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展讯 >> 正文

承上启下 贯之以道

——李一“一以贯之”展品题

//m.zimplifyit.com 2015年10月19日14:28 来源:光明日报 斯舜威
论书绝句·叶恭绰(书法) 李 一论书绝句·叶恭绰(书法) 李 一
十六字令三首(扇) 李 一十六字令三首(扇) 李 一

  我与李一兄同肖,认识亦早,旨趣相近,意气相投,这些年来手札往来,诗词酬唱,相互切磋,引为知音。

  他已在全国多次办展,佳评如潮。这次到浙江美术馆展示新作,让我有机会得近水之便学习观摩,其快何极。展览名称“一以贯之”,我一听就叫好,深感切题,激赏不已。这个展名,不但嵌入了他的名讳,蕴含了多重内涵,而且与他艺道兼修的追求是十分契合的。这是一个能够点燃作者创作激情、引发观众品赏热情的富有张力的题目。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故圣人贵一。”《道德经》和《淮南子》都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断,《太平经》亦认定“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众心之主也”。可见“一”是道的最初生存物,而后才有阴阳,才有万物。故历代文人养生也好,做学问也好,都强调“抱一”“守一”,“人知守一”是“一以贯之”的基本前提。

  当然,李一兄“一以贯之”的最重要的出发点,无疑源于孔老夫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李一兄在书画和诗词落款时,不忘标明“鲁人李一”,我理解他这样做,所要强调的决不仅仅是地域概念,而是一种文化身份,一种使命担当。他以“鲁人”为傲,以与孔老夫子同乡为荣,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的期望。

  历来文人墨客,往往胸怀经天纬地之志,视诗书歌赋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但最后藏之名山的,偏偏是诗书歌赋,数千年文化长河,正是有赖于此而汇聚成的。好在孔子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李一兄数十年如一日、今后数十年仍将“一以贯之”的“道”,恰恰也是诗书歌赋。他艺德兼修,艺术理论和创作并重,对古典诗词尤为用心研习,成果丰硕。他以诗书为双楫,畅游于传统文化长河,上溯源头,下探新流,左右逢源。其功不但在承上,更在于启下。“一以贯之”的重要收获,在于打通两端。

  诚然,“文墨俱美,诗书贯通”是李一兄的美学追求,也是他迥异于一般文人墨客的价值所在。实际上,他的“一以贯之”理想,其辐射度或许比他自己预计的要大得多。比如,南北“一以贯之”,他出生于山东,学习工作于北京,其学术、艺术渊源却在浙江,据他自述,他早年受沈尹默影响,后转习章草,由王遽常而沈寐叟,诗歌则非常欣赏龚自珍,这种文化上的南北交融,对他而言是春风化雨式的。这次他带给浙江的,我相信也不会仅仅是书法和诗文,还会有南北交融的精神感悟,“一”展学人风采。再比如,作为一位国家核心期刊的主编,作为一位社会活动繁多的艺术理论家,他能够放到个人创作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也正是他“一以贯之”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努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为社会公服务众、为文化事业服务的做法,也恰恰是将艺术上升到“道”的范畴,从而“一以贯之”的绝佳途径。

  “一以贯之”还可以做出多种解读,“一以贯之”之“一”,可以理解为“李一”,可以理解为“我们一起”,可以理解为“一直”“一定”,更可以还原为“一”的起源“道生一”,让我们回归原点,回归自然,回归大道。

  最后我想说,我的“品题”只是谈谈对展览名称的一孔之见而已,离品鉴李一兄的艺术人生还相差太远,他的展览内容,也肯定远比题目丰富而精彩。据我所知,他为这次展览精心准备,量身定制了一批与江南文化、杭州风情相吻合的作品,比如集宋词西湖84字长联,上联为西湖风光,下联为西湖人文,风流雅致,似与白居易、苏东坡等西湖文化名人遥相对话。再比如他展出了一批诗词手稿和文稿,以体现他作为一位知名学者的特点。这些,实际上都是出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以贯之”。

  祝“一以贯之”展取得圆满成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