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由周思聪、卢沉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矿工图》组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常常被誉为是继蒋兆和的《流民图》之后又一部揭露侵略罪恶、为人民苦难控诉的里程碑式画作。7月29日至8月31日,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协、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在北京画院展出。展品共计80余件,其中包含周思聪、卢沉伉俪的家属捐赠的《矿工图》组画、手稿及文献53件。这是《矿工图》组画诞生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出,还原了《矿工图》的艺术风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此时推出“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具有多重意义。今年年初,周思聪、卢沉的后人卢悦、卢欣和韩喦决定将珍藏多年的《矿工图》组画捐献给国家,并由北京画院来收藏。这是令人感佩的,也是美术界值得颂扬的义举。特别是在今年这样特殊的日子,他们将与抗日战争主题相契合的《矿工图》组画捐给国家,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对《矿工图》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展览,不仅是对这件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作品的重塑,更将对今天主题性创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进而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苦难的民族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和平。
我从1972年开始跟随周思聪、卢沉两位老师习画,直至他们先后辞世,有二三十年。两位老师在艺术创作上勇于开拓,追求自我突破和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宽厚、真诚而又谦和。他们的为人、为艺、为师对我的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我时常怀念他们。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我便经常跟着周老师跑去京西煤矿画速写,去画那些质朴的农民、矿工,此后不久她便创作出了《井下告捷》等矿工题材的作品。从1978年开始,两位老师正式开始《矿工图》组画的创作。这一鸿篇巨制的系列作品的创作也几经周折,从1966年卢沉先生开始有了初步构思,到1980年两人共同完成第一幅作品《同胞、汉奸和狗》历时14年。但随后的创作并不顺利,卢沉老师由于身体的原因退出了《矿工图》的创作,周思聪老师独自扛起创作的任务。然而,1983年,她在赴甘肃写生过程中查出了类风湿病,周老师也不得不放弃对《矿工图》的创作。于是,《矿工图》组画仅完成了“王道乐土”、“人间地狱”、“同胞、汉奸和狗”、“遗孤”四个主题,而《矿工图》组画则成为了中国画史上一曲未完成的悲歌。
大成若缺,瑕不掩瑜,纵观周思聪、卢沉创作的《矿工图》组画,不仅是用艺术的方式去揭露日军在华的暴行,表达了不让战争重演的强烈意愿,而且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着自己的思考,作品逐步超越了叙事性的范畴,不再局限于对矿工苦难生活、侵略者暴行的具体表现,而是在追问“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深层追问,这一切都体现着艺术家的良知、大爱与文化的自觉。
《矿工图》组画一经诞生便给当时的美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家不仅看到了一组继蒋兆和《流民图》之后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更看到了两位老师在艺术本体上的全新追求。大家看到了不同以往的人物刻画与变形,看到了构成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老师在艺术上的革新并非凭空而来,其根源是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与时代的要求。具体到《矿工图》,他们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去探索一套最佳的表现形式,效果令人震撼。
总之,周思聪、卢沉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关于人类大美的赞歌,他们的每一笔、每一墨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有感而发,这也是时至今日《矿工图》依然激荡人心的根本之所在。如果反思今天的艺术创作,我们过多的强调了主题性创作中的制作,而忽略了艺术家本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生命感悟;我们注意设计情节,关注课堂中、照片里既定的情景,却忘却了艺术中最可贵的激情、思想和想象力。我们所缺乏的正是他们对艺术的执著与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我真切地希望,对于《矿工图》组画的研究和展示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能够使今天的创作者们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