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说起少数民族声乐,你会想起什么?是如天籁清音般动听的侗族大歌,悠扬的蒙古族长调,还是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木卡姆?这些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少数民族声乐的优秀代表。歌言志,歌记事,这是许多民族的传统。长期在民间形成、流传的民歌,与民俗文化、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日前,在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的舞台上,32个民族的60件声乐作品,通过《生·活》《爱·情》《喜·庆》三大主题,生动展现了少数民族民歌的当代生态。
传承,需要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的小学生希尔买买提·苏然其,是本届展演舞台上年纪最小的演员。虽然今年只有8岁,他却能演唱上千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此次,希尔买买提·苏然其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的两位歌手合作,演唱了英雄玛纳斯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片段。希尔买买提·苏然其盘腿端坐在舞台中央,他张弛有度的手势与抑扬顿挫的演唱巧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新王登基、万众拥戴的盛大场面。
史诗《玛纳斯》的演唱,并不是语言信息的简单传达,而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展示过程。听众不仅能通过歌手的唱词、手势、表情、声调、节奏等“看到”英雄的行动,而且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英雄的怒吼、欢呼与痛哭。《玛纳斯》自古就是一个以口头形式存在的精神家园,今天,它依然以口头形式流传在柯尔克孜族群众中间,保持着活态传唱特征。
然而,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如史诗《玛纳斯》般幸运。来自贵州丹寨县文化馆的苗族歌手余秋阳,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央视青歌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等重大赛事的舞台上,并屡获佳绩。余秋阳没有接受过声乐的科班教育,但是她演绎的苗族古歌原汁原味,震撼人心。当提及为什么总是代表贵州“征战”各方时,余秋阳说:“因为现在愿意唱古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就我们几个人。”这既是谦辞,也道出了苗族古歌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的产生,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结果,其发展必然也受二者的制约。余秋阳出生在一个青山绿水的村庄,儿时,那里是歌的海洋。“大家耕作时唱歌,绣花时唱歌,即便是生火做饭,歌声也不会停。”余秋阳说,可是如今的村庄格外寂静。传统生产方式变化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留守的老人没了听众与对歌的氛围,只好把民歌深深地藏在心里。余秋阳现在带了一些学生,其中有音乐禀赋很高的孩子,然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让这样的传承少了厚重的底色。
“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是一个国家级的舞台。这样高级别的活动,表明了国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态度。今天的多元文化,是前人努力的结果,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本届展演评委会负责人朱智忠说。
创新,让民歌走进我们的生活
来自台湾的泰雅之声组合,是参加本届展演人数最多的团体。全团37位成员中,既有台湾新竹县的教师,也有在校高中生。他们演唱的《泰雅组曲》,将台湾11个族群的特色曲风与母语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台湾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珍视。
据台湾新竹县横山乡内湾小学校长陈智明介绍,为了激发泰雅人的文化自信,新竹民间自发成立了泰雅学堂,利用周末为孩子们传授泰雅文化。学堂里,既教授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泰雅人传统合唱与舞蹈律动,也教授西方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努力实现传统音乐的多元表达。2014年,在德国布拉姆斯合唱节上,泰雅学堂的孩子们在民谣组比赛中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音乐要在交流中发展。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集合了大陆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我们在彼此了解的过程中,实现多民族音乐的交融。”陈智明说。
与泰雅之声组合相比,来自云南剑川的白族歌手,则把民歌创新的重点落在了社会功能上。姜宗德、李宝妹是剑川白族调传承人,被誉为“白族歌王”、“白族歌后”。在本届展演的舞台上,他们与年轻的“白人兄弟组合”一起,表演了改编的白族古歌《来说来为火》。这首歌依据剑川传统白族调创作而成,旋律由深沉到激昂,其内容主要是倡导诚实、守信、好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充分发掘民歌的社会功能,使其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大众,是近年来民歌创新的一个亮点。在剑川,姜宗德、李宝妹用白语演唱的白族调广受欢迎。为了充分发挥民歌的教化功能,姜宗德、李宝妹依托传统曲调,填入了遵守交通规则、树立社会新风尚等富有时代感的唱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要求用母语创作、演唱,鼓励改编与原创。我们将举起这面旗帜,让传统告诉未来,我们对民族文化是何等敬畏。”朱智忠说。