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作品评论 >> 正文

科幻电影不等于科学课本

//m.zimplifyit.com 2015年12月07日15:46 来源: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了解江晓原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在家看影碟、下高清电影,就是不大去电影院。他甚至为自己的“宅”找了一个理由:如果将电影比作一位美女,那么去电影院就好比参加她的演唱会或生日派对,而在家中观影就好比和她单独约会。

  不过11月29日,作为第三届深圳小书店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江晓原应深圳晚报邀请参加了《火星救援》的“派对”,在深圳嘉之华中心影城观影,还就该片与科 幻电影在嘉之华的光影书房展开了一场小规模的讨论会。在江教授看来,这部影片是一部基于科学理论的硬科幻电影,不过其主旨是区别于其他主流科幻的,所以这 部电影更像一部科学主义的科普电影——助长了用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

  讨好中国? 他们看到中国潜力

  在《火星救援》的后半段,为了拯救马克·沃特尼,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太阳神”,放弃了自己的太空计划。有观众本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在中国取得更好 的票房,特意去看了原著,却发现小说中有关中国的情节更多。影片最后“战神5号”的宇航员中有一位是中国人,在书中有交代:这是中国航天局帮助NASA营 救马克·沃特尼提出的条件。中国放弃了“太阳神”计划,送一位中国宇航员登上火星。

  江晓原认为这并不稀奇,也并不完全是因为电影票房,也跟太空实力有关。早在阿瑟·克拉克创作“太空漫游”系列时,科幻界就看到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潜力。在克 拉克的笔下,钱学森甚至成为了一个小说人物,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也和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关,毕竟太空探索是一种非常“烧钱”的科学。

  有科学错误?

  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火星救援》虽然绝大部分都遵循科学原理,“NASA中国”甚至津津乐道地总结出了一篇“《火星救援》中9项真实的NASA科技”。但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 一个科学错误——影片中那样的大风暴是不可能在火星上出现的。火星上的大气极为稀薄,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使是火星上的风速达到了160公里 每小时,其实也就是一阵清风。

  虽然许多科学家认为,电影中的科学知识必须准确,甚至有科学家专门写了书来挑电影中的科学错误。不过在江晓原看来,这种批评类似于“煮鹤焚琴”。在他看 来,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在于反思科学,创造一种极端环境,构成虚拟语境下不同寻常的新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用于科普:观众知道影视作品不是科学教科书,电影 中的科学知识准确当然很好,但是不准确亦无不可。

  江晓原提到《火星救援》与主流科幻不同,那么主流科幻是什么样的呢?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清一色都是暗淡而悲惨的。在他看 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就像一列特快列车,而我们就乘坐在上面。我们既不知道列车将驶向何方,也不知道列车实际上是谁在操控,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列车正在越 来越快。作为车上的一员,很难不为未知担忧。但在《火星救援》中,我们看不到任何这方面的担忧。

  为何要探索太空?

  地球资源耗尽前寻找生机

  人能不能移民火星?就目前看来,移民火星还不如改造地球上的不毛之地。

  人要不要主动寻找外星人?至少刘慈欣《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件很幼稚很危险的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宇宙探索呢?江晓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探索宇宙可能在目前并没有什么用,但是却可以在地球资源枯竭之前,寻找一线生机。

  江晓原

  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在各大知名媒体发表科幻电影影评,并结集出版了《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在学界开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