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把动人的母语向世界传递

——2015《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侧记

//m.zimplifyit.com 2015年07月01日11: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石彦伟 刘 杭

  “做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祖国和平事业的守护者;做中华民族精神动力、民族友谊的传播者。”这是“2015《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结业之际,来自70多位母语作家翻译家的倡议之声。当班长、蒙古族翻译家伍金宝和副班长、朝鲜族翻译家朱霞把这张红彤彤的倡议书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当由五种母语文字书写而成的名字连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些文字背后所牵系的真情,听到了它们向世界发出的一声善意的问候。

  自2010年以来,《民族文学》每年都会举办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改稿、研讨、培训活动,此前都是各文版的作家翻译家单独座谈,把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文版汇聚在一起集中交流,还是一次创举。6月上旬的北京,云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多民族作家和翻译家,他们之中既有长期活跃于母语创作的耆宿中坚,也有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文坛新秀。短暂几日的培训学习,或许还不能使创作翻译水平很快地见到效果,但它为大家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众多民族语文翻译家们相约北京,不仅见到了本民族的同行师友,还能与兄弟民族的业界同仁相识相知、对话交流,这使他们感到久违的欣喜与感动,也增添了对母语创作和翻译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焕发了新的激情与梦想。

  从单一民族文学向多民族多元化拓展视野

  这次培训班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协办。为了能把培训活动办出实效和亮点,主办方作了精心安排,不但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何建明从文学全局的高度为学员开视野、增动力、长见识,也邀请玛拉沁夫、叶梅、李霄明等知名作家、编辑家授课改稿;不但邀请了朱源等资深翻译家传授业务技巧,也邀请了王志刚等就国家民族宗教形势与政策指点迷津。对于这些短暂而充实的培训课程,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当玛拉沁夫用蒙古语向全场问好后,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来自蒙古族学员,也来自兄弟民族的学员。这就是母语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玛拉沁夫所说,我们的母语作家翻译家一定要有自豪感、荣誉感,和汉民族等兄弟民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友好竞赛。我们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在支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要尽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吉狄马加语重心长地说,56个民族创造的当代文化让中国从一个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举办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具有重大意义。每一个民族都经历了社会、自然、历史的选择,虽然各自延续着自身的文明,但都是具有共通性与合理性的,翻译活动实际上就是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增强心灵层面交流的一种方式。

  何建明谈到,西方作家以往对中国作家的了解一直不全面,但是今时今日的中国作家应该已经可以充满自信地面对世界文学了,少数民族作家更应该站在高处审视世界文学的态势,从单一的本民族文学向多民族多元化拓展视野。不能小看任何一个民族,因为民族无大小,作家无大小,惟作品有流传和不流传之分。希望少数民族作家与汉族作家一起为文学努力创新,创造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

  关于母语翻译的意义和要求,叶梅认为,翻译的工作比原创还要艰巨、复杂,很多人是为了本民族的文化尊严,肩负传承和保护母语文字的使命,抱以极强责任感在做这件事情。在翻译具体工作中,要以直译为基础,力求达到“美译”的程度。李霄明说,好作品要有思想性、可读性。惯有的翻译作品大多匠气太浓,缺乏母语本身的鲜活灵动之美,翻译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文化价值的词汇,体现出译者的修养和品位。朱源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翻译案例,就直译、意译以及仿作的问题,分析了许多名家译作中的亮点,生动形象地向学员们传授了翻译秘诀,并举严复与德莱顿为例,认为两人已达到翻译思想家的高度:严复的目的在于了解西方思想,德莱顿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养。

  让母语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异彩纷呈的亮点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说,举办这次培训班,旨在总结6年以来的办刊经验,探讨文学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文学创作的技巧,特别是通过培训进一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探讨民族作家翻译家应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原创和翻译作品。对此,各民族作家翻译家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声。

  蒙古文版的学员们感到加强各民族之间沟通对话的重要,希望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交流平台。大家认为,《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不仅发表蒙古族作家的母语作品,还积极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过来,这极大地丰富了刊物的内容。同时希望日后母语作品的比重有所增加,并可考虑开设介绍蒙古国作家作品的栏目。

  藏文版学员普日科说,树立藏族文学的形象,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悠久的翻译传统,也必须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学作品的民族化,不应刻意强调民族标签,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张扬人文关怀,在时代背景下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思。翻译家和作家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建立一对一的长期关系,这样有助于翻译出更为精准优质的作品。

  维吾尔文版学员帕尔哈提·吐尔逊说,这些年来刊物在维吾尔族母语创作及翻译上下了很大功夫,大家对《民族文学》的期望很大,因为这是维吾尔文学作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本刊物。《民族文学》民文版今年的改版,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装帧都颇有特色,一些新增的栏目使这本刊物的文学性更强,更加扎实,越来越具有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哈萨克文版学员阿依夏·叶尔赛提说,《民族文学》对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体现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哈萨克斯坦就有越来越多的作家读者关注这本杂志。写作是一件寂寞又快乐的事情,公众对一个作家写作成绩的认可往往需要漫长的考验,这就要求母语作家尤其要担起责任,耐住寂寞。

  朝鲜文版学员代表李洪奎说,这次培训让他在从事文学创作30年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学的“初心”是否还在。母语文学要以一种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的姿态,走到全国各民族兄弟面前,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异彩纷呈的亮点。这个过程中,需要作家翻译家真正静下心来,记录民族生态,写出感动时代、无愧于党和国家的精品力作。

  大家也对《民族文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刊物的发行力度进一步加大,能够真正走进许多偏远地区的母语读者;希望刊物与地方母语杂志加强合作,为翻译家的成长打造更多平台和机遇;希望翻译选稿方面,更多吸收翻译家自身推荐的优秀汉文稿件,以便他们在欣赏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倾注更多努力。

  作家翻译家与刊物共同成长

  培训班也成为各民族作家翻译家牵动情感、播撒友谊的温馨家园。在社会实践的旅途上,不同民族的作家翻译家在同一辆车上,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一个民族接着一个民族地唱,最后是大合唱。阳光般的笑脸,传唱着不同的母语,却是同样的对文学事业的挚诚和对情谊的珍重。课余时间,经常能看到不同民族的翻译家互道心得,互留电话、微信的场景。大家都希望相互翻译各民族的佳作。

  主管五个民文版的《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在总结中回忆起学员们众多感人的细节时说,虽然我不懂你们的文字,可我读懂了你们写满真诚与友善的眼神,读懂了你们对《民族文学》的爱护与期待,读懂了大家严于律己、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家与编辑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没有作家创造性的写作就没有流传于世的佳作,同样,没有编辑沙里淘金的劳作,这些佳作也很有可能会被埋没。希望作家翻译家与刊物共同成长,共创辉煌。

  动人的母语正在把自信多元、和平友爱的中国之声向世界传递。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意味着母语文学创作与翻译正在时代的呼唤中,彰显出珍贵的价值和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