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新作赏评 >> 正文

风流云散 薪尽火传——王少斌油画作品随想

//m.zimplifyit.com 2016年05月11日14:15 来源:形上空间 江 冰

  作者介绍

  江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杂志主编、报纸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 。

  这次刊登中青年油画家王少斌的油画作品,可以分为三组:风景写生;画室视像;迷园独舞。画室视像是源自西方的油画常见题材,尽管中国也有“吴带当风”之栩栩如生,但论起对于人体——尤其裸体的表达,西方还是更多更丰富更深刻,这应该与古希腊注重裸体艺术有关。人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乃至每一块肌肉、每一根毛发,都无微不至地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情绪、思想、观念。这是否也同西医发达的解剖学有关——可以首先在生理上充分认识人的身体,给予画家一个凝聚提升想法的坚实基础。少斌显然延续了这一传统,他笔下的人体有强烈的叙述冲动,比如那位扶拐杖的老人,肌肉松弛的面孔,凌乱的胡须,一副夕阳西下气象,但2007年创作与2009年的又有不同,前者似有激愤,双目朝天,目光炯炯,仿佛向天诉说;后者则目光向下,心气平和许多,是将平身事看淡看透?抑或所有郁闷只化作一声叹息,一了百了-----留下想象空间。无论阐释如何,前者峻急怒放,后者收敛平缓,是不难感受的。

荷塘            42cm*58cm         2012荷塘 42cm*58cm 2012
老人像            2008年老人像 2008年

  风景写生也是油画常见题材,这一点与中国画相近,但风格完全不同。西方画中油画、水粉、水彩,用笔由重到轻,色彩由浓而淡,似乎水彩接近中国画风,属于风轻云淡一路,但一眼望去依旧气韵迥然。中国风景画与中国文人气质最为接近,可谓另一副面孔,可谓另一副心肠。孔夫子名言即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老人家是“见大水必观焉”。到了魏晋之后,以玄对山水,以道求体认,山水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更是焕发出无限的人格意义,所有关于山水风景的创作都可以视作一种精神依托、心灵写照、艺术人生。少斌的风景写生在这个意义上,是西方油画的路子技法,中国文人的心境情怀。我透过油画不无厚重的色块,读到的却是我熟悉的东方气息与中国心情。你看那画面构图,虽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经典的框架,但前景的舒朗空白,远景两座茅草小屋造型,典型中国画题材——荷塘荷叶之选择,我都毫不犹豫地视作东方、视作中华。倘若,我对少斌喜书法习古琴的爱好进一步延伸想象的话,自信画品的结论亦是顺理成章。

 迷园之独舞         120cm*150cm          2012 迷园之独舞 120cm*150cm 2012
迷园之独舞(局部)迷园之独舞(局部)

  不过,三组作品多幅画作,最抓我眼球,最合我心意的是两幅取材岭南戏曲与建筑的油画,一副题名《迷园之独舞11》,另一幅为《迷园之曲终》。最心仪的是《迷园之独舞11》:高大的祠堂,黝黑的木柱,一个古戏台推在画面深处,画面前景是许多整齐排放的中国古典式桌椅,生漆黑亮、木质结实、似乎简约如明代风格。静静地摆放祠堂大厅中央,寂寞无人理会;静静座椅、无人大厅,面对的却是一个有着低低护栏的传统戏台,一个戏班子演唱正酣。你瞧,戏台居中的是一位女子,水袖舞动,白衣飘飘,咿咿呀呀的唱腔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弥漫整个祠堂大厅。女子全身心投入剧情,身后隐约可见若干琴师,想象中,也是一样的顷情投入,与那美丽的主角一道沉入戏曲情境,美轮美奂,如痴如迷------然而,引人震撼的却是少斌匠心独运的巨大反差:一静一动,一沉寂一活泼。前景的一桌一椅无不肃然,却没有一个观众赋予其观看的意义;后景的戏台主角与乐队独自演出,无人喝彩,却依然自演自唱,平添出一股悲壮悲凉,一股不管不顾一味继续的楞劲。这楞劲里,我依稀看到山海经里填海的精卫、神话里逐日的夸父、传说中泣血的杜鹃,依稀感受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离去吾摔琴——之伤感之情绪之纠结之于心不甘之仰天长叹-----难道这就是上演在古老祠堂的当代悲剧吗?难道这就是我们无可挽回的当下传统文化境遇吗?难道这就是我们面对风流云散需要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吗?少斌用他艺术家的方式传达了这样一种近于悲凉的忧思,提供了一种可以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意义阐释空间。我去看、我去想,在动静之间,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在当下与过往之间,在现实与历史之间,体味着一曲挽歌:优雅、苍凉、悲伤、惋惜,以至有一丝激愤、一丝不甘、一丝恨铁不成钢-----艺术家的表达是弥散的、是瞬间的、是爆发突变的,却又是尖锐的、悠长的、持久深厚的——我在少斌的“迷园”中感受到了这样一股力量,由“独舞”至“曲终”:主角舞者发生了变化,琴师伴奏的身影隐没了,舞台上只留下白衣女子,身型定格在类似嫦娥奔月仰望向上顷刻飞起的姿态,舞台偏到画面一角,更多的画面空间留给了祠堂一边高大的窗户,窗外阳光灿烂,明亮的光点在祠堂的桌面上反射,仿佛奔腾跳跃,整体色彩陡然转亮——尤其是与“独舞”画面比较。色彩明亮,心情陡转,是同题油画创作的情节发展,还是创作主题的延伸呢?是绝望悬崖突然开放一朵希望的鲜花,还是无边黑暗的天空瞬间裂开投下一道阳光?画家的情思也许远远超出了我的阐释。因为,艺术的天空原本辽阔远大,因为图画的表达原本既有画中意,又有画外音。但那是绝望之后的希望,是憧憬之后的转机!

迷园之人舞山水 3           120cm*160cm           2012迷园之人舞山水 3 120cm*160cm 2012
迷园之人舞山水 3 (局部)迷园之人舞山水 3 (局部)

  总之,这是一种向古典、向传统致敬的“迷园”,是风流云散薪火相传的“独舞”。想到画家少斌既是油画家,又是优秀的岭南建筑环境设计师,还是大学教授、建筑学博士,想到他为潮汕人,久居广州的职业角色与文化身份——我与岭南传统文化角度的想象与阐释,也就找到了思想的起点,以及阐释的基础。近十年以来,我在广东文艺界不遗余力地鼓吹“本土化”,就是基于岭南文化常年处于传播劣势之忧虑,就是在频繁接触中转而不断地被岭南文化魅力所撞击所吸引之推动。我愿尽力为之呼吁,为之发扬光大。风流云散,薪尽火传,独舞不止,曲终不散。因为我们自信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的顽强生命力,自信其无以伦比的独特文化魅力。故此,愿引少斌为知音,彼此勉励,一道远行。

  迷园之曲终                     150cm*120cm                    2012  迷园之曲终 150cm*120cm 2012
  画室视像         170cm*90cm         2009  画室视像 170cm*90cm 2009
  画室视像(局部)  画室视像(局部)

  王少斌

  职称:副教授学   风景园林、文学(美术学)双硕士

  职务: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建筑学在职博士

  社会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学术成就:一,主持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课题一项;一,主持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哲学社科课题一项;主持佛山市政府重大咨询课题一项;主持佛山市一般哲学社科项目一项,研究成果获佛山市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在《装饰》、《美术观察》、《文艺争鸣》《文艺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水彩画作品入选第二、第五届水彩画大展和首届广东高校水彩画作品展;油画作品《迷园之独舞》获首届广东高校油画作品展银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