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正襟危坐于电脑前,在为“今日批评家”专栏敲下这篇批评观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被称作“青年批评家”已经很久了——而在我一直以来的意识中,阅读小说并把阅读体会写成文章,更多的是文学青年的兴致与兴奋所在。
是的,这就是我开始写作文学批评的缘起。作为一个没有C刊考评压力、不在现有学术规训和考核体系之内的文学青年,作为一个从小在师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督促声中插上门窃读《红楼梦》阅读爱好者,阅读一直伴随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参与了我青春期内心的成长。出生于1980年代的我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一边享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空前的注目与宠溺,一边又遭遇着来自前辈与时代的从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在面对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更多自由的同时,也不断彷徨于更多桎梏、挤压和挑战之下。如此种种,文学阅读,提供了最亲密的陪伴和抚慰。所以,我读,然后兴致之所在,我会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些穿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生发出来的感动、喜悦和百感交集,又或者疑惑、踟蹰甚至愤怒。
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首先不过是一个读者。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大概比一般读者更不幸:当大家沉醉在情节人物之中恣意啼笑时,当普通读者代入自己“听评书落泪、为古人担忧”时,那个被称为文学批评家的人,得保持足够的置身事外。他不能仅从整体上去欣赏和感受一部作品,而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更不过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与其说在研究和解读别人的作品,不如说他是在经由这些作品,呈现自己关于世界的打量与思考、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愫与张力。
基于此,我坚持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在指正培训作者,更不是引领教导读者;确切地说,它是以自己关于作家作品的那些文字,分享阅读,分享自己关于自我内心和外部世界的种种感受和思虑。世界之大,人的孤独与惶惑,挣扎与不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见证与陪伴。而文学批评,作为同作家作品密切相关的文字,作为文学写作的一个门类,它同样需要浸润携带着对世事人心的了然与困惑,对世相百态的热爱与警惕。而不是一味的学术化到“无人之境”,畸变成“屠龙之技”。
而我自己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写作,近来颇有几个困惑,或说一直未能解决的疑难——
一是,如何找到自己。我有时会倦怠和虚无,会在奋笔疾书用功时突然忍不住去沮丧和怀疑:我现在写下的这一篇文学批评,在当下高年产量的浩瀚文章海洋里,何以存在?或者说,我认为做当代文学批评一定要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表达方式和切入文本的立场角度,要拥有一种高识别度的批评声音。但我一直没有找到,一直在流行的、给定的腔调和范式中烦腻焦躁地打转,却又难以摆脱。
二是,如何找回初心。文学青年注定要慢慢长大、渐渐老去。从“文学青年”到所谓“文学批评家”,一路所持续加载的那些深刻、厚重、担当等等“大”词,以及圈子化、权力化、秩序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怎样始终保障和保持文学的初心与文学批评的初心?
如上,我老实地发布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观点,更直接坦陈着一直困扰我的未解之惑,是为“我的文学批评观”。
作者简介:金赫楠,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要从事当代作家作品评论,近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80后作家作品和代际文化现象研究。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批客座研究员。曾获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四个一批”优秀人才,2014年获《文学报》第三届优秀评论新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