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理论探讨 >> 正文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矛盾和变革的时代。穿越这个历史时空的中国书法艺术,以多元的价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态变化回应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起伏跌宕的艺术思潮。这样的发展背景,无疑对当代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书法因此走过了历程丰富的道路。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否有一个广阔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书法创作实践、创作理念以及它们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可喜的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出现了骄人的局面,高水平、多层次的美感体验,满足和激发着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新思潮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撞击,再一次显示出书法创作的蓬勃生机与不朽魅力。而书法评论是书法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联系书家与作品的纽带,它既集中体现了书家的艺术创造力,又是书家艺术创造力的必要物化过程。鉴于此,审视当代书法评论对于美学范畴的构建,是我们探讨书法本体、书法发展的关键所在。纵观书法史,大凡书法新观念的形成、新风气的展开和书法经典的产生等,评论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讳言,社会的巨大变革必然导致当代书法艺术在价值判断上出现标准模糊、规范缺失的普遍问题,如何借助理论的力量使这一情况“向纵深处掘进,沿系统化构建” ,是当代书法评论家的要务。在当代中国书坛这种多元格局中,书坛的有识之士,在加强书法学科的研究、倡导务实的学风、展开书法评论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书法艺术评论强调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求实的态度对被评论的对象作深入的剖析,通过文字表现当代生活和当代书家的感情,不但有对书法的形式解构,更有对当代书法的深层追问,这必然会给当代书法观众、当代书法艺术家以感发,同时给当代书法艺术以灵感与启迪。
中国书法是见心明性的艺术。书风的形成,与个人的心性修养、学书经历、思想情怀必然相适应。所以孙过庭有“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的话,张怀瓘曾有“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道虽一,各有听便”之语。半个世纪以来,书法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把这种变化作一个综合考察,可以发现,当代书法的时代表征在书法实现方式大众化、形式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得到诠释,书法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向,因此便造就了丰富的流派和多样的风格。
书法创作观念的形成,其中既有创作动机、创作心态、人生经历、艺术思想、创作手法等直接原因,也有社会艺术思潮、周边文化环境等间接原因。成功的艺术品不仅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也必然反映其民族的性格、所处社会的时代精神。中国艺术强调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以立意”“乐以象德”表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特征,同时也强调时代美学风范,时代的美学趣味势必会对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产生影响,在宏观的层次上决定他的艺术趣味乃至风格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有才能的、敏感的当代书法艺术家,在时代的美学风范面前自然也不会无所作为,他会积极地把自己融入进去,以巨大的热情和富有智慧的幻想,创造出更加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希望以其特有艺术风格的作品被社会所承认和评判。
但同时,当代书法艺术评论本身学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难在对书法作品评论标准“度”的把握和确定,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标准去判断书法艺术的是非优劣?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能猝然回答的问题,因为标准是公共性的,它不是空洞的理论假设,且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当下关于书法批评方面的文章,从整体看,深刻性与系统性都有待加强;或选择一个“点”向纵深处开掘不够,或外延不够宽泛有待提高等。譬如对书家的评论往往偏向肯定与褒扬,针对书论著述的批评,大多是褒者具体、深入,贬者抽象笼统、点到为止;对书体予以评价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但由于评论者的艺术观念、学术功力、审美立场、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不免于水平与著述风格的差异。
当代书法评论需要一种学术姿态,应该理解、客观、包容、严肃和关怀。因此,建立当代书法艺术评论标准,一要尊重传统的、民族的审美心理,二要立足书法本体。
当代书法理论体系虽然在书法史、书法美学诸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书法评论的研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加强当代书法创作建构,强化书法批评力度,进而梳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书法艺术评论价值观的构建,应建立在人格蕴涵基础之上。以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言,书法艺术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价值观,因此书法评论者的人品、胸次构成评论者自身修身、立世的境地高下。正因为对人的充分肯定,儒、道精神在异趣同归中都交结于一点,对人格精神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论语·子路》有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以“内省”“内美”为追求基石的,“内省”和“内美”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美德体系,它是书家以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人格的教化作用,在教化作用下达到“个我”与社会的谐和。
书法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必为书法评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而不同”“多元互补” ,以及追求书法审美意趣、确立书法的文化价值观念、树立书法独立的本体意识等等,也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规范延续下去。
书法艺术评论家应该具有学术敏锐感,努力从纷纭的书法现象和书法艺术活动中发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质,以独特、鲜明的特色,着力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性质,同时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品质的风格探求之路,展开深入倡导或是批评。
书法艺术评论家应该具有文化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对评论对象高标准和精益求精是起码的素质和要求,坚守“技进乎道”“技道两进”的中国文化精神,提倡多元激荡、兼容并包的评论理念;应以公允的立场,着眼其艺术成就,作出客观的梳理,而非夹杂人情因素。
书法艺术评论家应该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调书法评论的尊严和力量,同时更应该受到大众的理解和尊重。规范当代书法创作,应多从当代中国书法的走向、现状、表现思潮、创作理论、学术机制等诸多角度和方面赋予多元化切实关注。
当代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书法评论的大力支撑,这在当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书法艺术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充满关切,同时亦对其广阔的前景充满渴盼和希望。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追求,建立起客观独立的书法评论理论体系将为期不远;唯此,中国书法艺术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才符合本体并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