延四太,80多岁,身患中风偏瘫多年,曾经高大健壮的风云人物,独自住在老院子里,三个儿子经过反复商量,才确定每家10天轮流照顾老人。他说 话吃力,吐字不清,连儿子们都不太愿意与他说话。“老人独自在家时,也想活动活动……可稍不留心就摔跤了……儿子们大为恼火之余,再也没有送他上过医院 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子女各有各的艰难,可是“养儿防老”俨然成为延四太的痴梦,孝道在此变成了一种奢望……
作品用大量章节记录了全国各地的空巢老人个例,从个例中我们依然能寻觅到现象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国社会养老面临的种种难题。医疗依旧是影响空巢老 人生活的最大问题。书中多个个例都提及病痛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无钱就医成为他们最大的担忧。贫困也是空巢老人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留守老人的经 济状况大都不好,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更别说老年人的精神快乐。当然,即使没有了物质生活的担忧,寂寞、孤独、无趣、茫然几乎是书中采访到的 每一个老人给人的印象,空巢老人面临着普遍的“精神孤独”。此外,子女关爱的缺乏也是书中多处提及的。老人为子女体谅和付出的居多,而生活的繁杂、家庭的 矛盾、亲情的丧失等因素使得孝道和责任意识在逐渐淡化,不得不引起社会警惕。
值得提及的是,作者最后以访谈的形式简短而集中地探讨了中国式乡村养老之忧,即使着墨较少,但对中国社会未来解决养老之道的启示有着积极意义。 家庭养老困难重重,养老院敬老院受资金短缺、人才缺失、传统观念等多种束缚,尤其介绍的东莞的居家养老模式还有待普遍推广等,这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养老任 重而道远。
在个案描写中注入现象背后的理性探索并以故事形式呈现,是本书需完善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本书朴实、自然、饱含感情又有人性关怀描写的赞 许,它是那么的动情,那么的悲悯,又那么的触动人心。作者走访浏阳张水美老太太,与其临别时“来到楼下小坪里,老太太却有些心不在焉,立住了脚,双手撑着 拐杖,愣愣地瞧着不远处几个坐在阳光里聊天的老人,一动不动”。当人走到人生的尽头,百感交集,又无从说起,这种动容的画面,触动每一位读者的感怀神经。 每个人都在慢慢变老,又总有一群人走向并走进筑巢与空巢的圈界与边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物质上的贫瘠,精神上的贫乏,在人生末途中近乎酸楚的收场, 黯然落幕,这是一人之痛,更是社会之殇。
乡村养老如今俨然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这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如人所愿,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断的努力。我们应该对作者对养老问题的关切与为 之所做的努力致以敬意。尽管在宏观叙事上本书还有待完善,或许还需进一步探索现象背后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解决路径,但《空巢》的意义和价值是显现的:它是 对留守老人的境遇充满人性的呐喊,也是对整个社会责任感及人心道德良知的拷问,启示着每一个人应该做点什么。为两鬓斑白的老人,为这个社会,也为自己,多 想想“空巢”的恐惧与凄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